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互联网应用语境下的民族音乐教学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20 09:14: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随着多媒体科技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音乐教学逐渐凸显出音乐教学理念冲突、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错乱、教学科技化水平低及课堂教学空间狭小等问题。以互联网应用为基础的现代化音乐教学已是大势所趋,进一步研究互联网应用于音乐教学的契合点,结合互联网发展的实际,合理引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3D教室”教学等互联网课程对音乐教学模式予以改进,已是音乐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互联网应用;民族音乐教学;教学模式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李方.互联网应用语境下的民族音乐教学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83):177-179.

音乐:音以愉人,乐以教人。近代科学研究表明,生物的器官、细胞、大脑等组织结构能在音乐的作用下得到激发和协调的作用。民族音乐不仅具有音乐生物智力激发功能,还具有民族文化传承功能,是我国提高中小学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

一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以音乐作为手段,将音乐形式与音乐美感融入情感丰富的音乐作品中,随着计算机行业和信息科技的发展,亦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互联网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民族音乐教学对“说教”模式的坚守

民族音乐是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音乐教育家谢嘉幸认为,音乐是文化的灵魂,音乐是民族的血脉,一个民族丢失了自己的传统音乐,也就失去了民族文化的符号。

本文所称民族音乐是指于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我国逐步形成的具有民族特征和中国文化元素的音乐作品,民族音乐的范围包括历史上形成并流传至今的古代音乐,还涵盖利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方法、形式创作的现代音乐作品。

目前,民族音乐教学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民族音乐教学在互联网时代也面临巨大的发展困境。民族音乐教学仍有部分地区、老师仍然是采用“说教”的授课方式,以说、唱、欣赏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音乐知识。

(二)互联网思维对民族音乐教学的冲击

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互联网所衍生的产业模式,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说明互联网已经全面进入国家战略,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就是运用“互联网+”模式对传统行业予以创新改革。

所谓“互联网+”是指知识社会创新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目前,我国的网民人数在世界上已经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占据的比例更高,这对我国民族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决定了我国民族音乐教学模式必须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下的背景下进行自我变革。

\

 
二互联网背景下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困境

民族音乐本身蕴含着许多历史文化元素,是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符号,民族音乐的传承无不体现着历史的继承方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其教学传承模式遇到的困境其本质上是历史沉淀文化与未来科技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民族音乐教学理念与互联网思维的冲突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学生性格的塑造,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民族音乐文化具有人文属性,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对进一步提高思想修养水平、提升人文素养具有现实意义。我国古代的教育学家就认为,民族音乐具有教化民众的功能,通过聆听音乐,可以善民心而易风俗。

然而,互联网从本质上是一种传播载体,快速化、大众化的传播特性与民族音乐文化厚重、深邃的特性相差甚大,这种教学理念上的冲突与转变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与时间,民族音乐教学理念由保守向开放转变也需要一定的过程。

(二)民族音乐教学中“师生”角色错位

民族音乐传承在我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是通过“师徒”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这种传承方式传播范围小、传播途径单一、规模化程度低,这是由我国特定的封闭式“师徒”教育方式决定的。教师在该教学方式中明显处于积极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但是,互联网本质上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形成的一种传播方式,强调主客体的“参与性、共享性”,民族音乐传统教学的“被动”角色定位与互联网教学的互动觉得定位存在一定的障碍。

(三)民族音乐教学手段落后于科技发展

音乐感知作为学生欣赏音乐的主要体会,是指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对特定音乐现象的感觉和知觉,这一过程通常需要借助互联网媒体,才能形象再现音乐作灵魂,这也决定了互联网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民族音乐教学虽然也很大程度上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未重视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体验感受,未能运用科技手段激发学生民族音乐创作激情、体验全方位民族音乐美感、调动民族音乐兴趣。

(四)民族音乐教学空间具有局限性

教学空间分为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目前我国民族音乐课外教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深水期,根本价值取向是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嬗变。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全面转型,使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空间逐渐被西方娱乐化、大众化、通俗化音乐平台所占据,如微信平台、抖音等小视频平台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各方面。

三民族音乐教学发展现状解析

我国民族音乐越来越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道路。

教学的本质是学生对知识、道德、技能等各方的接收过程,民族音乐教学在互联网时代遭遇自我变革时代难题,取决于互联网手段对学生接收知识过程的颠覆性变革,更在于传统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内在缺陷。

(一)民族音乐教学忽视学生的社会交往属性

传统民族音乐教学忽视学生交往的主动性,一般按照教师主动授课的方式传播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缺乏互动性。然而,互联网可以改变学生社会交往方式和学习环境。研究发现,当中小学生对自身利益影响较大时,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但当自己的利益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就更多的表现出合作倾向,如通过互联网传播平台(如班级群微信号),可以让他们之间的话题交流不断深入。

(二)民族音乐教学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民族音乐教学注重教学,学生兴趣不高。并且随着民族音乐在社会、家庭等环境中的弱化,学生对民族音乐越来越陌生,传统民族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吻合。

兴趣的内在动力性使人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可以唤起人们的注意机制。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紧跟时代发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民族音乐教学漠视学生的自由天性

传统民族音乐教学局限于课堂,未能充分调动孩子自由、活泼的天性,学生自由参与、发挥的能力得到限制,使老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相分离。

互联网作为一种产业融合的传播媒介,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完全符合中小学生追求自由的性格特征。至于互联网上的一些不良内容,恰是教学中引导摒弃的东西,而不是拒绝互联网媒体教学方式。

四互联网应用技术引领下的民族音乐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教育部已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也应适时引入互联网思维,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认为至少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主客体角色定位、科技教学方式、教学平台等方面引入互联网应用,对传统民族音乐教学模式予以改革,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教学理念由封闭走向开放——慕课教学探索

慕课(MOOC),即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

有研究者指出,中国的慕课想要形成教育全球化,人文学科或许是未来中国慕课能够为教育国际化作出独特贡献的突破口。音乐慕课是一个开放性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由安排自己学习内容,而慕课最大的理念是教师主动探寻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是引导学生提高传统音乐兴趣的理想方式。慕课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课程体系的设计,让学生愉快地接受传达的内容。

(二)教学主客体角色转换——“翻转课堂”教学探索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是指教师创建视频并提出问题,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视频或相关资源,通过查找资料自学,在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学生讨论和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引导、点评和答疑解惑的教学形式。

这种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逆向思维,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能力,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学习理解所学知识。在某些情况下,教师会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以教师的授课方式,将学习的内容展现给其他学生。例如器乐教学中,学生可以在家自学视频,带着问题回到学校与老师交流互动,教师针对性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及时检测学习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现代科技创新——“3D教室”教学探索

“3D教室”教学是指采用VR虚拟技术,立体化展现学习内容,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系统,由学生扮演角色参与的模拟现实场景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发生着巨大变化。特别是随着网络大数据、机器人、VR技术的发展,“3D教室”教学逐步走进校园教学领域,因其具有立体感官效果,能够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各个身体器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模拟场景,并在模拟场景中参与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全身心的教学效果,逐步受到教学研究领域的重视。

(四)教学平台由课堂扩展至课外——微课教学探索

微课(Micro-lecture),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教学形。

微课是针对某一知识点设计的课程,强调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感受。微课必须简短,在内容上始终围绕同一知识点,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教学。微课以一种新形态引入民族音乐课堂更好地营造了课堂氛围,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在未来发展中有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
 
五结语

民族音乐的互联网运用教学是大势所趋,在现有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利用慕课、“翻转课堂”“3D教室”教学、微课等互联网手段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效。当然,民族音乐教学借助互联网发展,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在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作用,而是伴随着时代发展提供全新的教学思路探索。

参考文献

[1]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0(01):35-39.
[2]萧梅.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述要[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02):58-73.
[3]“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载“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16/c_1117481089.htm.
[4]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曹理.音乐学习和教育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6]王传鸯、王永贵、王曼.转型期社会学若干问题研究[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7]“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8]谢晓非,余媛媛,陈曦,陈晓萍.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测量[J].心理学报,2006(01):116-125.
[9]宇峰.兴趣在驱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1998,(6):78-99.
[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载“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访问日期2018年12月7日.
[11]郭英剑.“慕课”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J].高校教育管理,2014,8(05):29-33.
[12]魏兵.中国传统音乐网络教学的相关思考[J].黄河之声,2017(03):16-18.
[13]魏兵.中国传统音乐网络教学的相关思考[J].黄河之声,2017(03):16-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2905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