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的成就、问题和建议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1-18 10:45: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 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建设取得了卓越成就: 教科书理论逐步丰富化, 教科书出版日益多样化,教科书形式构成立体化,教科书编排日趋科学化。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研究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其发展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如: 二语习得理论指导的争议性,教科书多本化和同质化现象严重,教科书语言选材标准偏低。针对这些问题和潜在的风险,未来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发展应该积极推进教科书理论建设,注重教科书差异性并推动主流教材形成,以及创建高水平的教科书研发团队。

[关键词] 改革开放 40 年; 中小学英语; 教科书

\

教科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以来的 40 年间,随着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发展既见证了 “文革” 十年结束后的百废待兴,也经历了 20 世纪 90 年代的跌宕起伏。进入 21 世纪后,经过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洗礼,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的发展也进入了改革与创新的新时期。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的主要成就
 
( 一) 教科书理论逐步丰富化
 
1.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断融合与完善
 
英语学科教育经历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强调“双基”,21 世纪初新课改中 “三维目标” 的确立,到近期 “学科核心素养” 概念的提出,教科书的编制紧随英语教育新理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在定位上不再仅仅围绕英语的工具性用途,而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断地融合与完善作为发展方向。新教科书在内容、结构体系、理论与实践、活动与任务的设计等方面,力求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和年龄发展的特征,选材范围更多围绕现代社会生活,主题多样化,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有较强的感染力; 语言素材信息量日益扩大,不再仅仅局限于日常交际,而是着眼于时代气息和人文内涵,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进其跨文化理解和交际能力。
 
2.“任务型” 教学法普及
 
教材对教学的影响突出反映在教学方法上。程晓堂认为 “英语教科书的功能与作用中就包括了教材的编写往往反映某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1]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方面,它的开发与编制与英语语言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与此同时,教科书的整体设计和编排也促使着英语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开放以来, 语言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心理学等相关理论逐渐运用于教科书的编制当中。纵观英语教科书的几个发展阶段,不难发现: 20 世纪 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在语法翻译法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教科书强调语言结构和语法知识,重视语法教学, 忽视学生口语能力培养; 90 年代中期受到交际语言教学的影响,教科书编制在 “结构-功能” 的设计思路上,逐步开始强调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的功能。但以功能为主编写的教材,打乱了语法本身的系统,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法的困难,并且同一功能可用于多种形式表达,如何选择和取舍, 没有客观标准; 进入 21 世纪后, “任务型” 教学法作为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开始得到普及。它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 教学法的普及,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启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英语课程设计围绕任务型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强调学习过程,倡导体验参与。”[2]
 
3.学习方式多元化
 
经过 40 年的发展,英语教科书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作为教师传授英语知识的依据,而是更多的开始关注为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提供帮助。教科书编制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逐渐发展到以学生为本,并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教科书的设计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理解和经验,大力倡导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培养, 从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传授,转向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 从指导学生被动地学习,转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 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转向重视学生提高除语言能力、学习能力之外的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
 
( 二) 教科书出版日益多样化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教材改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从 ‘一统天下’ 发展到教材 ‘百家争鸣’ 的局面,教材多样化局面逐渐形成。”[3]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的改革而不断发展。从 1985 年开始,国家实行 “一纲多本”;随后,八套半教材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始推广; 1993 年,根据前一年颁布的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指导意见,经过修订的各套英语教科书出版发行,供全国使用; 在小学阶段,《小学英语教学与教材编写纲要》明确了在小学英语教科书编写中应该注意的事宜。21 世纪初期,我国开始了万众瞩目的新课改,这也为新世纪英语教科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2001 年及以后,国家陆续颁布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 实验) 》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 2011 年版) 》, 以及 2018 年刚刚颁布的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等指导性文件使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的发展走上正轨。现阶段,国家有 20 多家出版社在出版、发行各级中小学英语教科书。根据教育部颁发的 《2009 年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用书目录》所录, “至当年,国内共有小学英语 30 套、初中英语 10 套、高中英语 7 套”[4]。“多样化是催生优质教材和优质服务的最重要的催化剂。”[5]英语教科书出版的多样化能够有效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不但使教科书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多方面需要,同时也能极大地促进教科书编写和出版质量的提高。
 
( 三) 教科书形式构成立体化
 
教科书编写的立体化,是指现在的教科书不再像早期那样只有几本教材,“而是由教科书、练习册、录音带、录像带、光盘、卡片、挂图、教师手册等组成的一个教材包 ( a package of materi- als) ”[6]8 。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经过 40 年的发展,不仅仅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纸质课本。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新教科书日益注重相关音频与视频的研发,突显电子化和数字化的特征。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将教科书纸质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 使其转化为适用于各类电子终端的互动性教材; 在多媒体技术的引导下,将教科书内容通过电子媒介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教科书的数字化与电子化有助于从多角度和多维度呈现教学内容,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此外,从英语课程的总体结构来看,地方英语教科书和校本英语教科书也极大地充实了国家英语教科书的发展范畴。英语教科书立体化体系的建立和日益完善,为培养未来适应 21 世纪现代社会学习、生活和工作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 四) 教科书编排日趋科学化
 
新教科书从整体上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在年龄阶段、学习规律、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差异,逐渐从 “知识本位” 向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方向转变,比如在教科书目录中就详细展示了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发展学习策略; 教科书选材范围日益广阔,与学生生活经验、现实生活和时代发展等密切相关的内容被包含其中,如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经济变革、历史演变、人文传承等; 教科书在单元设计上也突破以往单一板块的局限,普遍采用多板块构建方式,即将一个单元分为若干板块,各板块之间设计知识与技能交叉组合的教学活动。新课改后的英语教科书 “不再围绕单元的主对话 ( dialogue) 和主课文 ( text) 来设计, 而更多以活动为主线,每个单元一个话题,按知识与技能的不同组合方式,以板块形式来设计教学活动”[6]9 。此外,教科书在封面、插图、版面设计、导语构成、装帧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改进, 如新教科书的排版设计也一改以往沉闷、呆板的造型,逐渐适应现代印刷理念。
 
二、当前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发展面临的问题
 
( 一) 二语习得理论指导的争议性
 
目前教科书研究主要有三类缺失,“首先是理论上的缺失; 其次是经验上的缺失; 最后是方法上的缺失”[7]。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编写深受二语习得理论的影响,但是有些根本问题却一直存在争议,如长期以来的学得与习得之争。习得与学得的区别在于: 习得指自然和无意识的获得,而学得则强调有意识和正式的学习。最早提出习得概念的斯蒂芬· 克拉申 ( StephenD. Krashen)  认为:  “习得是无意识的,有关交际能力的培养、二语表达的流利程度与准确性都依赖习得。”[8]汉斯·斯特恩 ( Hans Stern)  却认为: “在目的语环境中可能存在习得,在课堂环境下同样也会有习得,只是程度不同而已。”[9] 国内的学者同样对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包天仁直接指出: “中国的英语教学类型是外语教学,就是英语外语教学 ( TEFL) ,在中国学英语必须学得。”[10] 部分学者则采取折中的方式,胡壮麟将习得与学得进行广义上的理解,其对习得的分类中 “既包括了狭义上的习得概念,也涵盖了课堂教学环境下的语言习得”[11]。程晓堂也强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国人学习英语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中国学生习得外语的可能性在不断加强。”[12] 习得与学得之争也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中,目前部分教材以 “学得” 为指导,过于关注呈现语言现象、注重讲解语言规律。虽然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准确性,让其学习成绩在短期内得到快速上升,但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其缺乏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 二) 教科书多本化和同质化现象严重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推行的 “一纲一本” 到改革开放以后实施的 “一纲多本”, “经过40 年的不断努力,目前我国已经基本确立了在国家统一的基本要求指导下教材的多样化发展格局”[5]。尽管课程标准中有不同英语水平级别,但是在现实中出版社最关注的仍然是中考和高考的相关要求。因此教科书雷同的情况常有出现,“多本化、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13]。部分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科书大同小异,有些国外原版英语教科书被原封不动地直接采用,或略加改编后即投入市场,这些教科书忽视了中国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致使教学效果不佳。而且,教科书的选择权一般集中在各地教育部门,一线教师无权参与,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 三) 教科书语言选材标准偏低
 
首先是语言的真实性缺乏。杰克· 理查兹( Jack Richards) 认为: “真实的语言素材即指不是专门为教学目的而设计的素材。”[14]布赖恩·汤姆林森 ( Brian Tomlinson)  在阐述外语教材的功能时着重强调: “教科书应把学生置于语言真实应用的环境之中,让学生接触在真实环境中应用的语言。”[15]真实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素材方面,还应该包括对语言素材的运用。比如有些英语教科书虽然取材是真实的,但与这些材料配套的练习却缺乏真实的意义; 有些教科书为达到教学目的,人为 “设计” 出偏离真实情境和语境的内容; 还有部分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缺乏真实的思辨和讨论, 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需求。
 
其次是语言的范例性不够。 “现代外语教科书的功能中特别强调提供正确和适当的语言使用范例。”[16]教科书在选用语言素材时除了关注真实性之外,还要强调范例性。目前部分教科书中选用的语言素材并不能完全反映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比如有关 “How are you?” 问答句型在有些教科书中,甚至是教辅材料中并没有根据实际语境进行具体说明,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常常出现以偏概全、管中窥豹的问题。此外,教科书中有些配图也有类似纰漏,如部分教科书中有关 “三明治” 这种食物的配图基本以三角形图案为主,然而在西方实际生活中,正方形的三明治也时常出现。
 
最后是语言的人文性不足。英语学科的双重功能性,要求语言材料除了文字尽量优美,在立意方面还需具有一定的深度。坎宁斯沃思· 艾伦( Cunningsworth Allan)  指出:  “教科书选材的社会文化价值,是一种 ‘隐性的课程’,是教育的一部分。”[17]90 凯伦· 利桑佳 ( Karen Risager)  认为: “语言教科书不仅仅是在狭义上反映教学法的发展,而应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教育系统和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中。”[17]124 目前国内部分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编者倾向于将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围绕交际话题进行编排,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但过于强调语言结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也不仅仅是为了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往,而更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去获得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素养。

\
 
三、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小学英语教科书
 
( 一) 积极推进教科书理论建设
 
1.用 “学科核心素养” 指导教科书编写
 
“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贡献,主要通过学科的具体化———课程教材与教学来实现。其中教科书又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18]就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而言,它包括了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英语教科书既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对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2017 年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时期高中英语教科书的编写指明了方向。第一,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教科书需注重语言的交际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基础。第二,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教科书除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外,还应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第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科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独创性、灵活性、批判性等。第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科书应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掌握认知策略能力等。
 
英语教科书作为培育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应该从多方面体现其内涵和价值。因此,教科书的编写 “既要依据学科因素,遵循语言学要求,也要考虑学生因素,遵循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19]。比如教科书的选材范围既要突出语言的工具性,同时还能渗透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语言素材除了真实性和范例性,还需贴近社会生活,符合学生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科书构成中可以突出插图的作用,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思维品质的形成等。
 
2.用学科融合充实教科书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步入 21 世纪,科技发展迅猛,地球村概念得到普遍认同, 英语学习不再单纯是一门语言学习,学生学习英语更多的是为了用语言接收和处理非语言信息, 英语课程日益体现出拓展性和开放性,英语教科书也应该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质。因此,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应该加大学科融合力度,除了包括日常交际活动范畴以外,其他学科内容也应该更多地参与其中,如自然、音乐、体育、美术、人口教育、环境保护、信息技术等。
 
3.用综合法丰富教科书使用方式
 
我国幅员辽阔,外语教学的地区差异性非常明显。因此,在不同地区使用同一种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显然是脱离实际的。张正东指出: “制约中国英语教育途径的决定性因素是教育环境,而中国外语教育环境的特点决定了从国外引进一两种教学法来推进英语教育并非良策。”[20]刘道义也认为:  “目前有的教材拘泥于一种方法,过分强调真实性、趣味性、活动性,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循序渐进的安排不合理,造成教学的困难。”[10] 当前英语教学中常见的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功能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无论单靠哪一种方法要想解决所有学生的英语学习问题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所处的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从各种方法中取其所长、综合运用。未来教科书应该考虑采用折中法或综合法,汲取各家所长,兼容并蓄。
 
( 二) 注重教科书差异性,推动主流教科书形成
 
差异性是构成教科书多样化的主要特征。“从教育的哲学角度来看,多样化是教育中差异性的具体表现,是教育对差异性的尊重和适应。”[21]所以 “每一套教科书都应该具备自身的特色,有独特的价值,有独特的功能”[22]。中小学英语教科书未来发展需要注意基于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别的多样化建设。此外,教科书的特色还应该体现使用者和使用地区的不同特点。因此,英语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和体系的安排上应该有不同风格, 如教科书应该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乡土文化; 在加强发达地区、城市重点学校英语教科书建设的同时,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大力开发适应广大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 “区域性” 英语教科书。
 
英语教科书的建设还需要推动主流教科书的形成。“主流教科书” 不仅仅是指发行量大、使用广泛的教科书,而且还需是影响力和权威性最大的教科书。“它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个群体,是在教科书多样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股主流’。”[23]大力推行主流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建设,能避免目前存在的多本化和同质化问题,有助于减少英语教科书建设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 三) 创建高水平的教科书研发团队
 
英语教科书编写的职业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所谓教科书编写的职业化,是指越来越多的英语教科书由语言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教材研究专业人员编写。”[6]10 保障教科书的内在质量,必须组建高水平的教科书研发团队。在英语教科书多样化和立体化的大背景下,编写职业化和专业化能够保证编写的水平,尤其能够避免目前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在语言素材选择方面出现的真实性、范例性和人文性欠缺等问题。但是,教科书职业编写者不一定从事语言实际教学,所以他们编写的教科书可能与实际教学需求不一致。因此,教科书编写团队中应该不仅包括英语课程与教学研究专家、教科书编写专业人士,而且还需将从事于一线英语教学的优秀教师也吸纳进来。
 
此外,英语教科书的建设还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教科书评价体系。未来英语教科书评价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评价体系基础上,有助于避免出现主观化、经验化和机械化等问题,这样才能推出具有创新色彩、开拓意识且满足学生需求的教科书。同时,健全优胜劣汰的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竞争机制有利于避免出现教科书的多本化和无序化, 采取严格把关教科书编写资格认定和行业准入、加强相关的出版与发行等措施来保证英语教科书的良性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程晓堂. 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5.
[2]课程教材研究所. 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外国语卷( 英语)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113.
[3]邓花. 我国中小学教材多样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三套现行小学英语教材的比较[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2013.
[4]石鸥. 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图文史: 外语[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 159.
[5]石鸥,张文. 改革开放40 年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成就、问题与应对[J]. 课程·教材·教法,2018( 2) : 18 - 24.
[6]程晓堂,孙晓慧. 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 修订版)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7]黄显华,霍秉坤. 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67.
[8]KRASHEN STEPHE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 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1981: 57.
[9]STERN HANS.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48.
[10]包天仁. 关于英语教材建设中的问题: 刘道义老师访谈录[EB / OL]. ( 2016 - 05 - 25) [2018 - 09 - 12]. http: / / blog. sina. com. cn/ s / blog_4f11d5f30102wkii. html.
[11]胡壮麟,封宗信,罗郁.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习得[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 4) : 44 - 49.
[12]程晓堂,康艳. 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的若干问题探讨[J]. 课程·教材·教法,2009( 3) : 39 - 45.
[13]靳玉乐,王洪席. 十年教材建设: 成就、问题及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2( 1) : 12 - 16.
[14]RICHARDS JACK.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48.
[15]TOMLINSON BRIAN. 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37.
[16]University of  Cambridge  Local  Examination  Syndicate. Teaching and Testing Course[M]. Cambridge: Cambridge U- niversity Press,1995: 23.
[17]ALLAN CUNNINGSWORTH.  Choosing your course book[M]. Oxford: Macmillan Heinemann,1995: 90.
[18]石鸥,张文.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呼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科书[J]. 课程·教材·教法,2016( 9) : 14 - 19.
[19]鲁子问. 课堂: 英语核心素养植根的沃土[N]. 中国教育报,2016 - 11 - 16( 09) .
[20]张正东. 张正东英语教育自选集[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7.
[21]袁振国.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 : 53
[22]李建平. 教材多样化的实质是什么[N]. 中国教育报,2002 - 11 - 07.
[23]刘捷. 主流教材的内涵与特征[J]. 教育科学研究,2010 ( 10) : 45 - 49.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的成就、问题和建议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scipaper.net/uploadfile/2019/0118/20190118104550689.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289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