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探索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7 10:20: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课程思政”是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之一。有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食品、材料、制药、生化、医学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以开展“课程思政”为契机,教师可以根据有机化学课程的内容及特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发挥育人功能。文中提炼了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具体实例,为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推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有机化学;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于洪翠,等.“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55):178-18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Politics Teaching in Organic Chemistry

YU Hong-cui1,2,YU Bo2,WU Langerile1,HAI Ping1,DUAN Li-mei2

(1.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Tongliao Inner Mongolia;2.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of Chemistry,Tongliao Inner Mongoli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Curriculum Politics”is one of the hot topic of teaching reform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Organic chemistry is a basic course for many majors,such as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food,materials,pharmaceuticals,biochemical,medical,and others.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a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ccording to the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ganic chemistry course,teacher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elements of curriculum politics to exert its function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In this paper,th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ganic chemistry were discussed,which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Curriculum Polotics”teaching.

Key words:Curriculum politics;Organic chemistry;Teaching

一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一些大学生出现价值观念扭曲、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等问题,这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开展“课程思政”,不仅仅是党政工团、辅导员、班导师、思政教师的任务,而是所有老师都要挑起“思政担”[2,3]。这就要求高校每一位专业课教师要对“课程思政”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体系中蕴含的德育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渗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和全覆盖[4,5]。目前,如何把握教育现状,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推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行,还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

2019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在成立100周年的大会上,首次公布了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名单,其中与有机化学有关的技术占了8项。有机化学与诸多学科相互渗透,它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食品、材料、制药、生化、医学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由于其专业性较强,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强调知识点和基本理论的学习,“重教轻育”现象明显。且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发展还是相对薄弱,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困境尚未根本扭转。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教师要能够找到有机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发挥有机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实际上高校有机化学课程中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素材,教师可通过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事例,如有机化学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及有机反应等做引导,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6-8]。

\

 
有机化学绪论课是进行思政教育的第一环。在绪论中追溯有机化学的发展史,向学生介绍我国祖先的聪明智慧和伟大发明,“以史为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兴趣。例如,最早开始酿造和提纯酒(乙醇);最早发明造纸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第一个提出了“石油”名称,还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通过实例讲解突出有机化学无处不在的国计民生关联度,如:化学是工农业高产增收的手段,解决了人们的吃饱穿暖问题;食品添加剂的出现使食品变得美观、可口;化学药物的研究和不断出新,推动了医药科学的发展。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们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同时指出,有机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很好地服务人类社会发展,也可以让误入歧途的人万劫不复。2008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2015年的陆咏制毒案、2018年的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等影响恶劣,无不让人触目惊心。所以,化学无处不在,无论何时何地,身处何境,一定要守住道德底线,只有合理应用化学知识才能更好地享受现代文明生活。在绪论中就抛出化学不是用来害人的,而是用来造福人类的理念,并将此理念贯穿整个有机化学课程。除了介绍课程以外,还要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表1的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提炼思政元素,进一步实现思政教育。

二 弘扬科学精神

讲述有机化合物这一名称的由来时,向学生提及:维勒意外地发现由无机物氰酸铵加热可获得有机物尿素,他克服各方压力,潜心研究,反复确证反应的产物就是哺乳动物的代谢产物―尿素。1828年,维勒发表了论文《论尿素的人工合成》,拉开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序幕,推动了有机化学发展。这在当时需要足够的勇气,因为它将推翻自己的导师贝采里乌斯宣扬和维护的“生命力论”学说。以此为导引,要求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尊师但不盲从,追求真理,善于钻研创新,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锲而不舍的科研作风。

学习苯结构式时,给学生讲述“苯的凯库勒式”发现故事。1865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声称,他在睡梦中得到启示,将苯的六个碳原子首尾相连,组成了一个封闭的六元环状结构。在介绍完这段有趣的化学史后,应强调,若苯的结构真是凯库勒从梦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并不是偶然,这跟他长期思考探究、丰富的想象、对问题的执着追求分不开。学习Perkin反应时,讲述年仅18岁的Perkin用铬酸氧化含杂质的苯胺盐,意外得到了能对丝绸进行染色的紫色溶液“苯胺紫”。随后,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染料工厂,为合成染料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们认识到,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它需要不断探索的毅力与勇气、钻研创新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也需要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

三 树立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学习烯烃的聚合反应时,介绍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塑料制品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以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另外,在学习碳酸二甲酯及氟代烃的性质时,及时给学生灌输绿色化学的理念。通过曾出现的“伦敦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日本水俣病”、PM2.5、白色垃圾等真实环境污染事件,讲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7年底中国对以废旧塑料为主的洋垃圾执行限制进口措施,将进一步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2019年在上海积极试点推行垃圾分类,增强国民的变废为宝观念。在讲述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时,引导学生选用对环境友好的合成路线,同时考虑反应过程中将产生哪些三废、如何处理三废,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环保和节能减排意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绿水青山贡献微薄之力。

在学习“醚的氧化”及“重氮盐合成法”时,教师通过重点强调过氧化乙醚及重氮盐受热易爆炸,并结合各地发生的不安全事故案列,如:天津滨海“8·12”爆炸事件、盐城响水“3·21”爆炸事故等,加强学生对安全培训及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提醒学生: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学生必须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化学规律,绝不能纸上谈兵。在实际实验操作中,学生应掌握基本的安全技能并且能够正确处理实验事故,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 加强职业素养及社会责任感教育

在介绍乙醇、甲醇的性质时,可以延伸到前几年个别利欲熏心商家以工业酒精或甲醇勾兑白酒,造成了部分群众死亡或失明。在讲解有机含氮杂环化合物这一章,将掺入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引入课堂。三聚氰胺(C3H6N6)本是用于塑料及涂料的工业原料,因其含有较多的氮原子,被不良商家添加到奶粉里,造成多例泌尿系统结石病患儿。同时再结合“地沟油事件”等,给学生强调,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在将来从事食品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安全检疫及销售等方面的工作时一定要加强责任感、严把质量关,认真执行国家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切实保证食品安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念。

学习对映异构一章,讲解手性概念时,提出“反应停”事件。“反应停”的主要成分是α-苯酞茂二酰亚胺,又名沙利度胺等,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一家制药厂生产了此药物。尽管他们知道所合成的这种药物中存在对映异构,却侥幸地认为这对对映体不会带来危害,忽略了手性药物对映异构体的特点。在没有做严格的生物活性和毒性试验就草率地将“反应停”推向了市场,并声称“反应停”对妊娠呕吐有明显的疗效、无任何副作用。当时,“反应停”药物在欧洲各国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妊娠反应,且销量巨大。但是由于对化学成分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全世界诞生了大约1.2万名海豹肢畸形儿。在课程当中引入“反应停”事件,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手性、对映异构等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以此为导引,要求学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一定要树立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不能抱有急功近利的侥幸心理和浮躁心理,要不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将职业素养及社会责任感根植于学生内心。

\

 
五培植爱国情怀

讲解到亚硫酰氯时,向学生们介绍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银河号”事件。1993年,美国军队在公海拦截一艘中国的海运货船“银河号”,指控此货轮向伊朗运输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亚硫酰氯,“银河号”被迫中止正常航运长达33天。在那个时候,我国海军没有远洋能力,海上权益根本无法保障,还“受制于人”。到了如今,我国海军力量变得越来越强,海上交通线已有初步的保障,比如也门撤侨。永远都不会让银河号事件再次发生。让学生感受祖国的迅猛发展,从而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植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醛酮的还原反应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有机化学家黄鸣龙先生对Wolff-Kishner由羰基还原成亚甲基这一反应进行的改进,有效地改善了原方法原料昂贵、操作危险而且反应条件苛刻的种种弊端,给当时的化学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同时指出,在有机化学教材中涉及到许多人名反应,他是唯一出现的一个华人名字。让学生认识到,虽然这几年我国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我们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同学们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使命,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为“中国创造”而努力奋斗。牛胰岛素是牛胰脏中所分泌的一种调节糖代谢的蛋白质激素,它含有2条多肽链,总共由51个氨基酸组成。在国际同行的激烈竞争中,1965年我国科学家们始终秉持科学精神,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该故事讲述了科学家们团队的合作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科研的首创精神。还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中国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侯德榜博士,虽然在美国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但为了祖国的发展,放弃外企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在天津创建永利碱厂,并开展了艰苦的研究。当天津沦陷后,又严词拒绝了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在四川建立了新的工厂。历经艰苦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再如,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凭借着对祖国、对人民、对自身事业的热爱,通过55年的执着奋斗与努力,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来自东方的神药”―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2015年,屠呦呦因成功提取青蒿素有效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并因此于2016年入选时代周刊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通过介绍优秀有机化学家们的背后感人故事,传承科学家不畏艰难的科学意志、不计名利、爱国爱家的高尚品格。另外,也将我国保持在国际前列的最新成果推介给学生,展示其突出贡献,加深学生对专业具体知识理解,强化学生对国内科学研究的认同。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激发学生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和为国贡献的信念。

六 培养审美意识和提高哲学修养

现在不少学生一提到化学,就想到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等恐怖事件,忽略了这些物质对人们生活品质的改善作用。教师需充分挖掘将审美意识整合于有机化学知识的传授之中,引导学生发现物质间的转化美、公式的简洁美、晶体的结构美、手性化合物的非对称美等等。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不至于“谈化学色变”。例如,“水立方”作为我国国家游泳中心的特有名称,经过奥运的辉煌和荣光,现已成为具有独特价值的无形资产。它的墙体材料为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不仅韧性好,而且耐候性及耐化学腐蚀性极强。同时,“水立方”也是对膜结构系统要求最复杂、国际上面积最大的建筑。它是根据细胞排列形式和肥皂泡天然结构设计而成的,这种形态在建筑结构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创意十分奇特。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科学价值、科学美及实验美的理解,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另外,基于碳原子实际连接原子与经典价键理论之间的矛盾问题,鲍林提出杂化轨道理论可有效解释成键方式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树立问题导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哲学修养。

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发现,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很多,方式方法也很多。教师将其合理融入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环保和安全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厚植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审美意识和哲学素质。使学生在学好有机化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高校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之中将“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手段长期地、多维度地加以探索和实践。

“课程思政”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途径。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孤立的,以专业知识承载思想教育,协调同步,是“课程思政”的独特魅力与优势。通过“教书”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京.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高校思政类课程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5):147-148.
[2]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01):122-124.
[3]李爱国,李恒爽.专业课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9,(17):174-176.
[4]姚利民.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现状与提升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19,(05):20-21+122.
[5]夏文红,何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J].人民论坛,2019,(30):108-109.
[6]姜波,李丽君.三全育人视域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的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57):260-262.
[7]王朝霞,罗千福,徐首红.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与应对策略[J].大学化学,2019,34(11):45-50.
[8]尹雪娜,杨珊珊,徐丹.“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以有机化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9,(12):96-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3076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