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从“娱乐”到“实效”:学校德育活动的路径转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7 16:58: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当前学校德育活动的娱乐化趋势明显,忽视活动的实效性,从“娱乐”到“实效”是其必然选择。重视德育活动的实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是德育活动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然而德育活动普遍存在着娱乐化的趋势,导致其最终价值呈现空洞性。因此,应该在思想上提高德育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途径上完善整体设计,方法上改革评价机制。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活动;娱乐化;实效性

本文引用格式:唐雅杰.从“娱乐”到“实效”:学校德育活动的路径转型[J].教育现代化,2020,7(54):148-151.

From"Entertainment"to"Effectiveness":Path Transform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NG Ya-jie

(Education School,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ABSTRACT:At present,school 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has obvious feature of entertainment trend,which ignores actual effect of the activities,and it is inevitable choice to transfer from“entertainment”to“effectiveness”.It is demand of new course reform,healthy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and and realizing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to pay attention to actual effect of moral education.However,there is general trend of entertainment

in moral activities,which causes emptiness of its final value.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status of 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school education,improve overall design from path aspect and reform evaluation mechanism from method aspect.

KEY WORDS:School moral education;Moral activities;Entertainment;Effectiveness

学校德育活动是指学校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组织学生通过交往操作活动对象,并经过内部反省以形成品德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思想,《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明确指出:“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这充分体现了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性,因此,确保德育活动的实效性是学校育人的关键所在。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种德育问题愈发凸显,学校德育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长远意义,加强学校德育建设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是满足教育主体健康发展的需要。充分重视德育中学校主渠道作用,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成为小学教育工作者需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实效性”:学校德育活动的应然价值

(一)注重学校德育活动的实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社会实践能力。随着新课改的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学校教学中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德育课程在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学生为主要参与对象的各种德育活动应运而生,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变化多样。注重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可以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直接经验与生活中的间接经验相结合,增强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时,能够积极思考,勇于面对。

\

 
(二)保证德育活动的实效性是学校德育活动健康发展的要求

学校的德育活动包括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班会、队会、课堂上的活动等。德育活动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活动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保证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可以提高德育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增强教育学者们的德育信心、提高学生的德育活动兴趣。使德育活动的开展不只是为了完成规定的课时安排,而是在每一次有针对性的活动之中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使老师和学生一起体验生活、共同成长。

(三)增强学校德育活动的实效性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学生在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方面充分发展,当今时代的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间接经验的获得具有良好的作用,然而学生社会经验本就不足,多数时候很难理解老师所描绘的“实际情况”,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形式也很难平衡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弥补学校课堂教学的不足。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活动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感同身受的同时获得直接经验,增强其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学生的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判断力等智力因素与情感、意志、兴趣、需要等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二“娱乐化”:学校德育活动的实然状态

(一)学校德育活动娱乐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化


首先,大多数德育活动没有明确的目标,应景式的德育活动居多,既没有活动的前期策划,也没有活动前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或相关情境化的再现,植树节就只是为了去植树,儿童节就变成了文艺晚会;其次,内容相对比较贫乏。看似表明繁荣的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班集体活动等,其内容比较单一,缺乏严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过于注重外在形式的繁荣,实则造成内容的空洞;再次,学校德育活动的方式相对陈旧、缺乏创新,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其中,实际上方式相对单一化、固定化、模式化,不能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最后,活动评价机制不完善。活动结束后没有一个可以反映活动质量的评价机制,注重活动形式大于活动内容,注重活动结果大于活动过程,导致活动过后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完善,下一次开展同样的活动还是照本宣科的进行,形式化现象也就凸显出来。

(二)学校德育活动娱乐化的内在倾向——随意性

学校德育活动娱乐化的另一个特征是随意性,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既有学校的因素、教师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

从学校方面来看,大多数学校对德育活动缺乏层次性的整体安排。例如某一小学开展的“小小环卫工人”这一德育活动,整个年级段都是同样的到街道上打扫卫生,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突出层次上的递进作用。从教师方面来看,德育本身具有弥散性与渗透性的特点,教师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但一方面,非德育的任课教师由于工作压力或功利主义的影响,认为这是班主任与德育科任教师的工作,与自己无关;另一方面,德育科任教师基本都是兼职教师,观念上就认为德育是副科,这些都是导致德育活动随意性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来看,学生主动提高自我修养的意识还不够,参加德育活动的娱乐心态较重,认识不到德育活动对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三)学校德育活动娱乐化的最终价值——空洞性

学校德育活动外在表现形式化与内在倾向随意性的特点导致更加追求“时代化”的活动形式,把宝贵的德育资源当成了娱乐的对象,最终造成德育活动价值的空洞性。例如,某小学的六一儿童节,校长致辞之后,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完成了以“国学”为主题的诗歌、舞蹈、小品等表演,接着主持人表彰了获得优秀学生称号的同学,活动结束。虽然,以“国学”为主题紧跟了时代的步伐,但表演之后有多少学生会认真了解国学,热爱上国学呢?他们感受到的只是这一种形式与当时的一个娱乐氛围,这种追求时代效果与以娱乐为主的方式并没有增强学生热爱国学的实际效果。

三 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原因剖析

学校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有多方面原因,主要包括班主任德育工作未落实,德育活动未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缺乏对德育工作的整体策划考虑。

第一,班主任工作任务较重。大多数班主任承担超课时量教学工作,难以有充沛的精力投入日常德育工作中。班主任未将德育工作落实到位,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关注少数问题学生,放弃了大多数中间层的学生,大多数学生遇到困难不会主动找学科教师,但大多数学生认为学科教师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相关教师未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受到各种教学任务压力影响,班主任无多余精力开展特色的班级德育工作。

第二,学生的认可度相对较低。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校积极将创新精神融入德育工作中。调查显示德育活动未以学生兴趣为中心开展。需要学校重新审视德育工作,要以学生兴趣为中心开展德育工作,才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调查发现德育活动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并未得到整体学生的拥护,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兴趣与活动融合,才会取得良好效果。管理者要将德育活动结合学生特点,积极调整改进德育措施,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第三,教育模式化问题。很多学校开展众多德育工作为完成上级布置安排任务,导致德育工作者不能从根源上理解开展相应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手段趋于模式化,德育工作者未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导致德育工作未结合学生实际采取相同形式手段。如学校面向一年级学生开展我爱我校社会实践活动,少数学生认为是学校让学生做广告宣传。学校的助学金与学生招生情况挂钩,教师的评优评先与招生情况挂钩。导致个别学生认为学校评优指标是入学率,无论学校采取何种手段安排德育工作,不少学生依然对德育活动认识存在偏见,使得德育工作失效堪忧。

第四,缺乏系统性的思维。学校完成德育教育效果由教育管理方评价,检查上级往往仅看材料,考核带有理想化色彩。德育工作者缺乏对德育工作整体策划,近几年,从三个代表到中国梦主题活动中,上级布置任务后所有活动围绕主题开展,从合唱比赛到演讲征文,几乎每届学生毕业后只记得当年的主题。德育工作未整体策划,如为创建文明城市,教育局要求市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中小学为响应发动学生对不文明行为劝导,但教育局迎接全国文明安防检查时开展突击活动,每所学校有部分学生干部参与文明劝导活动。个别学生认为是造价,个别学生认为是集体作秀,是学校为得到上级表扬强迫学生参与,不能正确认识德育的目的意义。

\

 
四 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计划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培养形成教育者期望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德育过程规律原理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总结。德育形成中有德育的规律,德育工作者必须依照规律开展德育工作才能提高实效性。

首先,遵循学生的知情意行因素统一发展规律,德育工作者在德育中不能仅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应重视通过实践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通过行动达到认识实践统一。遵循学生在活动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德育工作开展中不能仅将教学与班主任工作视为唯一依赖途径。传统单纯理论说教方式往往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导致学生站在学校教师的对立面,要让学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必须积极寻求提升德育实效的新举措。德育工作开展依赖课外活动,在勤工俭学活动中要善加引导,借助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品德。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特点。要积极对学生施加影响,在实践中增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道德的重要表现作用是协调社会中各类人际关系,涂尔干社会学理论是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理论基础。终身致力于改进教育体制的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理想的教育可以保障社会秩序,其社会学理论系统分析德育问题,主要观点是道德体系建立要通过德育教育实现,道德的作用在于维持社会秩序,通过德育体系的建立,最终促进社会与个人的和谐。青少年德育教育是教育中重要环节,对青少年德育中教师处于经验权威地位,需要履行社会强制角色。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对青少年教育,将其培养成为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人,在社会准许范围内实现自身价值的实现。

按照涂尔干德育理论,德育中为儿童阐明道德原则,道德原则是可理解的,德育中解释非常必要。学校德育工作者进行教育时,应阐明德育原则。学校是社会化机构,德育实效关系到社会劳动者的风貌,学校在培养合格劳动者时要对其进行德育,涂尔干德育理论强调学生的自主,提倡自律是类似条件反射式的自觉行为。学校德育应考虑让学生养成习惯式自律。在德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五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遵循原则

主体性原则要求实施德育中将学生作为主体,为提高德育实效性,应注意遵循学生个体发展规律。学生的思想个体发展形成是有规律的过程,要求实际工作中尊重学生个性思维。中国各领域处于改革时期,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面积淘汰,市场经济性要求具备独立思想品质,能及时提出创造性工作对策的人才。

内外结合原则要求学校在校园营造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大教育观,德育工作者可以是班主任,德育课教师,或任课教师,建立全员德育。内外结合原则要求促成学校家庭与社会在教育学生时有机结合,统一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将德育工作拓展延伸。德育本质来源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要求通过实践检验德育了的正确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参与到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中。因为德育工作成效要通过德育工作检验,德育工作实施是实践活动。德育工作后学生品德素质要通过实践经验总结,才能针对性的改进加强德育工作内容。

为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必须考虑学校教育特点。突出教育特色原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德育目标,检验德育成果不同。只有针对教育不断出现的新情况,采取有效的方法开展育人工作,才能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

六 从“娱乐”到“实效”:学校德育活动的必然选择

(一)明确学校德育活动的特征,提高德育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首先,应该明确学校德育活动的非价值中立性。学校组织的文体娱乐活动或者某些综合实践活动是不具有善恶之分的,而德育活动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为价值目标的,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活动过程中,学生需不停地进行道德价值判断,而不是以娱乐为主要特征的。德育活动可以采取文体娱乐活动的形式,但要以道德的价值判断选择为主要学习目标,学生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处于道德情境中的特定角色,学生要采取实际的非价值中立性的行动,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做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其次,要提高德育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是只要是“活动”都给它带上一个德育的“帽子”,也不能让它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门“副科”,应该真正把德育放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位置,让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意识到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二)完善学校德育活动整体设计,整合课内外学校德育活动

制度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杠杆。学校德育活动有一个整体的计划安排,是保障学校德育活动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因此,可以从整合课内外学校德育活动方面入手。利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所提供的逻辑框架整合学校的日常德育活动,将主题进行纵向设计与横向展开,纵向进行低、中、高年段的分层设计,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凸显出德育活动的针对性与系统性;横向基于不同的主题,从多元的角度进行展开,增加学校德育活动的趣味性与丰富性。具体来说,从内容上讲,将显在的课本资料信息和现实生活中的本土素材进行整合,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从途径上讲,整合德育课堂内的活动和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以课标为依据。使德育活动有系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打破活动零散、随意、娱乐化倾向,实现德育活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由知到行稳步发展的过程。

(三)改革学校德育活动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评价模式

建立多元评价模式,把学校德育活动的评价纳入学校教学成绩之中,是避免德育活动存在娱乐化现象的有力保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们深信,在适当的条件下,在恰当的教育下,任何人都会显露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才能”

建立维度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措施。学校不仅要从学科知识掌握状况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且要将学生的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学习态度、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等纳入考核范围之内,提高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其次,建立德育评价方式的多元化[5]。不仅要关注德育活动的最后结果,也要关注德育活动的发展过程;不仅要关注德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也要关注德育活动的内在实质内容;不仅要关注德育活动的最终价值呈现,也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最后,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教师评价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德育本身就是一个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活动过程中,主体自己构建的过程还包括主体自己对自己评价的过程才算完整,自我评价的过程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主体的自我效能感与信心,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七 结语

学校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德育是伴奏学校教育发展主线,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正确的劳动观,成为对当地经济建设发展有用的人才。学校德育能否走有效的道路,非专家把脉,德育专干努力即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必须经过不断努力,结合不同地域了解不同环境,剖析学生家长心里,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提升德育实效性是当今德育面临的迫切问题,不能让学生被社会非主流思想侵蚀。当前现实中面临不少挑战,重要因素是学校德育工作者自身,为追求德育实效性,必须在德育工作理论指导下,争取社会家庭的广泛支持,使学校德育摆脱低效困境。

参考文献

[1]但武刚.学校德育活动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1):123-127.
[2]许锋华,杜时忠.从“道德人”到“经济人”——关于德育实效问题的根源探讨与视角转换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6):54-57.
[3]章乐.引导儿童生活的建构:小学《道德与法制》教材对教学的引领[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9-14.
[4]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里斯基选集(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毛玉婷,孙卓君,鲁媛,等.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建议——以上海交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49):374-37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3081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