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复合型经济学人才实践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7-23 10:17: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培养一专多能、具有多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相融合的复合型经济学人才是当前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模式为特点的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文章以“资源环境 + 经济”的复合型经济学人才培养特色为前提,通过对其人才所应具备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等特征进行论证,提出构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多层次、立体交叉的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系统,以实现复合型人才实践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实践教学改革;能力提升;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孙丽欣,牛晓耕,张国丰 . 复合型经济学人才实践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以河北地质大学为例 [J]. 教育现代化,2020,7(100):9-12.

Research on the Way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Ability of Compound Economics Talents

                    ——Take Hebei GEO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SUN Lixin, NIU Xiaogeng, ZHANG Guofeng

(School of Economics, Hebei GEO University , Shijiazhuang Hebei)

       Abstract: Cultivating compound economics talents with comprehensive skills but one speciality and integrated knowledge and skill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and guarantee for the current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zed by new technologies, new business forms, and new industrial models. Based on the prerequisite of  compound economics talent training featured with “resource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through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learning ability, basic quality ability,analytical research and problem-solv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by talents,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build a “classroom-laboratory-internship”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conomics discipline, to achiev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compound talents.

        Key words: compound talents;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ability improvement; path

        当今世界科技、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模式为特点的产业转型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提出了高规格、高质量要求,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仅具有单一专业特长,而是一专多能,具有多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复合型人才应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即通过建立以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结合专业特色)三大模块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现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要求;另一方面, 复合型人才还应具备包括学习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和研究分析问题的实践能力等。

        为此,本文基于复合型经济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能力特征的分析,通过加强实践与实验教学活动的改革研究,探讨了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能力的基本路径,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经济学人才的需求。

一 复合型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能力特征

(一) 复合型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复合型人才是基于某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具有广泛理论基础和宽阔知识面,基本掌握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艺,具备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复合型人才的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复合型人才培养必须在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加以体现。

       河北地质大学经济学本科专业基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优势,多年来始终以“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为核心使命,在对“地经渗透,工管结合”的办学特色进行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资源环境 + 经济”的办学特色,培养具备扎实的人文素养、深厚的理论基础、精湛的实践技能,富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经济学专业人才。

       为此,我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方案以“资源环境 + 经济”办学特色为导向,建立了包括“通识课 + 学科基础课 + 专业课(必修 + 选修)”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在专业课模块中设置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评价等课程,充分体现了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二) 复合型经济学人才的能力特征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经济学复合型人才能力分解为:自主学习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其中自主学习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又可以归纳为共性能力,是作为复合型人才所必须具有的一般性能力, 而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能力是人才从事某一领域工作的专业能力,是一种差异化能力 [1-2]。上述各种能力的具体特征分别为:

       第一,具有能够自主学习、吸收新知识的能力。随着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老产业更替速度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高技能、高质量和多样性。每个人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适应变化的工作和环境。因此,大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习的能力、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复合型经济学人才培养就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和认识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问题, 主动进行经济理论知识的更新和学习,并不断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第二,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综合素质能力是指人才所具有的清晰、简洁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批判式阅读和有效写作的能力,协调公共关系和团队合作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收集数据信息资料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综合素质能力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从事各项工作和职业的必备基础,只有具备较高综合素质能力的人才, 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第三,具有较强的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不是某种单一的能力, 而是由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若干种能力构成的。我校复合型经济学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在对学生进行经济学系统理论培养的基础上,植入我校“资源环境 + 经济”的学科特色,以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逻辑和思维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进而为我国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人才支撑。

\

二 基于复合型能力提升的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基本路径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既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又存在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课程教学、案例教学、问题讨论、课程作业等作为训练实践能力的方式和手段不可或缺,但更为有效和集中的方式是通过课程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来进行 [3]。

       基于上述复合型经济学人才能力的要求,我校在经济学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方面开展了相关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明确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路径。

(一) 强化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大学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知识是学生与教师在互动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探索建构出来的。这个过程强调课堂教学应具有启发性、对话性、探究性和参与性。为此, 我校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专业课程教学中,广泛开展了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1.以“教学模块”为单元的专题讨论

       运用翻转课堂的形式,以环境污染、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治理等现实问题的案例分析为内容,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专题讨论。以“教学模块”为单元的专题讨论,可以使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衔接和贯通,并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运用中,实现对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教师提前给出讨论的主题与内容,并提出讨论的具体要求,要求学生完成对相关案例资料的搜集、组织整理讨论提纲和内容,以及制作 PPT 等,并将学生完成工作的综合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最后的考核成绩。这样, 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也是对传统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避免了单纯以期末笔试成绩为考核依据的不足。

2.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改革实践

       在经济学专业的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运用中国大学 MOOC 平台优势教学资源,开展了直播答疑、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革, 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理解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经济学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指导学生编制宏观经济学内容体系的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归纳与运用能力。

       上述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和知识资源的过程中,对信息搜集、归纳和整理等现代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力得到很好训练, 同时,以小组为单位的专题讨论,能充分提高每位学生在团队组织中的协调、配合等方面的工作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 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系统,加强学生基本素

       质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目标分类、分层理念的指导下,我校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两个部分,每一部分包括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等三个递进层次,由此构成一个多层次、立体交叉的实践教学系统 [4-5]。

       第一层次:课堂—课程实践。课程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具体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创新性地将实验教学引入宏观经济学理论教学中,以不同省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为背景,通过设计验证性实验项目,如支出法核算 GDP 构成分析、货币供给量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等,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地区的经济数据加以分析研究,进而加深对宏观经济学基本规律、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上述实验教学的引入,有效实现了由“注入式知识教育”向“研究式素质教育”转变,促进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第二层次:实验室—经济学沙盘模拟实验(专业实践)。专业实践的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将多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横向贯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释经济现象、分析经济事件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作为第二层次的专业实践——经济学沙盘模拟实验,是利用经济学专业实习,在实验室开展的以经济学综合知识运用为基础的、以模拟市场交易为内容的综合沙盘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市场仿真模拟实践中将所学经济学理论进行综合运用。学生在实验中通过筹码推演和不同经济主体的角色扮演,体会现实经济中的企业、政府、消费者之间经济行为,并通过“游戏”方式体验微观经济的运行与宏观经济调控,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三层次:实习基地——课外(创新)实践。创新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校的课外实践教学是通过第三层次的实习基地开展的。利用经济学专业实习,安排、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考察参观,开展实际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一是针对现实环境问题开展问卷调查,如在家居装修市场调查石家庄市居民在选购装修材料、家居等用品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和支付意愿,在市区公园发放问卷调查石家庄市居民对改善空气质量的支付意愿等,以促进学生掌握环境价值评估方法,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该教学方法既增加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堆当前环境问题实际情况的了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学生学习更具有目的性。二是组织学生赴石家庄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河北曲寨集团有限公司、河北长风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调研走访, 深入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资源、环境问题与解决方法;充分利用河北省软科学研究基地、河北省创新调查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等平台资源, 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调研和信息数据的搜集、整理工作,为学生的课程学习和专题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三) 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和科研活动

       为加强对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对经济学本科二年级、三年级学生配备学术导师, 建立科研兴趣小组,指导学生参与课外科研实践与科研项目活动。(1)开展专题讲座,以论坛形式每周开展一次科研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中英文文献检索、常用数据收集方法和资源、科技论文写作、Lingo 软件学习、环境经济政策动态最优化模型建模等。通过为本科生介绍资源环境经济政策动态模拟方法,有利于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激发学生一定的科研兴趣奠定基础。(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和学术研究,指导学生学习科研方法、发表科研论文和开展科研立项;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学术讨论,与教师一起讨论和交流 [6]。

       本科生导师制的引入不仅能有效夯实低年级学生的理论功底 ,也有助于这些学生进入高年级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跟随导师亦步亦趋地掌握实践技能;导师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影响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7]。

(四)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引导,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

       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与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通过建立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制度,鼓励学生选修开设的科研训练课程,并积极指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实践活动。近年来教学团队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了中国数量经济学会主办的全国高校经济学综合博弈实验大赛、共青团中央等部门主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正大杯”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等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8]。

三 复合型经济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成效及经验借鉴

(一) 改革成效


       上述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学生参加各项专业竞赛活动,取得优秀成绩。教学团队积极指导学生参加中国数量经济学会主办的全国高校经济学综合博弈实验大赛,近三年共有200 多人次参加校级赛、华北区域赛和全国总决赛,并于 2018 年荣获全国一等奖 1 项、三等奖 2 项,2019 年荣获全国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2 项,5 人获得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有 20% 的学生参加“挑战杯”和“正大杯”竞赛, 有多人获得省级和校级一等奖和二等奖。二是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取得显著成果。参加科研论坛的学生中,多名学生开展了相关论文的写作,并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近三年有 30% 的学生参加了教师的科研立项申报以及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有 10 多名学生以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依托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并取得优秀毕业论文的成绩。

\

(二) 经验借鉴

(1)经济学理论课程引入实践教学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们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和积极性, 加深了学生对经济学理论与经济系统运行的认识和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对实验教学效果的抽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3.88% 的人认为很有必要开展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85% 以上的学生认为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对自己学习专业知识、开展科研工作及撰写论文等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98.98% 的人认为很有必要进一步推广经济学实验教学。

(2)实践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科研能力。通过多层次的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的复合式实践教学活动,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经济分析方法,还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能力、实践和动手能力、沟通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以此为基础,许多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大学生科研项目和创新与创业基金项目的申请,并积极撰写相关科研论文。

(3)学生参与教学互动效果显著增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知识由“单向灌输” 变为“双向交流”,实现了从以往“知识本位”的教学逻辑向“能力本位”的教学逻辑理念的转变, 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分和必要的途径, 有助于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黎东升 . 基于经济类本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J]. 中国农业教育,2009(2):39-41.
[2]徐群芳,余杨 .“双一流”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41(01):76-82.
[3]许士春,张情情,高畅 .“课内外结合”的经管类本科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2017
(11):187-189.
[4]卫建国 .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J]. 高等教育研究,2018(4):66-70.
[5]李刚 . 地方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创新研究: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 [J]. 学理论,2016(4):216-217.
[6]龚记熠,唐明 . 基于科研平台的科教协同育人新模式 [J].教育现代化,2019,6(41):18-20.
[7]尉建文,陆凝峰 . 默会知识与本科生导师制:基于大学生成长的视角 [J]. 高等教育研究,2012(11):78-84.
[8]黄雨萌 . 经济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探讨 [J]. 今日南国,2020(7):52-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3212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