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晚清直隶新式学堂教育体系研究(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7-31 11:38: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三) 直隶的初等教育
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 以后, 各州县都将原有书院改成高等小学堂, 较为繁荣的村镇设初等小学堂。据各州县方志记载, 各县多将县城的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 且各县的大致情形类似。

\
表2 直隶1907-1909年小学堂数额统计
资料来源:根据朱友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自制。

四、清末民初新式学堂教育存在的问题

晚清直隶的新式教育发展速度较快, 一方面来自晚清政府兴办洋务对新式人才需求, 另一方面晚清政府推行“新政”产生直接推动作用。但是,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

一是新式教育结构不合理。小学堂占比较大。其中, 1907年直隶小学堂7868所, 占其时学堂总数的90%;小学生人数为146794人, 占其时学生总数的89.4%。[6]可见, 清末兴办新式学堂的主体是小学堂, 中学堂的建设数量严重不足, 学生升学受限。

二是学生入学率低。1916年在直隶的119个县中仅枣强、庆云、涞水三个县入学率在45%以上, 而濮阳、东明、青县等数十个县入学率不足10%, 最低的东明县只有4.43%, 全省的各县平均入学率也只有23.57%。[7]乡村私塾大量存在, 据1907年直隶提学司的调查:“查各府州县官私两等小学虽已设立而与私塾比例尚不敌十分之一。”[8]

三是师资差、经费少、教材陈旧。就直隶而言, 如“里仁仓小学其中学生仅七、八人, 学务处所颁发之书, 虽发而不能用, 所教者仍为《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之类。西坛村小学, 教员不过六十九岁聋老翁, 环守村童八九而已。”[9]广昌县书院“向例非本处绅衿, 不准充当山长, 自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 改为学堂, 即由本地举人李德龄为教员, 年七十余且以经义课士”[10]。

四是直隶东西存在地域性差距。天津为开埠城市, 学堂教育发展水平较高。据《光绪三十二年省视学高奎照张良弼陈恩荣等查视天津各学堂情形报告》记载:“经费充裕, 除动用外, 每年均有盈余, 实为他处所未有”“两级师范学堂学生寝室洁净整齐, 似无人居住者, 足征管理之善”“师范小学堂之教法, 注重训练学生, 亦有活泼精神, 堂长于放学时必送学生至大门外, 秩序井然”“民立第二小学堂初等四年教员李思沛, 教算学用手势, 儿童相悦以解”, [11]这些材料与涿州、涞水、广昌、易州等县的新式办学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五是管理松懈, 腐败滋生。据《直隶高等学堂各府学生禀复该府中学堂情形公函》记载, 某中学“委监督之权于洋文员, 而学堂之扰乱即不堪言矣”, 除监督外, 教员的素质也存在严重的问题。据载“洋文教员某君, 程度不过二年, 无兼人之资, 又不好学, 任意妄为, 毫无忌惮, 且饮酒为淫, 赌博为乐, 于常游押前经厅某公馆, 缘是经厅之子共与为奸。”在监督教员之外, 庶务长, 教务长的任用都没有严格的标准, 多所用非人。[12]

五、结语

直隶作为京畿重地, 洋务运动的核心区域, 条件得天独厚, 晚清直隶学堂教育的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不能否认, 其也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对晚清直隶新式学堂教育的全面分析, 可以看出, 社会观念发展滞后于社会改革成为一些具体问题滋生的温床。清末民初, 兴办新式学堂对基层百姓来说, 确实是新鲜事物, 民众接受学堂教育的程度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风气的开化。据《述内地办学情形》记载, 清末学堂设立之后没有学生前来报名, 办学人员“亲往敦促”“然应者十一, 拒之者十之九也, 叩其说不越三端, 一曰, 科举已废, 我家子弟可不必读书也。一曰君等开设洋学堂, 殆将引诱我家子弟吃洋教也。一曰今年虽不收学费, 殆以甘言诱我, 明年将令我出学堂捐也。此三种人之口吻, 一鄙, 一陋, 一过虑, 而不愿其子弟就学则尽同。”[13]这则材料切实反映了百姓对学堂教育的概念是不清晰的, 社会舆论混杂。此外, 学堂学生趋新言行, 常与传统伦理发生冲突, 而为观念传统者所不能接受。再有兴学之初, “民人不知教育之内容, 不明教育之真相, 以学堂为地方官一人之私事, 不知与己身有密切之关系。”[14]可见兴学之初, 百姓的认识无奇不有, 社会心理亦难于统一。百姓在观念上的不认同, 是造成学堂不兴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袁世凯奏议·下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39.

[2][3][5]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第一辑下册)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155、155、490.

[4]陈磊, 栗洪武.依附理论视野下清末新式学堂的文化转型[J].教育评论, 2016 (8) :152.

[6][7]贾国静.私塾与学堂——清末民初教育的二元结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02 (1) :98.

[8][9][10][11][12]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第二辑上册)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330、237、274、511、511-515.

[13]问天.述内地办学情形[J].教育杂志, 1909 (7) :620.

[14]佚名.论学部宜宣布教育宗旨于全国[N].大公报, 1906-5-9.

       《晚清直隶新式学堂教育体系研究》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scipaper.net/uploadfile/2018/0731/20180731114017432.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311.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