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及应对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18 14:18: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本文在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分析了当前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和教育实践,从社会、学校、专业、个人等方面提出改变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的合理化建议及应对策略。

关键字:高职;学习倦怠;成因;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江万满.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及应对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83):201-202.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规模也在迅速增加,生源形成呈现多样化特点:有职高和技校毕业生、3+2直升学生、高考成绩较低的学生等。生源的多样化一方面有利于解决高职生源紧缺问题,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以及学历层次的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与以往的学生相比,现阶段的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现象非常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甚至直接影响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及社会的关注。

一高等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

(一)主观因素

1.学习缺乏动力,情绪低落


高职学生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专业选择性不大,对社会和就业市场也不了解,在填报志愿时随波逐流,或是遵循家长的意愿。部分高职学生进校后发现所选专业跟自己原来预想情况差别很大,从而导致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意愿和动力,甚至消极排斥专业学习,情绪渐渐低落。处于这种情况下的高职学生常常表现出精神空虚、紧张敏感,缺乏年轻人应有的活力和热情,对生活、学习和未来产生悲观失落的情绪。

2.目标不明确,职业规划模糊

来到高职院校后,很多高职学生有一种从紧张的高中学习中解脱,如释重负的感觉。加上高职学校学习模式与高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高校更强调的是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不像高中那样老师会不断提醒和督促。很多自觉性差的同学就会慢慢放松自己,出现上课迟到、睡觉,甚至逃课、旷课现象。此外,随着移动网络的全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高职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沉迷于网络游戏、直播和购物平台,没有学习目标,荒废学业,对于自己今后的职业情况漠不关心,一无所知。

\

 
3.自信心不强,自我认同感较低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是中高考失利的学生,在中学里是属于不被重视的群体,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总是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无法学好专业知识。此外,社会上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认可度也不高,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中高考落榜的差等生,部分学生的家长也会表现出失望之情,从而导致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很低,否定自己在学习上的努力。再者客观上来看,高职学生由于基础较为薄弱,意志力不强,专业学习常会感到很吃力,产生挫败感,部分学生会妄自菲薄,感觉无论自己多么努力,都无法取得进步,从而自暴自弃,自我贬损,放弃学业。

(二)学校因素

1.学习氛围的影响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工作重心往往放在招生和就业上,重管理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院校领导和老师认为只要不出校园安全事件就行,忽视学风和班风建设,采取的是“宽进宽出”政策,学生不管成绩如何,都可以顺利毕业。这就造成校园的学习风气较差,学生感觉不到任何学习压力,学习意愿不强,从而出现学习倦怠情绪。

2.陈旧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制让学生感到厌烦

很多高职老师的教学理念比较陈旧,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专业知识过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不能很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且高职开设的课程多,很多课程的课时数不断压缩,教师上课的速度往往比较快,部分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上课节奏,就会造成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比较松,教师的教科研任务重,部分高职教师本身也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投入教学的精力和情感不足,甚至疲于应付,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感受到学习专业的乐趣,进而逐步加重学习倦怠感。再者,很多高职院校的考核方式还比较传统,没有把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学习过程真正的科学量化,评价方式缺乏创新

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降低学生学习兴趣。

部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陈旧,理论课时偏多,课程内容与市场和行业发展相脱节,不能适应当前市场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另外高职专业培养目标脱离实际,课程学习目标设置过高,很多高职课程教材都是本科教材的缩减版,难度较大,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高深的理论知识带给他们过重的学习压力,当学生通过努力也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时,就只能放弃学习,这严重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倦怠情绪日益严重。

(三)社会因素

一方面,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对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认可度不高,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加之学生自己前途感到迷茫,致使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配套就业制度。社会上看学历不看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高职学生因为学历原因在就业中屡屡受挫,有的甚至被迫放弃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从而产生负面情绪。

二 高职生学习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职业教育地位,增强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教育管理者、社会还是用人单位都要改变对高职教育和高职生的偏见,给予高职学生足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提升,会提高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调节情绪,激发学习动力。同时,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教师消除消极情绪,并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降低职业倦怠感,并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从而改善高职学生的不良情绪,减少高职生学习倦怠问题。此外,大学生在感到压力和倦怠时,也要主动争取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通过身边人的倾听、鼓励和关怀来有效缓解不良情绪。

(二)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对待学习

当前,高职学生的生源呈现多样化特点,有参加分类考试招生的学生,有参加高考的学生,还有参加中考后进来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这些学生很多由于存在悲观心理,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在学习上缺乏足够的自信。进入高职学习后,在学习上没有取得进步时,就会对学习的价值产生怀疑,有的高职学生一开始就没有学习目标,抱着随便混混的心态。面对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高职院校和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和职业发展有更加充分的认识,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同时,也要肯定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学院也要加强管理,注重师德师风以及学风和班风建设,扩大奖学金的覆盖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教学目标设置不科学,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理实倒挂现象都是导致高职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引起学习倦怠的重要因素。想要从根本上激发高职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必须要优化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内容。首先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从高职生实际出发,目标设置要体现职业特色,提高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同时,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依据职业岗位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其次从制度上要给予高职生享有专业调整的机会,避免因对专业缺乏兴趣而带来的学习倦怠。三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从岗位需求出发,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形成“岗证学、教学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改善教学模式,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兴趣

要增强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模式上,一是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教师先制作微课视频和学习任务单,并利用网络平台在课前进行发布,让学生反复学习,同时师生线上充分互动。课中教师针对课前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开展讨论和答疑,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会提高课堂学习气氛,学生带着问题上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是采用分层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生源多样化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高中起点与中职起点的学生之间、高中普招生、高中分类招生、中职分类招生之间,都有着较大的差距。实行分层教学,可以照顾不等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信,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有效避免学习倦怠情绪的发生。

\

 
三 结语

解决高职学生的学习倦怠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要以学生为中心,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管理,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只有学校、老师、社会和家庭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从真正解决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涛.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9,(4):108-111
[2]柳艳艳.高职生学习倦怠心理分析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8(7):252-253
[3]王瑜.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影响及改变策略[J].2019:286
[4]郭琳,钟名春.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教育评论,2018(3):136-139.
[5]李艳萍.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生数学学习倦怠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2):133+1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2902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