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志愿服务效应模式研究 ——以团中央研支团浙江连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0 10:48: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青年志愿服务已成为常态,如何借助新技术来推动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已成为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对20多位团中央研支团成员及相关领导的深度访谈,并征求了近10位领域专家的意见,建构起志愿服务效应模式以及团中央研支团志愿服务效应模式。而且,我们利用建构起来的模式,对团中央研支团浙江连中浙江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的支教服务进行了案例分析。最后,进一步提出了志愿服务反馈网络平台框架和志愿服务效应智能量化分析等建议。

关键词:志愿服务;效应模式;需求层次理论;研支团;浙江

本文引用格式:陆吉健,等.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志愿服务效应模式研究——以团中央研支团浙江连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56):184-187.

Effect Model of Voluntary Servic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emand-level:Zhejiang Company of Graduate Education League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entral Committee

LU Ji-jian 1,ZHOU Jia-ting 2,ZHU Zhe 2

(1.Jing Hengyi Honors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2.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Zhejiang)

Abstract:Youth voluntary service has become the norm.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voluntary service with the help of new technology,has become a new topic worthy of study.Based on the theory of demand-level,we interviewed more than 20 members of the graduate education league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entral committee and relevant leaders in-depth,and solicited the opinions of nearly 10 experts in the field.Then we constructed the effect mode of voluntary service and the effect mode of voluntary service of the graduate education league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entral committee.And,we use the constructed models to analyze the cases of voluntary teaching servic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nd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Finally,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such as the framework of voluntary service feedback network platform and the intelligen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voluntary service effect.

Key words:Voluntary service;Effect model;Demand-level theory;Graduate education league;Zhejiang province

一 引言

近年来,5G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给青年志愿服务带来了更大的助力。尤其是在搭建志愿服务反馈及其效应量化分析网络平台方面,可以借助这些新技术做更多、更全面的记录和可视化呈现,从而进一步助推青年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持续化和制度化等发展。但搭建志愿服务反馈及其效应量化分析网络平台,需要深入探析志愿服务效应模式及其案例应用。那么,志愿服务效应模式包含哪些要素?该模式在团中央研支团志愿服务效应中,有怎样的具体体现?基于该模式,该如何搭建志愿服务反馈及其效应量化分析网络平台的框架?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进行了20多位研支团成员及相关领导的深度访谈,并征求了近10位领域专家的意见,进行了一定探索,期待能为我国青年志愿服务提供一定借鉴。

\

 
二 研究背景

(一)团中央研支团浙江连志愿服务背景


从1999年开始,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支团项目,以接力扶贫的方式,组织优秀青年志愿者赴我国教育贫困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2011年,研支团被纳入团中央主责的“西部计划”项目,招募选拔依照原有机制,培训管理、经费补助等则纳入“西部计划”体系。2019年10月24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在北京举办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支团20周年报告会。

研支团这20年间,不单单是参与成员和高校数量,以及服务地区和学校数量上的发展,其实践模式也在不断进行转型升级探索,实践质量也在不断提升。研支团通过自愿报名、公开招募、定期轮换的“志愿+接力”方式,累计选拔派遣18325名志愿者到中西部地区县乡中小学支教,同时推动校地共建,助力当地脱贫。1999年到2019年这20年团中央研支团参与高校数量从20多所增长到180多所;参与的研究生人数从不到每年100多名增长

到每年2100多名。团中央研支团目前已经有了军队团一级的规模(1000-2000人左右),而团中央研支团浙江部分每年的近百人也已慢慢接近军队连一级的规模(150-180人左右),所以研究将浙江部分命名为浙江连。团中央研支团浙江连,主要是由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团队组成。

(二)需求层次理论与志愿服务

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类,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以满足时,就会向更高的心理需求发展。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源于需求,不论是内在本能的心理需求,还是由外因导致的心理需求,需求推动着人不断地实现自己的期望,实现从基本的物质满足到精神上的自我超越[1]。

青年大学生之所以会参加团中央研支团,也是在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青年大学生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而做出了自我效应最大化的选择。与此同时,对于研支团支教地学生来说,团中央研支团项目也是能够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的较佳途径。

三 志愿服务效应模式

青年志愿服务效应,是关注由青年志愿服务这一动因所产生的服务对象(群体)、服务者(群体)及其所处环境变化的科学现象。对此,已有对服务者本身及其群体的引导效应[2]和传递效应[3]研究,以及对于社会环境的效应研究[4],但还没有较为体系化的研究。

此研究在这些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建构志愿服务效应模式,具体涉及青年志愿服务这一行为动因以及所带来的两大方面变化:服务对象及其环境变化、服务者及其所处环境变化。而且,服务对象变化会带来自身、服务者及所在环境的进一步变化,服务者变化会来带来自身、服务对象及所在环境的进一步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主要的变化内容,则是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的内容,但在服务对象及其环境和服务者及其环境两方面来说,前者会覆盖到所有五个层次,后者则主要是后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
 

其中,服务对象及其环境变化方面,正如社会环境的效应研究所揭示的青年志愿服务有助于维护国家核心价值观念,培养民族集体意识,有助于聚集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有助于营造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增进彼此的关怀,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感[5]。但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仍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所蕴涵的社会效应还难以得到充分彰显。服务者及其环境变化方面,正如引导效应研究所揭示的对大学生等青年思想引导的作用,青年志愿服务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公民意识、有助于增强社会责任意识[6]、有助于强化艰苦奋斗精神、有助于丰富人生经验、有助于锻炼自身能力,同时也能够带来大学生等青年所处环境的思想氛围变化;也如传递效应研究所揭示的下属志愿服务激情在领导志愿服务行为与下属志愿服务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也就是服务者群体中领导志愿服务行为是可以通过下属志愿服务激情中介作用,来影响下属志愿服务行为的,当然这也还能带来志愿服务者团队所处环境的整体情绪和行为优化。

但总体上,志愿服务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减弱,可持续性较低。与此同时,志愿服务因其自发性、短期性等特征,其专业性一般也较低,有待通过制度化措施,来保证专业性和持续性。

四 志愿服务效应模式的案例应用

(一)团中央研支团浙江连案例介绍


研究主要选取了浙江连中规模较大的浙江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作为深入应用案例,进行了针对性的访谈研究。其中,浙江大学是在1999年加入研支团项目的首批高校,已有20届226名研究生志愿者到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学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浙江师范大学是在2001年正式加入研支团项目,已有20届222名研究生志愿者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多所中小学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目前,浙江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每届参与团中央研支团的人数,也都有20多位,都已经接近排级的规模(50人左右)。

(二)志愿服务效应模式的案例应用

志愿服务效应模式的案例应用,主要是对20多位团中央研支团成员及相关领导的访谈来进行[7]。结合访谈,我们发现,团中央研支团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支教地的学生及其班级等;服务对象环境,则主要是支教地学生的教师及其学科组等。团中央研支团的服务者,主要是研支团成员及其团队等;服务者环境,则主要是研支团成员及其团队的亲朋等。与此同时,因为研支团志愿支教服务的内容特点,服务对象学生及其环境也主要是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学习自我实现需求等后三个层次,而研究生则主要是教学自我实现需求等后三个层次。具体,如图2所示。

\

 
其中,浙江大学研支排的特色之一是实施“求是强师”,提升支教地教师教育水平。具体而言,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精神,开办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各类教师专项技能培训数百场,受益教师达千余人;设立“求是奖教金”,奖励在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西部教师;实施“求是强师”工程,选派西部骨干教师赴杭州知名中小学观摩和交流,赴浙大参加教育培训,已组织10多批共200多名。从中可以看出,浙大的这一“求是强师”研支特色,主要是优化教师这一重要学生环境的变化效应。除此之外,研支团搭建教育平台,通过结对捐助活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不断丰富教育手段,创设“心理咨询室”,实施“求是心灵工程”,通过团队团队心理辅导、心理健康宣传、走访学生家庭等形式与学生开展交流,排解心理问题;更是依托浙大资源和社会力量,支持基础设施项目,造福当地百姓,如积极开展“求是筑巢”工程,建设希望小学、筹建网络资源教室等等。从中可看出,浙大也在优化教育资源这一重要学生环境的变化效应。
 
浙江师范大学研支排的特色之一是实施“互联网+双师支教和教研”,实现优势教育资源的对接和落地。互联网支教方面,具体是尝试“线上线下”双师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特级教师的资源,并有支教研究生教师担任线下助教,充分调动优势教育资源的互联网双师支教。而且,在今年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研支团成员运用互联网工具,进行课堂直播教学,还进行直播录播、分块教学和课后答疑,提高了教学效率。互联网教研方面,则是对接教研项目,如第14届成员就带着第20届多位成员申报立项了8万经费的重点教研课题项目,采取互联网教研模式进行合作科研,助力支教地教学实践并有成果产出[8]的同时,还对接捐赠并协助建立了价值30万元的中学生梦想中心。从中可以看出,浙师大的这一“互联网+双师支教和教研”特色,在优化教育资源这另一重要学生环境变化效应的同时,也在优化教学和教研资源这一重要支教研究生环境的变化效应。

五志愿服务反馈及其效应量化分析

(一)志愿服务反馈网络平台框架


志愿服务反馈网络平台框架,可以按照志愿服务效应模式的服务对象变化、服务对象环境变化、服务者变化、服务者环境变化等来做各部分内容的反馈填写。在反馈填写建议上,可以引导以正向、负向案例效应撰写为主。具体填写的字数,可不做限制;填写的时间,在短期志愿服务活动上可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填写,在研支团等长期志愿服务活动上可按具体情况设置为每周或每月或每季度等。同时,为提高反馈内容填写的效率和质量,也需要在前期做专项培训,引导团队分工记录并做微信接龙整理和完善,甚至安排专人跟踪答疑和协助。

研支团的专项培训方面,需要配以研究生自身效应指导,一方面指导志愿服务意识增强的效应,另一方面则需要指导支教服务实践对研究生学业的效应。强调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具有公益性和纯粹性[9],将“志愿”二字作为核心理念,将志愿精神作为志愿行为贯之始终的价值理念[10],具有志愿服务精神的人,会更加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甚至拥戴!强调“助人自助”,鼓励研究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提高自我,发展自我,改变了单纯服务和付出的局限,让研究生看到志愿服务对自身成长的益处,具有持久参与的愿望。与此同时,结合研究生后续在研究生学业中的科研汇报、团队协作等实践,指导研究生重视授课、学校日常管理等任务的实践锻炼意义,尤其是一些师范类专业研究生和部分在中后期出现一定消极态度的研究。

(二)志愿服务效应智能量化分析

志愿服务效应智能量化分析,可按照研支团组织结构来进行。以研支团组织结构为例,则可参考军队团营连排班组织结构来进行优化。具体而言,团中央研支团,可分设华东、华南、华中、华北等研支营。其中,华东研支营可分设江苏、浙江、上海等研支连,浙江研支连可分设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研支排。浙江大学研支排还可以按照不同支教地,分设四川省昭觉县等研支班;浙江师范大学研支排则还可以按照不同支教学校,分设龙州高级中学等研支班。在这样更加清晰的组织结构优化后,志愿服务效应量化则可以定期组织相关专家,来进行量化赋分。从而基于团中央研支团志愿服务效应模式,实现不同支教团组织在学生变化、学生环境变化、研究生变化、研究环境变化,甚至学生和研究识记、理解和应用等低阶思维以及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级思维的雷达图呈现,方便不同组织进行优缺点的比较和优化。这一量化赋分,逐渐地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智能自动化,实现专家的较少参与,从而提高可持续性。

通过这一途径,研支团志愿服务的研究生自身效应较弱问题,可能会更加全面和量化的呈现出来。毕竟,研支团志愿服务过程中,研究生自身专业特长的受关注较弱,实践应用也不多。相比于保研,支教生更重视生活阅历的丰富和成长过程的锻炼,可见在参与研支团的动机上趋于理性,保研并非是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另外,部分研究生甚至会在中后期对授课、学校日常管理等任务,也会产生一定消极态度,没能认识到这些任务也是有利于其自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科研汇报、团队协作等实践。

六 研究展望

志愿服务效应模式的建构,以及进一步建构的团中央研支团志愿服务效应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够较为系统全面的解读志愿服务效应。但还需进一步开展证实研究,来进行模式内部各要素之间关联系数的确定,从而能够更加科学的深入挖掘志愿服务效应。从而,能够可以借助5G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基于团中央研支团项目,搭建并落地志愿服务反馈及其效应量化分析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海峰,王炜.基于人本主义理论的教育游戏设计研究——从EGL框架构建到“护林小熊”3D游戏开发概览[J].电化教育研究,2015(2):58-64.
[2]宋莹莹.小学教师高阶思维教学观念与教学实施——来自专家和新手教师的个案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3]范一蓉,张芬.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群体的引导效应[J].教育与职业,2013(21):180-182.
[4]郑赤建,聂晶.领导-下属志愿服务行为的传递效应:志愿服务激情的中介作用与情绪枯竭的调节作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35(5):6-17.
[5]谭建光,周宏峰.中国志愿者:从青年到全民——改革开放30年志愿服务发展分析[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10(2):33-40.
[6]薄纯光,高红娜,吴秀荣.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助推德育工作功能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2):210-211.
[7]吴婷,陆吉健.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模式及其核心素养教育效应研究——以《去远方》梦想课程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9(11):41-48.
[8]朱雄,徐伟宏.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效应分析与组织治理[J].理论月刊,2017(7):160-163.
[9]梁秀萍,樊培银,孙睿,等.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管理分析——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8):233-237.
[10]陈想想.上海青年志愿者行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3134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