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监管的问题及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19 10:21: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监管工作是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尽管大多数资助工作都已能较好的实施,但仍有个别职业院校存在工作上的偏差。为把资助工作落实到位,实现精准资助,加强资助过程中的监管工作尤为重要,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更加公平、公正、透明。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监管体系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与阐述,提出了完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监管的策略,以便提高我国高职院校资助监管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监管;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张艳艳.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监管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1):268-269.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监管体系进行研究,梳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监管工作当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原因的分析,从而提出完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监管的策略[1]。

一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监管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发展历程


1999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落实各项助学贷款政策。2006年更名为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的建立。随后,全国资助中心和各省市资助中心,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措施,保障资助工作的顺利实施。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加强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配备,落实资助政策。同时也建立了学生资助监管体系,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管理措施,确保资助工作的顺利实施,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监管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资助认定标准不统一。在对学生进行资助之前,各高职院校主要采取的是学生户口所在地民政部门的家庭经济调查情况和班级民主评议来确定家庭经济状况,认定其是否符合资助的条件。一方面由于地方民政部门没有认真核实情况,高校对此程序无法把控,存在一定的失真性,在助学资金评比中参考值降低。另一方面在班级评议环节,基本采取通过民主投票或者是辅导员推荐的形式的,这种形式过于笼统,忽视了一些人群的特殊性,同时对个体的隐私性保护不够,甚至在投票的过程当中存在人员好的得票多。辅导员举荐可以进行直观的把握,但是也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性特征,最终有可能导致不公平现象。尽管部分高校针对学生资助建立了认定体系,但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较强的主观性,学生资助认定的标准不统一,无法进行量化,也无法做到精准施助。

第二,学生资助监管体系不完善。学生资助监管体系不完善,也是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监管当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大多数学生的资助金主要用于学习以及生活费用上,因此高校将学生资助的工作重点落实在认定上,但忽略了学生资助的监管,尤其是对学生资助金的发放等工作仍然存在着问题。一方面由于资助工作人员队伍自身的问题,整个队伍的执行力和政策的把控与执行上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我国学生资助体系当中,监管力度还不够,高职院校不能够独立承担学生资助监管工作当中的风险,这就对学生资助监管工作的落实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第三,学生资助监管信息化程度低。学生资助监管必须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尤其是提供个性化互动化的管理平台,实现家校和师生之间的联系,方便学校的监管。但是在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监管体系当中,仍然缺乏先进的信息化建设。

\

 
二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监管理念落后


管理理念落后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监管工作运行的重要原因,目前看来资助监管的管理理念较为陈旧,众多工作人员缺乏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监管机构主要是为国家以及高校资助提供决策服务,为学生提供生活服务。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监管机构在进行管理中仍处于被动的状态,并没有认识到其自身承担的责任以及具体工作的情况,缺乏主动的服务意识,工作效非常低,这就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运行,在实际工作的过程当中无法落实自身的职责[2]。

(二)缺乏顶层设计

在顶层设计方面来看还是比较缺乏的,资助监管工作需要整体的统筹规划,提升效率。资助工作各环节应该清楚监管的内容、对象和范围,才能更好的执行。对于实际的管理者而言,信息技术将在资助工作的广泛应用,如果没有完整地监管的整体顶层设计,就会导致各个环节、部门、数据脱节,或者监管对象各自为政的现象,难以实现精准施助。

(三)不重视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的整体研究利用率不够,不能使用新技术找到事物之间的潜在关系。引入大数据以及信息平台系统主要的目的就是为相关的决策提供依据,为庞大的数据找到合理的依据。贫困生信息管理的系统相比于传统整体的备份查询统计等,都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据笔者的研究,很多高职院校仅限于对数据的录入和查询功能,没有开展有效的对比研究,使得学生大量的数据都处于半结构非结构数据的模式中,整体的挖掘自然不够深入,没有能够找到实际的内在联系,更谈不上资助监管所发挥的作用。

三 完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监管的策略

(一)建立学生资助对象识别指标


完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对象识别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的证明参考性较低的情况下,必须要对于学生资助对象识别进行细分。在实际操作当中可以逐步形成科学性、可操作性较强的量化认定指标体系。例如,在对于学生资助对象进行审查时,可以将其认定指标划分为强制条件、观测条件,平衡条件、辅助条件以及否决条件等。其中强制条件涉及到一些显性的观测点,包括孤残、城乡低保户、农村建卡贫困户、零就业家庭、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观测条件则涉及到日常生活消费通讯或资讯费用、显性消费、非正常性或奢侈性消费以及综合表现,针对这些显性观测点的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打分,最终经过分值的综合性判断来推定学生的实际受助资格。平衡性条件以及辅助性条件,则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效地说明,尤其是当申请资助者情况相似或排序相同,可以参照辅助性条件来进行认定,作为辅助性的参考因素。

(二)完善学生资助监管政策

完善学生资助监管体系资助监管政策,也是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监管工作当中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学生资助监管政策都是各地区教育部门以及事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制定监管的内容、方法及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教育部须要从全局出发,对于学生资助监管工作进行完善,尤其是对监管的内容、目标的实施进行有效地规定,从而完善学生资助工作的运行,进一步提高资金管理的有效性[3]。

(三)健全学生资助跟踪机制

规范助学金的使用,不仅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更要推动资助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在完成资助金的评定之后,加强资助育人功能,尤其是明确助学金的使用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助学金发放之后,需要进行回访,了解资金的使用落实情况。在班级之内定期进行抽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消费情况充分发挥班级这一单位的监督作用。学校也可以定期向家长进行了解,共同完成资助金使用的监督情况。畅通资助投诉举报渠道,公开举报电话以及投诉邮箱等,在大众的监督下,对于学生自助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地审查。如果发现学生通过资助金来进行奢侈消费,需要取消对其资助,如果存在严重的恶劣影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从而使得学校的资助效益可以实现最大化效果[4]。

(四)建立统一的学生资助信息化平台

统一的学生资助信息化平台可以有效地推进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监管工作的实施,从而促使我国学生资助监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生资助监管工作,并且将其确定为民生工程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监管尤为重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监管工作当中存在学生资助认定标准不统一、学生资助监管体系不完善、缺乏学生资助跟踪管理、学生资助监管智能化程度低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我国必须要建立学生资助对象识别指标、完善学生资助监管政策、健全学生资助跟踪机制建设、建立统一的学生资助信息化平台,使得学生资助监管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性,以确保贫困生获得应得的资助,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这两条主线同时并行,并且实现师生协同、院校协同和内外协同,完成时间保障、信息保障、制度保障和管控保障,实现高水平的资助监管[5]。

参考文献

[1]胡徽.基于大数据的高校精准资助能力提升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06):148-150.
[2]王潇莹.两岸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体系的对比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6):14-15+27.
[3]成润.教育公平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问题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4.
[4]霍大勇,冯如.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2,19(11):140-141.
[5]龚晓玲,江长华,何蓓.基于社会力量参与的高职学生资助体系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4(38):112-1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2949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