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陕西省首届课堂创新大赛的教学设计 ——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19 09:16:4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近两年,教育部关于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要求“推动课堂革命,建好质量文化”“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文章以2018年陕西省首届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的获奖项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等方面探究了如何开展课堂创新教学设计。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课堂创新大赛;教学设计

本文引用格式:杜建括等.基于陕西省首届课堂创新大赛的教学设计——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3):284-286.

2018年6月,在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把“培养人”作为高校根本任务,在本科教育的内涵发展方面,“推动课堂革命,建好质量文化”。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金课”首次被写入教育部文件。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打造“金课”,应以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为抓手,突破“教师主观教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填鸭式、继承性的传统教学模式,实施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课堂讲授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索教学发展的新思路和创新课堂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

王洪才[1]认为大学创新教学的理论内核是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应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核心目标,以激发学生参与度为教学成功的标志。在大学创新教学的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被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研究型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2]。研究性教学模式已成为我国当下高校教学改革的风向标[3]。许多高校在实践环节积极开展科教融合、寓教于研的创新性教学实践模式[4]。另外,课堂教学创新还体现在对身边自然、社会环境的充分挖掘,结合学科专业和课程特点,避免纯理论课堂教学的抽象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增设野外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呼唤高等教育培养大批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为贯彻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党〔2017〕51号),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陕西省省委高教工委、陕西省教育厅主办了陕西省首届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本文以大赛获奖作品“地理环境整体性”为例,进行课堂教学创新设计探讨。

一教学设计准备

(一)选择合适题目


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中,“地理科学导论”是一门专业必修的先导性基础课程。本次决赛被抽取的选题为该课程第四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通过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地表空间与地表环境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为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专业理论和思想基础,同时为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本节内容知识抽象、理论性强,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透彻掌握。而通过“问题导向+实地观察”将室内变为“室外”,将学生“听”变为学生“谈”的创新教学模式,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

 
(二)学情分析

1.大一学生抽象思维强,创造性、合作意识较强,接触面广,现象熟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学习和系统研讨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课业任务相对较轻,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收集研讨相关材料。

2.学生已学习地球各圈层结构,初步掌握地球各圈层的相关知识,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学生学习仍有一定的难度。

3.本节课是对第二、三章地理学研究对象、研究核心及第四章地球圈层系统的衔接和综合,也是学习第五章地理科学范式与格局的前提与基础。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确定本章节的教学目标(表1),明确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体现以及地理实践探究环境整体性的方法及路径为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作用为教学难点。


\
 

(三)课程创新

1.教学理念创新:迎合学生地理事物认知逻辑,充分贴近地理核心素养,促使学生自主收集、分析资料,有效达成地理实践力为根基,人地协调为顶层设计理念。

2.教学方法创新:课程主线采取“总—分—总”设计思路,利用学生探究、野外考察、模拟实验、课堂研讨与展示等自主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主持人,突显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真正做到协调“教与学”关系。

3.课堂环境创新:释放学生认知天性,变室内为“室外”,变学生“听”为学生“谈”;活跃课堂气氛,探究地理未知领域。

(四)教学设计

基于拟定的课堂创新思路,完整的教学框架分为四部分: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具体教学设计框架和课堂教学过程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

\


二 教学过程

(一)课前任务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资料收集、野外实地考察小南海以及小组探索完成以下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2)基于小南海区域的实地考察,了解小南海地上与地下喀斯特岩溶地貌特点,从小南海地质与地势、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特征解释小南海自然地理要素特征与地貌之间的关系。强调野外考察过程中,必须做好详细记录以及照片、样品的收集。

(3)基于野外实地考察以及网上资料搜集,图示各自然地理要素关系,总结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

在完成课前任务过程中,任务驱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意识。

(二)课堂导学

课堂上,基于案例教学法,通过视频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各组展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讲授、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教学过程见表2。

\
\


 
(三)课后任务

课后,学生完成以下三个任务:(1)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知识点。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清晰自己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2)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同学收集自己的家乡(县或市行政尺度)的自然地理各要素特征,组内比较、归纳不同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性与相似性。(3)观察全球气候类型、植被类型、土壤类型以及珠穆朗玛峰南北坡垂直带谱分布图,尝试从纬向、经向、垂向三个纬度归纳各要素变化规律。

三 教学效果评价原则

(一)评价方式多元化


教学效果可以从多个角度和方面进行评价。例如除了课前考察中小组成员的交流以及考察报告外,还可以举行征文活动,摄影活动,模型制作活动等,通过与他人合作或者独立思考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回忆并思考其在课前准备过程中的收获,并通过成果展现的模式积极地加以表现。

(二)评价对象多样化

为了使评价结果能够更加立体化地展现学生在课前、课中的表现,可从不同人群的视野出发进行评价。评价对象应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测评,考察地工作人员的评价等。

(三)衡量标准明确化

与模糊的评价内容相比,具体的评价将有利于更精确掌握学生的变化和成长。评价内容具体包括资料搜集情况,考察日志的撰写,小组讨论的相关方案以及课堂小组成员考察结果的展示等,各环节使用打分制,将学生整体表现进行量化。

四 教学反思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大一新生地理专业知识基础差,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把握一定的尺度,不能过高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也不可太低使学生感到无压力和动力。制定教学目标除参考教材、教学大纲外,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微调,课前或课中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合理分组并挑选精明能干的组长

课前准备及课堂展示环节小组成员的构成极为关键。分组过程中尽量避免组员自由组合,要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合理搭配小组成员,形成学习和活动的互助小组。比如,考虑学生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及展示自我的能力。此外,各小组要挑选组织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强的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组内成员的分工,并能及时反映组员的情况。

(三)加强引导与过程管理

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过程中要加强过程监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建议要及时反馈,做好引导。课前任务准备中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现场组织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会,彼此交流对问题的认识及解决方法,课堂展示过程中小组交叉进行评价,就自己小组完成情况总结其他小组完成情况,以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及学习状态。对一些有爱好或特长的同学,在课外考察及课堂展示环节可增加才艺表现环节(通过才艺表现小组完成情况),给他们提供发挥特长的机会,以此体现自我价值。对于态度不端正的同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进行引导。

(四)及时总结,修改完善教学计划

及时的进行总结和反思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尤其对于创新课程而言,及时的反思和考量将会成为下一次课程创新重要的经验。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应针对各教学环节出现的相关情况,例如教学目标的制定,考察地制定,评价方式,应急预案等内容进行反思。将书面文本与实际进行的对比参照。补充计划中缺失的部分,删改计划中不足的成分,使得每一次的计划能够愈加丰满,具体和全面。

参考文献

[1]王洪才,李湘萍,卢晓东,等.“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念、路径与方法(笔谈)[J].重庆高教研究,2019,7(01):23-46.
[2]王务均,王洪才.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逻辑源起与深化路径——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推进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01):61-68.
[3]田宏杰.超越知识中心主义:研究性教学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9(02):53-57.
[4]曹小玉.创新型人才科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施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8(06):22-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2903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