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论“互联网思维”与高校“大宣传”格局构建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2-20 16:19: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顺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出的 “大宣传” 理念, 与其多次强调的 “互联网思维” 一脉相承,体现了对互联网及新媒体时代迅猛发展态势的积极响应。构建高校 “大宣传” 格局, 必须强化 “互联网思维”,努力实现理念更新、能力提升、规律尊重、机制创新, 真正巩固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阵地。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阵地;大宣传格局
作  者  黄志斌,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   (福州  350117)
张平忠,福建教育学院教授、博士   (福州  350025)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互联网, 曾多次强调“互联网思维”,2015 年亲自出席举世瞩目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并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 促使这一创新性思维逐渐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1]习近平总书记顺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出的 “大宣传” 理念,体现了其对互联网及新媒体时代迅猛发展态势的积极响应,实现了对宣传思想工作与时俱 进的认识飞跃。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构建高校 “大宣传” 格局, 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 从理念、能力、机制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方能体现高校在宣传 思想领域的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
 
一、在保持理念常新中实现思想引领
 
“知之愈明, 则行之愈笃。”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保持理念的正确、科学,在符合现阶段中国社会实际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加快理念更新, 着力增强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素养和能力,才有可能实现思想引领,并真正推进从格局、内容到方式、手段等一系列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新时代条件下做好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为高校育人指明了新方向和新路径。
 
进入 “全球、全民、全媒” 的新媒体时代后, 移动互联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众声喧哗” 已成为舆论常态。受其影响, 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也日益多元。鉴于网络舆论实际影响 巨大、引导难度加大,传统主流媒体存在被边缘化 的危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把网络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多次就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出深刻阐述,预示着宣传思想工作重心 的适时转移。从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到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从“要研究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 到 “要推动融合发展, 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 “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 到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给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贺信中表达中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世界各国共同搭乘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车。这些重要论述全面体现了习总书记对新媒体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加快推进媒体融合的持续关注。
 
“互联网思维”其实质就是以互联网的模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强调 “民主、开放、参与”,注重人的价值和用户体验。今天它已成为一种必备的时代性思维,一切发展创新都应当立足于互联网。我国实施的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大数据战略,都是 “互联网思维” 在各领域的有力证明。高校的思想理论建设、先进文化传承和教育管理创新,同样离不开这一大背景。
 
“大宣传” 理念和 “互联网思维” “媒介融合” “中央厨房”[2]  (即融媒体中心) 等理念, 同样具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 新媒体与网民、记者进行互动,在多个重要讲话中 采用 “蛮拼的” “点赞” 等网络语言和大众表达方式传达其重要思想, 这一与民同乐的 “新媒体情怀” 正是其互联网思维的生动体现。 《人民日报》将 “给力” 等网络语言融入重要标题;新华社也推出说唱形式的动漫 MV 《四个全面》以及反映我党95年光辉历程的微电影 《红色气质》。这些洋溢着互联网思维的报道和作品是理念创新的生动体现, 使政论题材的宣传报道变得好看,使本来宏大的国 家叙事变得触手可及,自然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
 
“谁能够向人民大众传播提供有效的、充分的、不可替代的信息服务,谁能够占据满足经济社会需 求的空间, 谁就能赢得信息传播的深度影响力。” 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高钢教授在中央外宣办举办的 “中国网络媒体过去与未来” 研讨会主旨演讲中强调的观点,对当前高校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因此, 要实现在多元之中占主导、在多样之中谋共识、在多变之中把方向, 高校应主动适应网络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保持理念常新。
 
二、在克服 “本领恐慌” 中提升宣传能力
 
宣传思想领域的 “本领恐慌”, 集中表现为未做好接受技术和媒介变化的准备,或将新媒体视作“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或无动于衷, 或束手无策,导致宣传话语权在失语或缺位中被削弱。
 
一要提高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的能力。互联网思维强调尊重用户、尊重粉丝,提倡交流协商、公开透明、民主互动,导致人人皆可成为中心, 昔日的权威和独家话语权逐步消失。没有平台、用户和粉丝,利用新媒体做好舆论引导也就无从谈起。从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干部都要学网、懂网、用网,在保证新媒体自由发展的同时防止其 “野蛮生长”;改变过去下命令、灌输式的话语体系, 在保证严肃性的同时又不失亲和力与人性化色彩; 做到管控而又包容,创新与秩序并行,才能赢得信息传播的深度影响力。
 
二要提高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高校宣传要正 视新媒体时代媒介话语权力格局的改变,了解媒体 的复杂生态及其 “双刃剑” 作用,要善待公众, 尊重新媒体鲜明的 “草根” 特色,尤其要重视网络意见领袖在危机处置中的作用。我们要致力于打通“两个舆论场”,主动走在前面,在重大社会事件或热点话题面前,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根本 任务,要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送到师生熟悉的新 媒体阵地中, 做到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巧于发声。同时,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利益诉求表达 的必然性,以更具生气与张力的话语体系, 既快又准地把握传播时机与节奏, 有的放矢地回应关切、解疑释惑,才能获得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社会效应。
 
三要提高宣传思想队伍的媒介素养。新媒体时代 “人人皆传者, 人人皆受者”, 网络已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舆论传播的集散地、舆论交锋的主阵地,要尊重受众的参与权和表达权, 更要让新媒体成为人们发表意见、参与讨论、明辨问题、同聚共识的平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应从原有居 高临下的用媒体、管媒体的思维模式,转变为对等 平视的尊重新闻舆论传播规律,实现新闻管理向治 理转型,从因人而异、随意出招向法治思维、令行 禁止转换,加大工作责任追究制,出现负面报道时变 “堵” 为 “疏”、变 “失语” 为 “代言”, 理性疏导,以正视听, 保证新闻信息实现健康、有序地传播。
 
为进一步克服 “本领恐慌”, 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反应灵敏、特色鲜明的宣传骨干队伍,笔者所在的福建师范大学,每年举办网络宣传工作培训班,邀请 《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等业界专家学者,围绕网络宣传工作如何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新媒体时代的舆情研判、突发事件的危机应对、校园新媒体工作的方法与技巧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全方位提升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媒介素养。此外, 学校还定期面向机关各部门、各学院办公室主任举办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围绕新媒体时代新闻发布与媒体采访、发布会的组织与发言人素养、校园安全与突发事件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等内容进行专题辅导,使新闻发言人愿说、敢说、善说。
 
三、在把握 “时度效” 中讲好学校故事
 
把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 “时度效”, 在于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先声夺人,积极向全社会讲好学校的学术故事、青春故事和服务故事, 奉献优质内容,把握宣传分寸,实现有效传播。如此才能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一要强化阵地意识,讲好学术故事。高校作为研究高深学问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 应以清醒的头脑体现使命担当,不仅守护好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而且要体现各专业领域的学术自信和文化自信;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理论前沿,避免形式主义和空洞说教,要用生动事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师德典型传播社会美德和主流价值观;围绕学校教学科研重大项目和成果进行深度报道,增强解释话语的时效性和吸引力, 要做到热点问题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敏感问题不越位。

\
 
二要坚持育人导向,讲好青春故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师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的职业要求,而且要注重思想教育的职责担当。高校教师应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风与教风、教师员工的言传身教,以学生为本,把思想教育渗透到青年学子熟悉的网络空间中去,激励学生保持学习热情,满足学生精神文化的丰富需求,促进学生生涯的多样发展,以青春视角讲述学子好故事, 传播学子好声音,实现校园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要创新智库建设,讲好服务故事。智库建设体现高校的历史责任担当,是提升高校话语权和办学影响力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宣传思想工作的智力支持。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齐全和人才密集的优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问题导向, 开展前瞻性的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办学质量,积极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执行和研究建言献策;同时,还要用这些研究成果回应师生关注,解决师生思想疑惑,凝聚师生力量,方能达成服务社会的使命。
 
福建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 始终致力于讲好学校的学术故事、青春故事和服务故事。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 院,成立了福建省高校首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聘请著名学者陈征、卫兴华 为研究院顾问,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 工程首席专家、原校长李建平教授担任研究院院长。此外,经济学院及时呼应国家和福建省的重大 战略需求,成立了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二十国集团 (G20) 联合研究中心、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中国 (福建)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福建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和高端智库, 打造出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蓝皮书及环境竞争力绿皮书、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 三大系列科研成果,接连推出30 多部著作, 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反响。
 
四、在推进机制创新中实现多频共振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 “大宣传” 格局,绝不是简单的力度加大、覆盖面扩大,更强调立足全局、通盘考虑、统筹各方、整合资源,多渠道展开宣传思想教育,建立全方位共享、全员化参与、全领域覆盖的新体系,从机制创新中实现宣传效应最大化。一要整合全方位共享的宣传思想内容。高校宣传有必要在整合宣传平台的基础上对宣传内容也进行整合,围绕校园资讯推送、校园信息服务、生活信息共享、校园文化传播等主要功能,打造与主流思想阵地品格和气质相一致的宣传精品,形成 “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 的工作格局, 实现各平台间信息资源的互通与共享,同时避免不同宣传平台同质化内容的出现。高校应根据不同宣传平台的特色、受众接受信息的条件、手段和时间的不同,将动态和静态相结合,善用可视化、图解新闻、动漫动画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拓展宣传的广度与深度。
 
二要打造全员化参与的宣传思想队伍。高校要改变宣传部门和新闻中心孤军奋战的格局, 突出参与主体的多样性,使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都能成为 学校的 “新闻发言人” 和 “形象代言人”。为此, 高校应积极探索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协同配合, 变分兵作战为协同会战, 变单线运作为全员参与, 淡化部门、单位利益,形成各条战线各个部门的整 体配合产生合力, 建立同步发声、同期呈现的机制,如此方能使高校宣传保持新鲜生命力和可持续 发展的动力。
 
三要建设全领域覆盖的宣传思想阵地。高校宣传工作者应积极推动传统校园媒体和新兴媒体尽快从相 “加” 迈向相 “融”, 实现两者优势互补, 完善微博、微信、微视、微课堂、微论坛等传播宣教平台的构建,倡导传播更加细分、更加精准的推送 机制,主动设置议程, 积极回应师生和社会的关切。同时,以生动活泼的表达、灵活多样的形式, 凸显新媒体话题转换快、穿透力强、辐射范围大的 优势,弥补传统媒体不足,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实现多频道同步发声、同时交互、同期呈现的传播多频共振。
 
在推进机制创新实现多频共振、力求宣传效应 最大化的过程中,福建师范大学的一系列尝试取得 了显著成效。校团委微博在全国学校共青团微博账 号综合影响力排行榜中稳居前二, “福师大小葵” 微信公众号荣获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校园十佳微信公众号原创内容奖”, 小葵新媒体 工 作 室 获 评 “2017年 全国学校共青团优秀新媒体工作室”。 2017年2月2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一行专程到小葵馆考察调研 “网上共青团” 建设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2017 年9 月,受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委托,学校运用 “福师大小葵” 等动漫形象,研制完成20集 《准则大家学》《条例轻松学》微动画, 有效促进新媒体技术与党员学习教育深度融合。党的十九大召开后, 学校还及时跟进,与福建省纪委、省委组织部合作开发动漫微视频 《“七个新” 速览十九大》。
 
这些成果得益于福建师范大学自2011 年起提出和坚持的 “五微五阵地” 工作思路,学校倡导各级团学组织建立微博,通过开展微活动、提供微服务、创建微协会、举办微论坛、打造微文化, 团学组织微博成为思想引领的新阵地、成长服务的新阵地、组织动员的新阵地、答疑解惑的新阵地、工作创新的新阵地,实现了学校与学生之间快捷、畅通的交流,促进学校转变工作理念、完善校园民主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一系列举措推进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上、网下 “两线作战、联动并进”, 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参考文献:
 
[1]程宏毅、秦华 .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
[2]刘 奇葆 .推进媒体深度 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 体[N].人民日报,2017-1-11(6).

《论 “互联网思维” 与高校 “大宣传”格局构建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scipaper.net/uploadfile/2019/0220/20190220042303118.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304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