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我国精英大学的生源究竟在何方 ——以A大学和B大学2013级生源为例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3-14 14:11: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现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并逐步向普及化方向发展。众多学子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有机会进入精英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A 大学和B 大学作为中国精英大学的代表,应用教育基尼系数、地区首位比等指数,分析两所大学2013 级生源的毕业高中特征表明,两所大学的生源主要来自地级市的高中,来自县级区域高中相对较少;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在各省内的地区间分布不平衡,且中西部地区的不平衡程度要高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人口结构和人口流动、示范高中和超级中学都是导致不平衡的原因。为解决上述问题,省级政府应对落后地市和县级区域给予重点倾斜;禁止跨地市和跨县招生,杜绝高中学校之间恶性争抢生源,维护普通高中的招生秩序;精英大学在招生政策方面应加大向县级中学的倾斜力度。

[关键词] 精英大学;高中教育;教育基尼系数

[作者简介] 郭丛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家齐,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北京 10087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承载着促进社会流动、激发社会生产力、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功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并逐步向普及化方向发展,众多学子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有机会进入精英大学接受高等教育。那么,精英大学的生源究竟在何方? 与省级和地级高中相比,县级高中毕业生进入精英大学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差距?同一省内不同地市高中毕业生被精英大学录取的可能性有何不同?本文以A 大学和B 大学作为我国精英大学的代表,通过分析两校 2013 级招收的高中生源数据,以期回答上述问题。

一、研究数据和工具

(一)研究数据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数据为A 大学和B 大学 2013 级来自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本科新生信息,提取的指标主要有学生的来源省份和毕业高中学校名称。基于变量“高中学校名称”,本研究依据其所在地创建了“高中所在省份”、“高中所在地级市/地区”、“高中所在县/县级市”这三个变量,进而构造出高中“ 是否为地市级学校
(含省级学校和地级市/地区学校)”、“是否为县级学校(或乡镇学校)”这两个变量。删除异常值后,样本共包含 6 005 个观测值,其中, 来自A 大学的学生 2 706 名,来自 B 大学的学生 3 299 名。样本中的学生来自全国 1 289 所高中。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运用教育基尼系数[1],按照不同地级行政区对某一省份进行划分,基于不同地级行政区间的人均教育资源占有量计算该省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基尼系数,以反映该省不同地区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聚集情况和公平发展问题。A 大学和B 大学作为我国精英大学的代表,在现行高考招生体制下,每所高中每年 A 大学和B 大学的录取人数是衡量该高中是否是优质高中的重要指标;同样,每个县市每年被A 大学和B 大学录取的人数也是衡量该地区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因此,本研究使用 A 大学和B 大学录取人数代替优质高中的学生数,对优质高中教育基尼系数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EGINIi 为 i 省的优质高中教育基尼系数,xi ,j 为 i 省 j 地级地区人口的累计百分比,yi ,j 为 i 省 j地级地区A 大学和B 大学录取人数的累计百分比,基尼系数 EGINIi 的值越大,表明优质高发,反映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聚集状况。

二、A 大学和B 大学生源在不同行政层级所在区域中学的分布

        我国现行省、地、县、乡四级行政体制, 地级市属于第二级地方行政单位,包含较大的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含计划单列市)。由于地级市多属于中等或发达城市,而县一级行政区在工商业基础、城市功能完备性等方面普遍落后于地级市[2],这可能导致县级区域和地级市在教育发展水平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为探索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在地级市和县级地区之间可能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本文将“地级市高中”定义为主校区位于地级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高中学校; 将“县域高中”定义为主校区位于县级行政区的高中学校,通过构建指标“县域高中占比”
(计算方法见式 2)来考察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在不同层级地区的分布状况。ni 为 2013 年 i 省所有县域高中考取A 大学和B 大学的学生数,Ni 为 2013 年 i 省考取A 大学和B 大学的学生总数,则县域高中占比 Pi 代表 i 省A、B 大学
学生来源于县域高中的比例。P = ni (2)i Ni

(一)样本来源高中总体分布情况

        由于我国直辖市的行政建制与其他省份有所区别,因此在考虑不同层级地区教育发展情况时,剔除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个直辖市的数据。样本剩余 4 729 个观测值,其中 3 695 名学生来自地级市高中,地级市高中生源占比为 78.1%;1 034 名学生来自县域高中,占总样本的 21.9%。在 A 大学和B大学 3 695 名来自地级市高中的学生中,有1 884 名学生(占 51.0%)的高中位于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有 1 811 名学生(占 49.0%)的高中位于非省会城市、非计划单列市的地级市。与A 大学相比,B 大学来自县域高中和非省会或计划单列市的地级市高中的生源比例更大:A 大学县域高中生源占比为20.5%,B大学为22.9%。样本中共有 1 289 所高中产生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其中 146 所位于直辖市,1 143 所位于各省、自治区。在 1 143 所非直辖市高中之中,有 183 所(占 16%)位于省会城市,45 所(占 3.9%)位于计划单列市,427 所(占 37.4%)位于非省会城市、非计划单列市的地级市, 488 所(占 42.7%)位于县级地区。结合学生数据可以看出,与地级市高中相比,样本中的县级中学虽然也能培养出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但校均被录取的 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数则相对较低。具体来说,样本中占比42.7%培养出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的县域高中产生了样本中 21.9%的 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这些县域高中平均每个学校培养出 2.12 名A 大学和 B 大学学生;而占比 57.3%培养出 A 大学和B大学学生的地级市高中产生了样本中 78.1%的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平均每个学校培养出 5.64 名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可见县域高中校均产出的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数显著低于地级市高中。此外,2013 年中国共有地级及以上城市 290 个,其中 271 个城市产生了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占 93.4%);而 2013 年全国共有 2 853 个县级行政区,只有 488 个县级行政区产生了 A 大学和 B 大学学 生(占17.1%)。

\
 
(二)各省份不同层级地区间优质高中资源分布情况

1.不同层级地区优质高中之间的不平衡总体来看,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省会城市、地级城市,而县级地区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占有量处于劣势。所有省份生源为县域高中的占比都低于 45%,有的省份甚至没有考生来自县域高中。从各大地区情况来看,华东地区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在不同层次的地区布局最为平衡,县域高中占比为35.2%。华中地区的 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有27.7%来自县域高中,比例也相对较高。相形之下,西南地区和华北地区县级地区仅有16.7%和 14.1%的 A 大学和B 大学考生来自县域高中,而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省份则只有约一成的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来自县域高中。

        从各省情况来看,人口数量较大省份的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来自县域高中的比例更高。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显示,县域高中比例和各省人口数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人口数量更大的省份,优质高中在省内不同层级地区间的分布更为平衡。其中,山东省不同层级间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分布最为平衡,42.1%的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来自县域高中,2013 年县级城市滕州市、寿光市和广饶县分别培养出 23、12、12 名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河南省不同层级地区的优质高中资源平衡程度仅次于山东省,县域高中占比为41.2%。相比之下,西藏、陕西、宁夏、广东等省份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大多集中于发展状况良好的省会城市或地级城市,A 大学和B 大学录取的学生中仅有不到 5%来自县域高中。以广东省为例,在样本中的 262 名广东省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中,仅有 11 名来自县域高中,其中 8 名来自发展相对较好的县级市的高中。各计划单列市高中教育发展情况普遍良好,厦门、大连和深圳均为所在省份内产出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数最多的城市。(见表1)
\

2.县域高中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发展不仅在地级城市和县级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县级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呈现出集中的趋势。2013 年全国共有 431 个县级地区产生了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其中 87.5% 的县级地区所有A 大学和 B 大学学生均来自县域内的同一所高中。在基础教育“分级管理”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背景下,部分县级政府将主要教育经费用于保障小学和初中教育发展,县域高中往往出现投入不足的问题。在县政府教育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举全县之力发展一所高中成为常态。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其他县域高中则由于教学质量和资金投入处于弱势,导致学校生源和教师不断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县域内高中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情况。总体来看,A 大学和B 大学生源在不同行政层级地区中学的分布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A 大学和B 大学的生源主要来自地级市高中,其中省会城市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通常最为丰富,而县级地区在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占有量上处于劣势。第二,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新疆等边疆地区的优质高中在不同行政层级地区之间分布失衡,县域高中难以培养出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而沿海地区的省份以及山东、河南等一些人口大省的优质高中资源在县级地区内较为丰富,县域的高中也能培养出A 大学和B 大学的学生。第三,县级地区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呈现集聚的趋势,县域内往往有一所高中独占鳌头。
 
三、各省A 大学和B 大学生源在不同地市之间的分布
 

        我国大陆幅员辽阔,省、市、自治区之间差异明显,而各省内不同地区也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政策规划等原因,在经济发展、人口结构、教育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即使身处同一省份内,不同地区的考生由于当地高中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其享受优质高中教育、获得精英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可能也存在明显差异。有鉴于此,这一部分将主要通过构建教育基尼系数比较各省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分布。

(一)各省、自治区优质高中教育发展平衡情况分析
\

         表 2 统计了各省、自治区的优质高中教育基尼系数、地区首位比和学校首位比。本研究将基尼系数值低于0.45 的省份归入高平衡组,该组各地市间优质高中教育发展平衡程度较好;将数值在 0.45~0.55 之间的省份归入中等平衡组,该组各地市间优质高中教育发展平衡程度一般;将数值高于 0.55 的省份归入低平衡组,该组各地市间优质高中教育发展不平衡程度较为严重。按东中西部地区来划分,东部地区各省份的优质高中资源整体上平衡程度良好,教育平衡程度呈现出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逐渐递减的趋势。从大的地理区域来看,华东地区各省份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分布最为平衡,仅江西省和山东省的基尼系数属于中等平衡组,其他省份均属于高平衡组。东北地区各省内部的资源分布平衡情况仅次于华东地区各省份,吉林、辽宁二省属于高平衡组,黑龙江省位于中等平衡组。而西南、西北和华南地区的优质高中教育平衡程度较低,这些地区省份的教育基尼系数普遍高于 0.5,首位地区的占比普遍高于 40%。华中、华北地区各省份的优质高中教育平衡程度处于中游水平。但河北省和湖南省的平衡情况较差, 河北衡水市地区首位比为48.8%,湖南长沙市地区首位比高达59.6%。在各省份中,江苏省 2013 年教育基尼系数为 0.303,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在各地区间的分布最为平衡,资源最为丰富的南通地区2013 年的A 大学和B 大学考生仅占全省名额的 18.1%,并且 13 个地级地区均有成功考入 A 大学和B 大学的学生。此外,福建、浙江等省份的优质高中教育基尼系数也处于较低水平,资源占比居首位的地区占有率相对较低, 其中福建厦门地区首位比为32.6%,浙江杭州地区首位比为29.5%;两省省内各地级地区都产生了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优质高中教育在省内分布较为平衡。相较之下,陕西省2013 年的优质高中教育基尼系数高达 0.759,样本中的 230 名陕西省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中,有 215 名来自西安市,占比高达 93.5% 。不仅如此,在西安市的 215 名学生中,83.3%来自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和西安市铁路第一中学这三所学校, 反映出西安市区内优质高中资源呈现出严重的集聚现象。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海南、新疆、西藏等省份,这些省份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部分地市已经多年没有产生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在各地区间分布极为失衡。而在这些省会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几所高中往往占据了大部分的优质资源。

        优质高中教育的地区首位度最高的三个城市分别为陕西省西安市(93.5%)、海南省海口市(81.4%)、青海省西宁市(80.8%),这些省份 80%以上的 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来自位于省会城市的高中。地区首位度最低的城市为江 苏 省 南 通 市(18.1% )、山 东 省 济 南 市(20.7%)、安徽省合肥市(21.5%)。其中,山东省首位地区的首位占比虽然较低,但人口较多的菏泽、临沂等地区考取 A 大学和B 大学的人数较少,导致其教育基尼系数相对偏高。与此相对的是,吉林省首位地区长春市的首位度高达57.4%,但由于长春地区的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较高(28.1%),因此教育基尼系数数值相对较低。将教育基尼系数与县域高中占比相比较,可以发现华东地区各省份的教育发展的公平程度最好,优质高中教育在省内不同层级地区和不同地市分布都相对较为平衡;华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省份的不平衡情况最为严重,优质高中教育在各省内部不同层级地区和不同地市分布都较不平衡。东北地区省份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各地级市间分布较平衡,但优质高中主要集中于地级市,县级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而山东、河南两省份情况相反,县域高中的比重较大,但教育基尼系数较高,说明优质高中在这两个省份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县级地区之间的分布较为平衡,但教育资源在各地市间平衡状况有待改善。

(二)各直辖市优质高中教育发展平衡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上海作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发达城市,一北一南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领先全国其他城市。目前,北京市有“985 工程”大学 8 所、“211 工程” 大学 26 所;上海市拥有“985 工程”大学 4 所、
“211 工程”大学 9 所,两市在高等教育资源占有率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北京市和上海市在优质高中教育平衡发展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各市辖区高中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首先,体现在城区与城区之间的差异。北京市 83.3%的 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出自海淀区和西城区的高中,各区之间优质高中教育基尼系数高达 0.694。上海市 69.87% 的 A大学和B 大学学生出自徐汇区、浦东新区和杨浦区的高中,各区之间优质高中教育基尼系数为 0.581,其各市辖区间的平衡程度略优于北京市。其次,体现在市辖区内部的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北京市海淀区共有 54 所高中,其中示范性高中 11 所,而 A 大学和B 大学的学生主要来自其中的人大附中、十一学校、清华附中、北大附中等七所学校。上海市71.2%的A 和B 大学学生来源于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复旦大学附中和七宝中学。相比北京和上海,重庆市各区县间优质高中教育基尼系数为 0.823,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公平现象更为严重。重庆市的主城九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 81% 的 A 和 B 大学学生的来自主城区的高中。主城区中的沙坪坝区、渝中区有巴蜀中学、南开中学、重庆一中等优质中学,享有全市最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而天津市基尼系数值为 0.515,在四个直辖市中优质教育资源在各市区内的分布最为平衡。

        总体上看,省份内各地区间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分布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各省产生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最多的地区往往是省会城市,说明各省省会城市的教育事业发展建设水平普遍优于该省份其他地区。第二,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各省份的教育基尼系数和首位度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说明这些省份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在各地级行政区之间分布最为平衡。第三,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省份教育基尼系数和首位度普遍处于较高的水平,反映出这些省份的教育不平衡发展情况较为严重,最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第四,各直辖市的教育基尼系数数值普遍较高,优质高中主要分布在少数几个市辖区内。

\
 
四、不同类别优质高中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一)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及各地市间经济发展差异对优质高中教育平衡发展的影响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而经济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3]。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两者间具有一定的协同性。进一步来说,各省经济发展状况对该省教育平衡水平的影响可能体现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程度两个方面。

        首先,本文以某省人均 GDP 作为衡量该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构建各省人均GDP 和优质高中教育基尼系数的散点图。如图 1 中A 所示,随着人均 GDP 的增加,教育基尼系数呈逐步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皮尔逊相关系数的分析结果也发现优质高中教育基尼系数和各省人均 GDP 呈显著负相关,系数为-0.45。这表明经济越发达的省份,A 大学和B 大学生源和优质高中在各地市的分布也更加平衡。这可能是因为在经济发展领先的省份,各地市政府财政相对富裕,对高中教育的资金投入水平也更高。在经费投入充足, 预算约束较小的情况下,省内教育发展总体上出现短板的可能性随之降低。

        其次,本文以某省的人均 GDP 基尼系数作为衡量该省经济发展平衡程度的指标,分析经济发展平衡程度对教育平衡程度的影响。二者的散点图显示随着人均 GDP 基尼系数的减少,优质高中教育基尼系数也会不断降低(见图 1 B)。二者的皮尔相关系数为0.46 也证实了这一趋势。这意味着地市经济发展更为平衡的省份,A 大学和B 大学生源和优质高中在各地市的分布就会更为平衡; 而省内地市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如果差异过大,A 大学和B 大学生源和优质高中的分布也会更不平衡。在同一省份内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市,用于高中教育阶段的基础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高考教研队伍建设等经费投入可能也会相对较低,这都会使得本市优质高中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与此同时,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更高,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投入也会随着增加,家长通过给子女聘请优秀教师或大学生作为家教,从而进一步提高子女成绩。经济发达地市在公共和私人教育投入方面的相对优势,使得这些地市的高中毕业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A 大学和B 大学等精英大学。

        以江苏和广东为例,这两个省份是位居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前列的省份,2013 年两省的人均 GDP 分别为 12 031.87 美元和 9 430.15美元,在全国排名第四和第八。与之相对应的,这两个省的优质高中基尼系数较低,分别为 0.303 和 0.493,对应隶属于优质高中教育高平衡组和中等偏上平衡组。另一方面,广东省虽然人均 GDP 高于江苏省,但其优质高中平衡程度却不如江苏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其各地市人均 GDP 平衡程度不如江苏。
\
图1 各省优质高中教育基尼系数和经济指标的散点分布
       《2014 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显示,江苏省苏北地区虽然在 GDP、基础设施等方面落后于苏南地区,但经济发展最好的无锡、苏州地区, 其人均 GDP 是经济发展最为薄弱的宿迁、连云港等地的 3~3.5 倍,全省以人均 GDP 计算的基尼系数为 0.224,各地区间的发展水平较其他省份来说相对较为平衡。《2014 年广东省统计年鉴》显示,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等地经济发展良好,北部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经济发展则相对缓慢,最发达的深圳市 2013 年人均 GDP 为 136 948 元,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清远、揭阳、汕头等 8 个地区的 4.74~6.10 倍,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梅州市的 7.3 倍,以人均 GDP 计算的基尼系数为 0.350。广东省内各地市的发展与江苏省相比不太平衡,与此相对应的是,2013 年广东省优质高中教育基尼系数为 0.493,培养出 A 大学和B 大学学生的高中学校也主要集中于广州、深圳;而2013 年江苏省教育基尼系数为 0.303,各地市的高中都有毕业生被A 大学和B 大学录取。

(二)县域人口向地市级区域的流动对不同行政层级优质高中教育发展失衡的影响一个区域的人口数量对该区域高中毕业生被A 大学和B 大学等精英大学的录取人数也会产生影响。

        各省人口数量和该省县级中学被A 大学和B 大学录取人数的皮尔逊系数为 0.42,P 值为 0.03,但各省人口数量和优质高中教育基尼系数却无相关性,二者皮尔逊相关系数的P值为 0.33。这表明,人口数量越多的省份,其县级区域的人口可能也会更多,如人口大省山东省、河南省的县级地区人口占比分别为 69.8%、81.2%,相比之下,人口总数较少的海南省其县级地区人口占比仅为56.8%。因为县级区域人口较多,其适龄高中生人数可能也会相对更多,因而在该区域高中毕业后进入A 大学和B 大学的人数也会相对较多。20 世纪 80 年代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越来越多的县乡级地区人口不断迁出并流入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地级市。当地市级聚集越来越多的人口时,其学龄人口基数呈现大规模的增长,地级市高中可供选择的优秀生源也不断增加。与县级中学相比, 地级市高中毕业生进入A 大学和B 大学等精英大学学习的人数也占相对多数。以湖北省为例,图 2 显示了 2004—2013 年湖北省地级市、县级地区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地级市常住人口上升了 16.0%,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县级地区常住人口下降了12.1%,呈现不断降低趋势。2013 年,湖北省高考A 大学和B 大学录取的 273 名新生中,来自 地 级 及 以 上 城 市 的 学 生 有 239 名 ,占87.5% ;来 自县级区域的仅有 34 人 ,只 占12.5%。
\

(三)示范高中和超级中学对县级中学及各地市优质高中教育平衡发展的影响

         自 2001 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各地要建设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要求以来,各地方部门都在积极发展和推动示范性学校的建设和评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在确保示范性高中的高升学率和A 大学和B 大学录取人数方面,而忽视其他高中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示范性高中在各方利益代表的支持下,获得最多的教育投入,吸纳周边地区最优质的生源,极易造成当地高中教育的发展失衡。近年来,随着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发展, 一些示范高中逐步演变成超级中学,进一步加剧了各地优质高中发展的失衡。超级中学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师资力量雄厚,生源质量优秀,办学条件优越。二是坐拥最优质的师资和生源,高考成绩往往拔尖,占有大量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三是体量庞大,师生人数和校园规模都远高于普通高中[4]。这些超级中学考取 A 大学和 B 大学人数之多,占比之大,无不令人咋舌。2013 年衡水中学有 84 名学生考上A 大学和B 大学,占河北省总数的 39.4%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有 97 名学生考上A 大学和B 大学,占全省总数的42.8%。超级中学急速发展的本质是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垄断,这些学校高考成绩越好,生源就越好,资金也更加充裕,学校的实力也就更加强大。超级中学的急剧扩张, 形成了对优质教育资源和高中教育市场的控制。超级中学虽然名义整合了中学教育资源,提高了校内学生的升学率,但却是以吸收周边优质资源,挤压其他学校的生存空间为代价的。它只是将全省原本应该分散在各地市、各层次高中的 A 大学和B 大学等精英大学的生源集中在一所学校而已,对于本省是否能够多获得A 大学和B 大学等精英大学的招生指标,并无多大帮助。可以说“ 超级中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和高中教育的平衡,极大地阻碍了高中教育的平衡发展,对其他高中,尤其是县级高中形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五、政策建议

        当前,县级与地市级(含省、计划单列市)所面临的优质高中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实际上是高中教育所面临的“ 市县发展问题”,究其根源在于改革开放后大中型城市发展建设迅猛,而县、乡镇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部分县级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被逐步边缘化,越来越多的功能为地市所取代。市县优质高中教育的发展失衡将对基础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将使高中教育系统产生“头重脚轻”的问题。县级高中作为现行高中教育系统的基本单位,其发展相对缓慢将会动摇高中教育发展框架的整体稳定性和根基。

        目前,相当部分省份的省级、计划单列市和地市级高中,尤其是一些超级中学,除了招收对应行政区域的高中生源之外,还可以面向所有县级区域招生,使得原本属于县级高中、毕业生后能上 A 大学和B 大学等精英大学的优秀生源流入到地市以上高中。长此以往,县级高中生源必将进入恶性循环,县级高中的教育质量将会被不断削弱。为解决优质高中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在高中教育的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省级政府应对落后地市和县级区域给予重点倾斜,限制示范性高中、重点高中对高中教育资源的垄断,原则上不允许经济发达区域随意引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另外,在高中教学研究方面,省级政府也应鼓励优质高中教育集中的地市帮扶和支持落后地市和县级区域。

        第二,在高中招生政策方面,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禁止跨地市和跨县招生,杜绝高中学校之间恶性争抢生源,维护普通高中的招生秩序。当前,大部分省份对民办学校跨地市和跨县招生没有限制,部分重点中学和超级中学利用这一政策,引入社会资源成立民办学校后在全省范围内招收优秀初中毕业生。所招优秀生源学籍虽在民办学校, 但高中三年却都在该重点中学或超级中学学习。这种严重扰乱招生秩序的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予及时制止。

        第三,对于精英大学来说,在招生政策方面应加大向县级中学的倾斜力度。近年来,A 大学和B 大学等精英大学推出面向连片贫困地区招生的专项计划和针对县级中学农村户籍考生的专项计划,为来自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学子提供更多圆梦A 大学和B 大学的机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招生规模相对较小。今后,以 A 大学和B 大学为代表的精英大学应该继续加大对县级中学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叶平,张传萍. 基础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基尼系数的再考查——兼与杨颖秀教授商榷[J]. 教育研究,2007,(2)
[2]李金龙,郑宇梅. 试论中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价值[J]. 政治学研究,2006,(1).
[3]赵国春,梁勇. 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4,(5).
[4]杨琳.“超级中学”现象: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3,(12).

《我国精英大学的生源究竟在何方 ——以A大学和B大学2013级生源为例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scipaper.net/uploadfile/2019/0314/20190314024400954.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309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