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长笛演奏与教学中气颤音训练的常见问题论文

发布时间:2021-01-22 10:37: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气颤音,又称为颤音或揉音,是长笛演奏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它可将长笛柔美、优雅,温婉大气的音色特质诠释出来,使得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渲染力。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针对气颤音训练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长笛演奏;气颤音;常见问题;训练方法

本文引用格式:庞婷婷.长笛演奏与教学中气颤音训练的常见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9,6(82):339-340.

Vibrato,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语言的音乐术语中都为震动、颤动、颤音的意思,中文有颤音、揉音、抖音等多种译法[3]。在长笛演奏中,因与气息相关,业内人士多数称之为“气颤音”。气颤音,是呼气时增加气流压力、气速和气量,利用横膈肌与腹部的反推而形成的反作用力,使气流柱产生平稳、有规则的强弱交替的波动,其波动的频率与幅度非常有讲究,丰富多变的气颤音处理,赋予乐曲灵魂和歌唱性,对于长笛演奏者来说,掌握气颤音标志着演奏水平从青涩蜕变到成熟阶段。由此可见,气颤音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学习步骤。综合多年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问题多数集中在以下两点。

一 只能平吹,无法做气颤音处理

在长笛学习启蒙阶段,主要是以长音练习、吐音练习和手指练习为主。其中长音练习不仅要求音的长度,同时还追求气息平稳,音色圆润饱满,有力,音准、音量平衡统一。要做到这几点,除了掌握正确的口风与持笛的姿势,需运用胸腹式呼吸法,打开咽喉部,扩展胸腔,吸气进入肺部,气沉丹田,呼出时与横膈肌形成对抗,腹肌形成支撑点,减缓气息流失的速度,并控制身体不能出现抖动的现象。有部分学习者经过长期练习后,习惯运用平稳的气息来演奏长笛,但是随之晋级到气颤音训练后却遇到了难题:控制不住颤动的频率和幅度,频率忽快忽慢,音准幅度忽高忽低,像是心电图里心律不齐的感觉,无法将气颤音技巧融入到乐曲处理当中。

二 不了解气颤音的基本原理,盲目“抖动”

长笛初学者第一次接触到气颤音,大多是通过声乐、弦乐或相关专业的音频资料等。他们发现,演唱者或演奏者会用类似于“抖动”的方式来修饰声音、处理音乐作品。所以,在并未了解气颤音产生的基本原理下,将气颤音产生的“波动”误认为是“抖动”,进而抖动喉部、肋间肌与横膈肌或身体其他部位发出类似的声音,不论任何时期、体裁和音乐风格的乐曲都加入“抖动”的处理。长期以往的练习,产生许多不良影响:1.用抖动喉部的方式演奏气颤音,喉部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无法放松,产生疲惫感,影响气息的畅通,导致声音波动的频率过慢、幅度偏大,音准容易出现偏差,如老妇歌唱时因年老无法控制声带的感觉,不利于演奏;2.影响身体的放松状态,气息肤浅无法下沉,大多集中在胸腔内,造成气短,无法完成较长的乐句;3.影响气息的流动、速度与气量,致使音色发虚干枯、音量微弱,没有共鸣;4.无处不在的“抖动”使声音波动呈现出密集的齿轮状,让听众产生极度不舒适的声音效果,同时破坏乐曲中的乐句旋律结构。比如,在音符较密集的乐句里,如果波动的频率和幅度较多,强弱力度交替时导致乐句内音符音量不平均,出现“吃音”或“漏音”的情况,从而影响乐句线条和完整性,让人感觉像是开车经过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或是冬日里让人瑟瑟发抖的音响效果,破坏乐曲的艺术表现力及作品内涵。

对于气颤音教学,各学派专业人士都有自己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气颤音无法教学,需要个人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领悟要点。在现实教学中,确实有小部分学生可无师自通,通过相关专业的音频资料学习模仿便可掌握要领。但,大部分学生仍需要科学的练习方式才能掌握这项技能[1]。那如何才能演奏出自然、悦耳动人,符合乐曲情感表达的气颤音呢?

\

 
(一)做好呼吸训练,寻找腹部的支撑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吹奏气颤音时我们必须调整气流压力、气速与气量,使气流柱进行有规律、平稳的强弱力度交替,而横膈肌、肋间肌与腹部则根据气息的变化自然而然的进行收缩,而不是气息无需做任何调整,单纯靠肋间肌与横膈肌的收缩所产生的颤动来吹奏气颤音。所以,良好的气息是掌握气颤音的必备条件之一[4]。追根溯源,我们回顾到启蒙阶段,学习胸腹式呼吸法:放松身体后,打开喉部,扩展胸腔,用鼻子以闻花香的形式吸气,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气息经过喉部、胸腔,进入肺部,往深处吸,犹如把腰围四周吸满为止,最后沉淀在腹部。来回几次后,尝试用打哈欠的方式快速吸气,气沉丹田,然后进行慢吐练习。慢吐并非断断续续的往外吐气,而是模拟实际吹奏的气流来练习。吐气的过程中,肚子会慢慢往内收缩,而腹肌必须形成支撑点,与收缩的压力形成对抗。这个支撑点非常重要,因为同样的乐句,使用气颤音会比平吹更加消耗气息。而腹肌的支撑点可减缓气息消耗的速度,同时停止喉部与肋间肌、横膈肌的抖动,用平稳气息吹奏,重新让身体找回自然舒服的状态,做到气息流畅,音质通透饱满。

(二) 加强肋间肌、横膈肌的控制力

气颤音的形态各式各样,吹奏气颤音所产生的波动的频率和幅度与横膈肌、肋间肌和腹肌的控制力与支撑点息息相关,先直后波动、先波动后直,或强或快,或柔或慢,或完全停止气颤音处理,必须根据乐曲所表达的乐思进行调整[5]。而肋间肌与横膈肌的控制力,用哈气的方式,也就是气吐音来练习音阶,让肋间肌和横膈肌得到有规律有节奏的锻炼。练习的过程比较辛苦,尤其横膈肌会容易酸疼,但是这个练习方法可以改善因身体紧张导致气息停滞不前的问题,增加气息流动性,完全打开口腔内部,声音宽厚结实,如美声唱法一般;练好气吐音阶后,利用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时值组合成不同的节奏型,来训练肋间肌、横膈肌和腹部的弹性和控制力,做到快慢强弱调整自如。

掌握以上方法后,再结合长音练习不同形态的气颤音。笔者建议,可以把长音分为弱强弱三个阶段,而气颤音颤动的频率和幅度则根据长音力度的变化而改变,长音加强时波动的频率随着变快,长音变弱时频率也跟着变慢。而幅度不能过大,会影响音准,无论何时,起伏的音准偏差不能超过自然音的四分之一,如果音准偏差接近于音程小二度,那听起来会非常怪异和滑稽。为体会放松的感觉,在练习时可以以边吹边散步的方式进行,减少对身体机能的刻意关注,由主动变为被动,让气颤音机械的练习转换成自然的长音处理带入到乐句中。

三 音乐内心听觉与音乐感知力的培养

目前,关于气颤音实际运用的相关文献不占少数,多数以举谱例的方式进行分析说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笔者认为,气颤音的实际运用更多的是借鉴于内心对作品表达的感悟,即是演奏者的音乐内心听觉及音乐感知力。内心听觉,就像你内心里的画面或人物样,要通过聆听、演唱或演奏出你内心的画面或人物,或者是说,演唱、演奏前内心要有画面感或故事情节来帮助自己的音乐美感表现,在戏剧表演上称之为内心独白[2],即作品的代入感。所以,演奏者必须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了解不同时期作品所处时代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创作根源,设身处境,尝试从作曲家的角度去理解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更好的掌握作品的风格特征。而音乐感知力,需通过多聆听,多思考来激发自身对音乐美感的挖掘,其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演奏者快速捕捉到乐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织体,调性等音乐表演要素,区分作品的情绪情感。所以,音乐内心听觉与音乐感知力的培养,可以帮助演奏家较准确地将气颤音技巧融入到乐曲当中,提高作品艺术表现力。

四 结语

长笛艺术发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作曲家为世人留下了大量不同时期、不同体裁和风格迥异的优秀作品,而当下新作品也在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气颤音的正确训练与灵活运用,赋予了演奏家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美感的能力,使作品焕发应有的光彩。以上是笔者就气颤音训练出现的问题发表的一些刍议,希望能为长笛学习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

 
参考文献

[1]马莉.谈长笛演奏启蒙训练的几个要点[J].音乐天地,2014(10):36-39.
[2]业原,吴渝林.音乐内心听觉与美感训练探析[J].音乐创作,2013(07):172-174.
[3]魏巍,魏煌.长笛演奏与教学中的揉音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36(03):132-135.
[4]徐静平.论长笛演奏中气颤的控制与运用[J].四川戏剧,2018(08):116-118.
[5]娄墨沙.颤音在长笛演奏中的运用[D].中央音乐学院,2013.
[6]王莹莹.竹笛与长笛演奏专业教学的比较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26):236-2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2874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