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师范院校教育精准扶贫路径研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2-19 10:46: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帮扶贫困山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助力乡村振兴, 是时代赋予师范院校的新使命。文章结合师范院校的办学优势与特色,提出以新理念引领教育精准扶贫、以 职教集团为载体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以教师精准培训促进教育精准扶贫和以教育实习支教服务教育精准扶 贫等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 师范院校;教育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作  者  刘文开,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   (福建泉州  362000)
 
摆脱贫困,关键在人; 精准扶贫, 教育至上。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准确把握时代要 求,立足优势,突出特色,以有效科学的路径服务 教育精准扶贫,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是当下值得深入持续研究的现实命题。
 
一、教育精准扶贫是时代赋予师范院校的使命
 
从2013 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 《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到2018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都提出要在贫困地区优先发展教育。师范院校是为社会培养教师的主阵地,以教育为手段服务精准扶贫是师范院校的社会责任。一方面,教育精准扶贫是师范院校履行服务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教育扶贫 “目的是人的发展,核心手段是教育,关键是智力资源”。[1]为帮扶贫困山区脱贫,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大力提高贫困人口掌握知识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师范院校具有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最充裕的教育信息, 集中了大量优秀教师,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网络设施 与文化资源,还汇集各种人才与社会资源, 拥有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基础保障,而且能通过教育扶贫 实践有效引导广大师生走出课堂, 走进山区农村, 将单调的教学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 进一步提升学校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

\

另一方面, 教育精准扶贫是师范院校师生熟悉国情民情的重要途径。师范院校师生通过亲临其境、亲身参与、亲自实 践、亲自探究的教育精准扶贫实践,开启一扇贴近 社会、了解国情的窗口。通过用眼睛观察改革开放 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所在区域基础教育的发展成 就,用大脑思考贫困山区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及其原因,在实践中切身感受自身能力与社会需 求之间的差距,发现自身在学科知识、教学技能与 师德素养等方面的不足, 亲身感受教育事业的高尚,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进而形成积极的教师 职业情感,夯实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 体悟职业乐趣,坚定从教信念。
 
二、师范院校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
 
(一) 以新理念引领教育精准扶贫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社会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提供了路径指引,也为实施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提供了新思路。
 
一要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协调发展要着力构建平衡的发展结构,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短 板问题。“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2]在推进教育扶贫工作中师范院校要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既立足当前, 又谋划长远,根据学校特色优势与扶贫实力,结合贫困山 区教育的实际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切实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性; 要坚持问题导向,用创新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构建多方协同推 进的扶贫新格局,以实际行动帮助解决教育的实际 问题,使扶贫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要坚持实效导向,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瞄准扶贫对象内生能力 提升,通过持之以恒、“滴水穿石” 的优化与改变, 尽量为贫困山区孩子提供有质量的教育,以满足其 发展需要,从而真正做到 “拔穷根” 和 “真脱贫”。
 
二要坚持精准扶贫理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内国际 大局、着眼时代发展大势的理念创新,是对扶贫开 发理论的最新发展与扶贫开发道路的最新拓展。师 范院校要坚持精准扶贫理念,通过精准识别贫困对 象、精准执行扶贫政策、精准选择帮扶路径、精准 实施帮扶方案等举措,将精准扶贫理念转化为具体 实践行动,使有限教育资源发挥最大化效用。以学 前教育为例, 它在城区中显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是“公办入园难” 和 “民办入园贵”,而在贫困山区中则表现为 “无园入” “无教师” 和 “保教质量低” 等问题。在扶贫工作由粗放转向精准的社会环境下,师范院校就要针对贫困山区学前教育存在的师 资短缺和保教质量问题进行精准帮扶。
 
三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教育精准扶贫, 即以教育为手段进行精准扶贫。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精准扶贫的根本目标, 也是共享发展理念在教育上的本质体现。”[3]师范院校师生特别是学校领导管理层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中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深入贫困山区了解他们对 教育的真正需求,针对贫困山区的教育短板, 通过创新供给模式、拓宽供给途径、丰富供给内容, 提高供给质量,切实增加有效的教育供给,服务贫困 山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质 量和效益。
 
(二) 以职教集团为载体实施教育精准扶贫
 
职教集团具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功 能。以职教集团为载体实施教育精准扶贫, 可强化集团成员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集团内资源优化 配置,并反哺集团成员的发展,实现从 “碎片化扶贫” 转向 “系统化扶贫”。其中, 政府部门在教育精准扶贫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提供政策组织保障 与项目资金支持,可促进集团成员形成以教育扶贫为主要内容的合作新平台;集团中的主体———师范院校,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可以发挥自身 优势,提升贫困山区人口素质和就业能力; 集团中的企业通过参与扶贫,可有效提升社会声誉, 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从而实现更好地发展。

在新时代 下,师范院校应当整合内外部的智力、技术等资 源,建立由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参与的职教集团, 以发挥其在教育扶贫实践中特殊作用。以泉州幼儿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牵头成立的, 由教育行政部门、幼教机构与学校共同组成的泉州幼教集团为例, 针对贫困偏远山区学前教育存在的公办幼儿园数量很 少、民办幼儿园设备设施不全、专业教师短缺与保 教质量低等问题,多方协同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成效显著。其中,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与协调教育 精准扶贫工作,构建了政府、行业企业、个人和社 会公益组织等多元参与的教育扶贫投入机制, 安排专款支持贫困山区公办幼儿园建设,对参与教育精 准扶贫的学校在项目上给予优先安排,在投入上给 予支持倾斜,建立了扶贫信息台账,并通过宣传媒 体积极营造全社会参与精准扶贫良好氛围; 幼教机构在金融信贷、税费优惠和专项补助等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在贫困山区建设低收费的民办幼儿园, 加大幼儿园软硬件建设力度,改善办园条件, 提升办园实力,让贫困山区小孩能就近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显著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学校以培养乡村幼儿教师为重点服务教育精准扶贫,构建了公费培养、定向培养、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乡村幼儿园培养 “留得住,教得好” 的本土化教师。泉州市在全省首创了学前教育专业 “二元制” 人才培养,让乡村幼儿园在职教师能够边工作边学习,接受高等学历教育,为提高乡村幼儿园保教质量提供师资保障,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三) 以教师精准培训促进教育精准扶贫
 
教育是扶贫的关键,发展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受教育成长与成功出彩的机会,而影响贫困山区教育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是师资。师范院校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在于培养未来的教师和培训在职教师。以教师精准培训促进教育扶贫,既是在扶贫困山区的教育之贫,又是立足师范院校办学优势而扶贫。师范院校要做好基于培训学员实际需求的调研,聚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做好过程性、主体性的监测评价,注重培训资源的转化应用, 以不断提升培训的实效性。
 
第一,开展面向乡村教师的业务培训。师范院校在承担 “国培” “省培” 或 “市培” 培训任务过程中,聘请了许多知名的专家学者,积累了大量的 培训资源,拥有完善的软硬件设施。基于此, 师范院校要以丰富的资源为依托,根据乡村教师特别是 贫困山区教师的实际需求,组织实施重点面向乡村 教师、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如乡村小学校长办学 治校能力培训、乡村园长规范办园培训、民办幼儿 园教师业务培训、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 同时要建立跟踪指导服务机制,做好发展性培训回 访服务。这是一种社会效益显著、投入产出比较高,又能快速提升乡村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路径。此外,师范院校可以通过面向乡村教师全方位免费 开放课堂、共享数字化学习资源、实验室与实训基 地等,多渠道为乡村教师成长铺路搭桥。
 
第二,构建 “互联网+教师培训” 新模式。教育信息化是填补城乡数字鸿沟、缩小教学水平差距的重要实现途径。师范院校要主动适应数字化变革新要求,建设 “互联网+教师培训” 管理及资源平台,为乡村教师特别是贫困山区教师提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并通过平台传送海量的优质资源,满足乡村教师自主、持续学习的需求,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通过平台向乡村教师提供 “共性+定制” 学习资源包,实现培训内容从同质化到差异化的根本转变,促进教师从知识传授转向智慧生成,满足乡村教师个性化培训与成长需求。
 
第三,组织名师 “送培下乡”。“送培下乡” 是师范院校对接社会民生需求,进而在精准扶贫工作 中彰显新担当、实现新作为的重要载体。师范院校 要把服务重心下移, 将教师培训办到贫困山区学校、办到基层中去,将名师 “送培下乡” 活动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推进,通过组建由 “国培” 指导教师、省市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专家团队, 重点面向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积极承担并完成 “送培下乡” 任务, 通过名师开设示范课、专题讲座、“同课异构” 教学、听课评课、互动研讨、跟踪指导等形式,帮扶乡村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师范院 校还可以在乡村学校设立名师工作室,建立有效的 激励与约束机制,鼓励名师定期进驻,与乡村教师 结对子,引领与带动更多的乡村教师发展。

\
 
(四) 以教育实习支教服务教育精准扶贫
 
教育实习是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 节,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习支教是 指师范院校在贫困山区学校建立以支教为主旨的校 外基地,组织师范生通过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等集 中实践环节到基地支教,以缓解贫困山区教师数量 不足、师资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同时培养和提高 学生综合素养,实现教育实习、支教和精准扶贫一 举多得的实习管理组织模式。师范类专业学生在实 习过程中接受 “双导师” 在教学设计、教案编写、教学策略、教学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和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指导,让师范生在实践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完成从师范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顺利转换。

对地处贫困山区的实习学校来说,面对长期以来教师队伍建设难度大的现实,接受师范生到学校实习支教,他们为学校带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丰富了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来源匮乏、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接受师范生到贫困山区学校支教,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师资数量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和教育信息闭塞等问题。对于师范院校来说,教育实习支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立足教师教育发展实际,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创新,不仅有利于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而且能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更多理解与支持,进而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师范院校应根据贫困偏远山区学校的师资现状与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采用 “分散实习, 集中培训” “集中实习, 当地培训” 等不同的方式。如,对于办学规模较小、教师数量较少的实习学校,适宜采用 “分散实习, 集中培训” 方式,即由师范院校安排实习学生到多所学校去教育实习支教,置换出实习学校的一线在职教 师,组织他们到师范院校接受培训、参与听课评 课、接受专家指导;而对办学规模较大、教师数量 较多的实习学校, 可采取 “集中实习, 当地培训” 方式,即师范院校将学生集中到一所学校去实习支 教,置换出实习学校的教师,由师范院校派出不同 学科背景和专业领域的名师团队对后者在当地进行 在职培训,实现以教师专业成长带动贫困山区教育 发展,将教育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林闻凯 .论师范院校的教育扶贫 [J].高教探索,2014(05):58.
[2]王 嘉毅,封 清云,张 金 .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 贫[J].教育研究,2016(07):12.
[3]代蕊华,于璇 .教育精准扶贫:困境与治理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7(07):13.

《乡村振兴背景下师范院校教育精准扶贫路径研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scipaper.net/uploadfile/2019/0219/20190219104957765.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303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