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12 10:04: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基于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反思,以及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本文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进方向,即:改变教师认知;增加实践活动;关注学生需求,切实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李晓军,贾缨琪,郭利斌.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81):367-368.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因各种压力引发心理问题的机会日益增多,这一现象已引起各级各类高校、政府以及社会各个层面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为强化指导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协调发展,齐头并进,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党〔2018〕41号),明确提出了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1],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虽然各级各类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讲授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不尽相同,但都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着探索和革新

一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独立学院大学生与公办院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对未来的设想、对学校的期望、与同伴的交往、与老师的联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第一,较高的入学费用,这个有形的经济负担为独立学院大学生带来了无形的心理压力[2]。第二,部分学生的高考失利以及在校期间遇到的考试、生活方面的各种挫折会使其出现自卑、焦虑、自暴自弃等种种负面的心理问题。第三,家庭条件之间的差异与大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易使独立学院大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给自身的学习及生活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第四,独立学院大学生与公办院校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就业、升学等各种社会压力更大,发生心理问题的机会更多。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新思考

针对具有潜在发生心理问题的个体,传统的小范围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很多院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这是适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发展趋势的有效举措。但是大多数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然以传统的知识讲授传播为主要途径,尽管在课堂上也会采取一些与学生互动游戏等新形式,但课堂组织形式仍然比较单一,学生听课积极性差,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并未得以有效解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许多学者提出了改进方案,有些高校已将这些方案付诸实施[3]。

龚素瓅,张祖品等学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新理念,构建课堂师生互动和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新模式,优化网络学习资源,吸引学生主动开展线上学习,使课堂教学内容得以有效延伸[4]。

陈晓燕提出了体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做中学”教学法、网络教学法[5]等四种适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新方法,强调紧紧围绕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个中心任务,坚持问题导向,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课程内容,切实保证课堂效率,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接受程度。

\

 
三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新模式探析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心理发展却仍然处于快速成长但尚未成熟的阶段。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大学生们对自我的关注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他们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不断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通过掌握知识技能或赢得他人的赞赏来提升自我价值感,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一)改变教师认知,用“心”去做教育

独立学院中的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着自身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等共性特点。因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就成为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首要考虑。大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激励因素来自于两个要点,一是“必须”,二是“我要”。“必须”是社会责任和学习目的对学生的一种压力及硬性要求,“我要”是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渴望与需要。大学教师想要引导学生将社会要求及个人需要融为一体,付出情感是必要的。许多老师会非常用心地去备课,很认真的为学生们上课,但他们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有没有真的用“心”去讲课,有没有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对授课的疲倦,学生对课堂的麻木,长期的恶性循环会使教师们渐渐失去对教学的热情。

(二)结合实践活动,让知识“活”起来

获取知识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但并不是最终结果,将已学知识转化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工具才是学习的真谛!一直以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宣传心理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往往不是很高。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们对活动目的与活动意义不是很了解,没有认知到心理学活动为他们带来的切身利益。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活动构想与活动步骤是由教师完成的,学生们大多只是活动的参与者或从属者。

然而,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门必修课出现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时,实践环节就必然成为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为,脱离生活实践的知识是空洞的知识、毫无乐趣的知识,会使所学内容脱离学生们的精神生活。为了使大学生们能够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所学知识在脑力劳动中活起来、在人际交往中用起来、在挫折情境中动起来,开展与其相关的各类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们自己开发活动、组织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实践活动环节能够活起来的关键就在于一定要将活动构想的主体转变为学生,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精神生活的宝库。

(三)关注学生需求,调动不随意注意

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是学习的一种最佳状态,当大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是为了自己,体验到自己正在追逐真理,那么积极的脑力劳动将会代替消极的被动接受。要使学生达到这样一种学习状态,单单依靠课堂上采取的一些直观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提不起兴趣,那在做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为了达到这种最佳状态,前期的知识储备是必不可少的。当讲解初看起来毫无趣味的教材时,如果教师所讲内容能够正好触动学生所想,引起学生意识中已经存在的思想时,他们便会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这种兴趣的产生是内部刺激与外部诱因共同激发的结果。上文中曾提到的SPOC翻转课堂,以网络的形式让学生们提前学习所需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将会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模式。要求所有院校都采用SPOC翻转课堂的模式是不现实的,但教师们依然可以将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前告知学生,将学生的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合理地调动起来,以达到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的状态,这样可以改变学生们对知识的冷漠态度以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不良认知,使得课堂氛围更轻松,教学效率更高。

四结语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不仅仅为了让同学们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们学会如何正确的认识自我,尤其对于高考失利的同学们;是为了让同学们学到处理同伴关系和异性关系的方法,尤其对于处于失恋状态中的同学们;也是为了能够帮助同学们在活动中缓解与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尤其对于位于挫折情境中的同学们。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思考与改变,不仅是学生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探索总结。

\

 
参考文献

[1]于威,胡泊,徐海波,等.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3(06):163-164.
[2]轩希.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统计与管理,2015(3):180-181.
[3]卿再花,吴彩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04):89-91+124.
[4]龚素瓅,张祖品,岑俊静,等.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2):1-6.
[5]陈晓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86-8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2938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