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晚清直隶新式学堂教育体系研究(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7-31 11:38: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
由于社会转型的内在驱动, 近代中国教育由儒家文化培养体系向近代新式教育转型的过程迅速而复杂。直隶作为京畿之地, 在近代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晚清直隶学堂起源于洋务时期创办的专门教育, 清政府实行“新政”之后, 普通学堂教育在各地相继兴办。新式学堂教育虽然代表近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存在较大的历史局限。

关键词:
近代直隶; 新式学堂; 教育体系;

\

直隶的新式学堂教育起源于洋务时期。为满足对洋务人才的需求, 李鸿章兴办一系列洋务学堂, 所教所学均为西方实用技术, 在教学形式上也一改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 洋务学堂算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肇始。继李鸿章之后, 再次推动直隶新式学堂教育的是袁世凯。他一方面为筹设新式陆军建立大量各类军事学堂, 另一方面在推广新式学堂教育方面也做出特殊贡献。在“新政”以后, 清政府以新式学堂取代传统书院、私塾, 推行新式普通教育, 直隶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新式学堂教育的三个部分相互影响、渗透, 共同构成直隶近代的新式学堂教育。

一、近代直隶新式学堂的肇始———洋务学堂

直隶是北方兴办洋务的中心, 在洋务学堂的兴办卓有成效。北洋通商大臣, 管理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洋务, 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 依例由直隶总督兼任。李鸿章督直期间, 天津机器局的创办、北洋海军的建立及开矿山、架电线、修筑铁路的过程, 均亟须培养各种人才, 于是李鸿章着手在直隶兴办军事或与军事有关的新式学堂。当时直隶总督常驻天津, 天津又是华洋杂处、工商密集的港口城市, 交通方便, 得风气之先, 许多新式学堂都集中在天津。 (见表1) 。

可以看出, 早期的洋务学堂以军事建设为中心, 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以及为军事活动服务的电报学堂和军医学堂。此外, 针对铁路、矿务、冶金、工程等领域也建立新式学堂, 以培养专门的洋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 多直接学习西方的技术课程, 以实用为特征。在管理上多延请外国教习, 用国外书籍, 对学生有一定的外语要求。其中, 多所学堂的设立在直隶乃至全国都有首创意义。

二、袁世凯创办的陆军军事学堂

20世纪初, 袁世凯继李鸿章之后接任北洋大臣。基于在直隶扩编军队的需要, 袁世凯奏请在直隶兴办新式军事学堂。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 , 袁世凯奏准在保定兴办“行营将牟学堂”“北洋武备师范学堂”“参谋学堂”“测绘学堂”, 这些学堂为短期训练班性质, 均于第二年并入新创立的“北洋武备速成学堂”。北洋武备速成学堂旨在培养中下级军官, 内分步、马、炮、经理、测绘诸科, 学制2年。1906年该学堂改归练兵处, 改称“通国陆军速成学堂”, 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军事学堂。1906年4月, 袁世凯奏准在保定成立“军官学堂”, 其宗旨是对学生“教以高等兵学”“为造就参谋既要职武官之所”[1]。该校的教育制度、教材都仿照日本陆军大学, 分速成和深造两科。1907年“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并入该校, 改称“陆军预备大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迁往北京后, 袁世凯命令在原址创办一所“陆军军官学堂”, 1913年改为“陆军军官学校”, 即“保定军校”。除此之外, 1902年设“警务学堂” (第二年归入天津巡警学堂, 改称“北洋巡警学堂”) 。1903年袁世凯在保定和姚村开办两所“陆军小学堂”。1905年奏设军医、马医、军械、经理四门学堂, 学制3年到5年不等。1905年开设“陆军师范学堂”, 8月设“宪兵学堂”。1906年在天津韩家别墅设“北洋讲武学堂”。上述学堂除讲武学堂、军医学堂、马医学堂在天津, 宪兵学堂在大沽外, 其余学堂均在保定, 这使保定成为全国最大的陆军教育中心。

\
表1 直隶重要洋务学堂简表
资料来源:根据朱友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自制。

三、普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中国近代普通教育改革的实质是由传统的书院、私塾教育向近代新式学堂教育转型。清代末书院教育积弊颇深, 时人意识到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刑部侍郎李端棻首次提出改书院为学堂的建议, 他在《请推广学校折》中说:“或疑似此兴作, 所费必多, 今国家正值患贫, 何筹此巨款, 臣查各府州县率有书院……难育异才, 今可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书院, 增广功课, 变通章程, 以为学堂”。[2]1898年戊戌变法大力提倡新学, 主张建立新式学堂。张之洞持折中意见, 提出改书院为学堂的主张。他说:“天下文学堂以万数, 国家安得如此财力给之?曰:先以书院改为之学堂所习, 皆在诏书科目之内, 是书院即学堂也”。[3]同年5月, 清廷诏命各省府州县现有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学中西的学堂。学堂阶级, 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堂, 郡城书院改为中等学堂, 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 皆颁给《京师大学堂章程》令其仿照办理。[4]但是变法百日即宣告失败, 慈禧太后掌权后, 复令学堂改回书院。但书院改学堂已成为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1901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合奏请《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主张改立分科学校。1901年8月清廷下诏, 将各省所有书院, 在省城均改为大学堂, 各府厅及直隶州郡设中学堂, 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立蒙养学堂。自此, 各省均将书院改为相应的各级学堂, 直隶也不例外。

(一) 直隶的高等教育
直隶天津有一所大学堂, 即北洋大学堂, 其前身为1895年开办的天津中西学堂, 光绪二十二年 (1896年) 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分为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头等学堂分为四门:法律学门、土木学门、采矿冶金学门和机械工程学门, 学制4年, 它是中国近代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分科式大学。1900年八国联军占天津, 学堂停办。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 袁世凯重振学务, 学堂规模稍有扩大, 北洋大学从1985年至1911年本科毕业生和肄业生共385人。

\

直隶高等学堂。1898年直隶总督王文韶在省城保定西关外灵雨寺官地建造畿辅学堂, 由于未能聘请到外国教员而未开学。1902年袁世凯修造原有畿辅学堂, 聘美国人丁家立为西学总教习, 同年正式开学。不久依照《奏定高等学堂章程》改为直隶高等学堂, 学制4年, 并明定为北洋大学堂之预备学堂, 毕业合格者可直接升入北洋大学堂正科。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 调整课程, 分为文理两科, 民国二年, 并入北洋大学堂。

(二) 直隶的中等教育
直隶的中等教育较为发达, 最早出现的中学堂为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 成立的天津府中学堂。根据清政府的兴学诏谕, 各府直隶州纷纷改书院为中学堂, 这些学堂的课程设置除了经史、史鉴, 还增加英文、算学、地理、体操及理化各科。私立学堂中较为著名的有光绪三十年 (1904年) 由严修、张伯苓等在天津创办的私立敬业中学堂 (1906年改为南开中学堂) 和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 由陈幼云和齐树楷在保定创办的育德中学。时至1907年, 直隶省中等学堂数为31所, 学生人数为2036人;1908年学堂数为30所, 学生人数2316人;1909年学堂31所, 学生2419人。纵向观察, 直隶省的中等学堂教育发展较为稳定, 学堂数和学生人数起伏不大。横向看, 直隶的中等学堂数仅次于四川 (52所) 、湖南 (34所) 、浙江 (32所) , 位列第四, 学生人数仅次于四川 (5356人) 、湖南 (3220人) 、广东 (2600人) 排在第四位。[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311.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