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紧抓历史机遇加强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建设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19 14:32: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文章探讨了风景园林文化自信的内涵、面临的问题及成因,解读了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建设的必要性,在分析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建设历史机遇的基础上倡导大力开展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建设。

关键词: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园林文化

本文引用格式:付宗驰.紧抓历史机遇加强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9,6(83):352-35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及十九大均高度提倡文化自信建设,文化自信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历史的园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建设不但对于风景园林行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是我国文化自信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建设的目的

倡导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其目的是要确保在风景园林文化体系的行业活动中持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态度,紧紧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前进方向,促进风景园林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续提供根植于中华文化的高品质风景园林境域。

二 我国风景园林文化自信面临的问题及由来

(一)我国风景园林文化自信面临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作为中华风景园林文化根基的传统园林文化受到剧烈冲击。至今我们依然深受影响,造成民族的文化自信度明显降低,导致地域文化渐隐、居民认同感下降[1]。风景园林文化自信虽然在总体上并不乐观,但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转变。符合时代的精神与时俱进,又能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特色的“新中式”景观可看作是基于文化自信的积极尝试。由于文化自信的觉醒,城市八景评选又再次走到人们生活中[2]亦可被视为风景园林文化自信觉醒的一个小插曲。

(二)风景园林文化自信问题的由来

历史上,中国园林以其内含深刻的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外承优美典雅的景观,成为世界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园林文化高度自信。对亚洲园林发展影响深远,并于17世纪末开始对欧洲主要国家产生重要影响,推动了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产生与发展[3]。近现代园林文化自信的缺失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滞后。风景园林的发展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西方国家于18世纪中叶开始步入工业文明,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后工业文明,而我国整体而言工业文明至今尚没有完成跨越。社会发展的滞后带来风景园林面对与西方相同或相似问题的滞后,使风景园林文化的发展与西方相比相对滞后。

二是历史上文化上的全面批判与断裂。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种主观认同,这种认同是人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反思、比较和展望后形成的。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多次系统性地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进行的清理,欲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规则、理念、秩序、信仰、社会伦理价值、民间习俗等彻底决裂,这是造成历史上从对华夏文明的高度自信到极度自卑的直接原因[4]。21世纪初在风景园林界掀起的针对传统园林文化、学科名称等的争论,直接将传统园林文化、几十年来的实践成果和学科发展推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延续多年的学术争论虽有一些益处,但这些争论也扰乱了社会对学科的认知,也必然影响到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健康发展[5]和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建设。

\

 
三是风景园林内涵的拓展。传统文化精神、时代创新精神是当前中国公众文化自信的两大支柱[6]。对于风景园林而言,我国传统园林文化成长、成就于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时期,园林是“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时期,风景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也为众人提供游憩和交往活动场地的社会效益,同时更着重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效益——以创造合理的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风景园林内涵的极大拓展,使得我国传统园林文化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风景园林需求,同时风景园林行业、产业、教育界还没有就风景园林专业和学科定义、内涵和外延等问题达成共识,风景园林学科理论体系尚未建立[7]。

三 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建设的必要性

(一)教化与激励行业成员


风景园林文化自信的教化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文化主体的文化自信形成过程中。风景园林文化自信的形成有赖于行业主体在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开展了(传统及当代)风景园林文化认知、反思、批判、认同及与异质文化比较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主体受到风景园林文化的浸润、教育和改造,并具体通过学校教育、社会示范、社会心理等手段,将蕴含于风景园林文化内的行为规范系统加诸生活这一文化之中的主体,实现文化的规范和约束作用。这种规范和约束,最深层次和核心是风景园林文化活动中凸显出来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的确立。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实质上是对风景园林行业价值的自信,其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向性力量,彰显了文化主体的理想、信念和人生境界,无疑对其行业成员具有强烈的感染和激励作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8]。

(二)凝聚行业共识

生活在风景园林文化影响中的行业主体,由于拥有趋同的民族文化、文化价值观、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等,能够形成整体性的价值导向,并在行业内产生向心力即行业凝聚力。凝聚力一旦形成,文化通过对行业主体潜移默化渗透与熏陶,影响行业主体的行为,共同推动行业进步与发展。风景园林文化自信的形成,是在扬、弃的基础上对本民族风景园林文化形成积极态度、充分肯定和高度信赖的过程。对于个人主体而言,表现为对本民族风景园林文化价值取向认同和身份认同及精神上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对行业群体而言,表现为文化价值上达成的共识。文化自信所表现出的价值和身份认同、精神上的归属感及信赖感和群体的文化价值共识等凝聚功能能够发挥重要功能——以积极理性的态度对待异质文化冲击、调控以价值观差异造成的行业内部冲突、维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等。

(三)整合行业资源

文化自信具有文化整合的基本属性。文化整合是对文化资源共同价值的现实凝聚,通过文化整合能够使风景园林行业成为协调一致、联系紧密的整体;成员相互依赖,难以分离;规范行业成员的观念、意识、制度和行为,成为一种共同的文化模式[8]。风景园林学是综合运用科学与艺术的手段,研究、规划、设计、管理自然和建成环境的应用型学科,涉及建筑、工程、生态、植物等众多方面。由于学科背景、受教育经历等差异,风景园林行业从业主体内部难免存在差异性。文化自信展示出的激励、凝聚和整合功能,可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共同价值观,消解行业成员的隔阂与对立,形成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实现对行业资源的整合,共同推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实现行业复兴的精神支柱

中国园林作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光辉历史。受近现代社会巨变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舞台上的地位大不如初。但承载中国园林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和挫折,而不曾中断过的文明[9]。社会主义也只有与中华文化完美结合,才取得实践上的巨大成功。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华文化有着强劲的生命力,足以支撑起我们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对其威望与魅力充满依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这种文化自信为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一种思想价值资源和心理依托,定会成为实现行业复兴的精神支柱。

四 培养风景园林专业文化自信的历史机遇

(一)综合国力增长、社会整体化自信提升


综合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艺术国际地位的重要准则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自信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经历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已经稳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探索出了适合本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模式,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强盛国力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前提和保障。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整体文化自信的提升,特别是十八大之后,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建设问题。数据对比发现,2017年中国公众文化自信指数平均值为82.26(百分制),呈现出积极理性并喜欢和热爱自身文化的特征,较2016年有所增加[10]。

(二)国家重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相关决定指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指出“各级党委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立“文化自信”深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十九大报告中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标题对今后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文化自信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大量的行业实践

一是在实践数量上。2007-2016年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增加了79.5%,公园个数由2004年6427个增加到2014年的13037个[1],增长了102.8%,公园绿地面积均增加了96.4%(数据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公园绿地在绿地中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30%稳步提升到2016年的33%。二是在实践地域上我国幅员辽阔,实践面临的环境类型丰富。在气候区方面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等,依据降水与蒸发量对比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在丰富环境类型中风景园林实践个数与面积的高速双增长,为风景园林行业实践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其中有大量结合本土文化的优秀实践案例。这种实践中的探索、反思、积累与沉淀是我国现代园林理论发展的重要来源,是我国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积累。

(四)发展模式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入2014年中国已经面临新常态的发展局面,城镇化进程和新区建设推动放缓,国家进行供给侧改革和推行去库存去存量的发展措施。十九大又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风景园林,“放缓”意味着量的减少,但带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平静的氛围去思考、沉淀;“创新”“供给侧改革”和“美好生活需要”则意味着质的需求提升。现在及未来,创新型、立足满足本土人民群众需求的高质量是对风景园林发展的基本要求,本土风景园林文化是这一要求得以满足的创作源泉,本土风景园林文化自信是基本保证。

(五)风景园林专业的持续发展

20世纪20年代部分学校开设造园课程设立观赏组,标志着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开端。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组和清华大学合作计划的获批,标志着我国现代风景园林教育的诞生。直至改革开放前期,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发展受众面并不广泛,专业教育发展缓慢。1996年之后风景园林进入了一个快速繁荣发展的时期,2011年风景园林学科列为国家一级学科,标志着风景园林学科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一致认同,结束了专业设置的混乱局面,规范了风景园林本科教育。至2014年全国开设风景园林相关专业的院校220多所,每年招收学生超过5万人。2014年召开成立大会暨2014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标志着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发展逐步走向规范性和标准化[10]。风景园林学科一路走来虽历经曲折,但在一代代从业者的努力推动下,为学科的健康发展赢得了良好的环境,也为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 结语

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在教化与激励行业成员、凝聚行业共识、整合行业资源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实现行业复兴的精神支柱。当前,我们又面临着综合国力增长、社会整体化自信提升、国家在战略高度的重视、大量行业实践、社会发展模式转变、风景园林学科的持续发展等机遇,加强风景园林文化自信建设正当其时。[11]

参考文献

[1]杜春兰,雷晓亮,刘骏.当代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挑战与思考[J].中国园林,2017(01):25-29.
[2]毛华松,廖聪全.城市八景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内核[J].风景园林,2015(05):118-122.
[3]李景奇,查前舟.“中国热”与“新中国热”时期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西方园林发展影响的研究[J].中国园林,2007(01):66-73.
[4]邓海英.价值·现状·路径:中国文化自信的多维度分析[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7(03):118-123.
[5]欧百钢,郑国生,贾黎明.对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6(02):3-8.
[6]陈琳,贾晓芬.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指数调查报告(2016)[J].人民论坛,2016(36):122-125.
[7]李雄,刘尧.中国风景园林教育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2015(10):20-23.
[8]刘林涛.文化自信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机制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02):56-60.
[9]杜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J].探索,2017(02):163-168.
[10]人民论坛课题组,陈琳,于飞.2017中国公众文化自信指数调查[J].人民论坛,2017(17):12-15.
[11]岳大然.关于Prezi软件应用于《风景园林艺术原理》课堂教学的调查问卷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44):226-227+2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290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