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资助育人体系下高职贫困生诚信与感恩意识调查及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1-19 16:23: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诚信、感恩意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本文以高职院校贫困生作为数据基底,分析目前资助育人体系下贫困生在诚信与感恩意识方面所面临的问题,通过调查和探究进行针对性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诚信与感恩意识;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调查和探究

本文引用格式:甘璐,等.资助育人体系下高职贫困生诚信与感恩意识调查及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4):228-230.

一高职受助学生诚信、感恩意识调查

(一)现状调查


近年来,国家针对大学生实施的教育资助政策日渐丰富,项目增多,范围扩大,力度加强,相对减少了困难家庭中大学生求学的压力。为进一步了解并把握高职受助学生的思想意识现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面向随机的623名贫困生库学生进行了现状调查和研究。

现状调查从4大方面了解受助学生情况,包括:对资助政策的了解与认识;受助后的心理变化与行为表现;对诚信、感恩意识的理解、重视程度、具体行为与对策;对目前资助工作和意识教育的建议。

(二)现状分析

(1)学校高度关注困难学生,给予最大的帮扶。通过调查显示,95.7%的学生通过学校文件、辅导员讲解、班会、校园宣传等方式了解到有关资助政策。同时94.9%的认为学校对于困难学生的关注和帮扶力度很大。两项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学校很重视贫困生这一群体,对于他们完成学业有着多方位的支持和帮扶。

(2)大部分受助学生对教育资助有正面的认识和理解。数据显示,93.8%的学生在受助后拥有感恩、珍惜和奋进的积极心态;68.9%的受助学生在班级表现很好,能够发挥带头作用,30%的学生表现一般,默默无闻,仅有1.1%的学生在班级表现很差,产生负能量。在这些受助群体中,95.1%的学生能够将受助金额进行合理运用,同时也有4.9%小部分学生出现邀请同学吃饭、购物、娱乐等行为。在学习之外的生活中,40.8%的受助学生能够积极地通过勤工俭学、合理兼职等方式参与劳动减轻家庭压力,但也有5.1%的学生从不参加课外活动,计划只依靠学校和父母完成学业。

\

 
(3)教育资助对受助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积极推动作用。1)接受资助后,大部分学生表示懂得感恩、更加勤奋。93.8%的受助学生在受助后产生了正能量心态,从而覆盖到其他同学。与此同时,他们对于诚信与感恩非常重视,认为需要将其运用到生活或学习中去。通过数据及走访班级,学生客观反映大部分受助学生在心理、行为上面都有较好的示范及推动作用。2)小部分学生的意识、心理和行为存在问题。通过客观调查及访谈学生反馈,仅有少数
4.3%的学生承认具有感恩及诚信意识淡薄,家庭困难被资助是理所当然的负能量心态。同时,通过具体行为调查,70.3%的同学表示均做过无诚信的行为,其中,抄袭作业和考试舞弊行为覆盖率最高,自控能力较差和侥幸心理学生众多。但也有29.7%的同学表示没有做过无诚信行为(图1)。

面对如此多的不诚信行为,71.4%的学生表示应该要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抵制和杜绝,28.6%的同学表示可以保持沉默,小心谨慎。

二 高职受助学生诚信、感恩意识问题探究

通过一项项调查可知,大部分学生认同诚信、感恩的重要性(图2),但他们对此的理解仅仅是停留在语言上,并未将它们切实融入自己的生活行为中。尤其当涉及自身时,小部分同学往往违背了诚信、感恩意识。这是一种典型的条件化意识,也是做学生工作中常发现的问题。

总的来说,目前资助工作中所体现出的学生诚信、感恩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假”贫困生现象

面对资助金额的诱惑,个别学生曾开具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的贫困证明,6.8%的学生表示曾经弄虚作假,填报过虚假信息。而这些作假的不诚信行为极大地腐蚀着大学生的诚信观,同时也隐射出了大学生面对利益时,价值理念的不堪一击。

(二)受助后心理和行为变化

国家资助的目的是帮助家庭经济实际困难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据调查显示,受助群体中已有近20位学生获得奖、助学金后,不是用于基本的生活费,而是用于请客、购物、娱乐等现象。与此同时,有4位受助学生并没有因为受到资助而变得激励与明确,在班级的表现属于垫底情况;也有个别学生认为家庭困难,国家给予帮助是理所当然。这些负面现象在学生中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也造成了有限的国家资助的资源浪费。

(三)缺乏对学院的理解和感恩

奖助学金发放过程中,由于国家、学院审核材料繁多以及资金下拨时间较晚,导致发放时间或许滞后,不少不明真相的学生多次质问和催促钱的发放。这种行为虽体现出大学生强烈的维权意识,但另一方面却突显出学生对高校资助缺乏耐心、感恩之心,忽略了资助工作中各环节的复杂程度,不考虑他人只顾自己。

(四)缺乏与家庭的沟通

受助学生是一群心理相对自卑及敏感的群体,他们当中有些会认为自己的家庭比较“特殊”,对家庭产生质疑和与父母缺乏沟通,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对家庭的逃避,甚至产生对父母的冷漠,从而也间接影响人格健康。

三 高职受助学生诚信、感恩意识培育对策

在大学生诚信、感恩教育培育中,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引导,才能促进和提升学生的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一)体现资助的公平性

在资助工作中,难免会有质疑的声音出现,而这些声音也就意味着资助工作还存在一定的改进和提升空间。资助虽然作为一种培育学生的载体,但其本质体现的是学生实践感恩、诚信意识的一种过程。因而高校可以将困难学生的学习、勤工俭学或在校的其他方面的行为纳入审核范畴。同时,为了互相体验,学生也可及时利用互联网等渠道对工作者进行有效评价,互相提升,增强双方的责任感,也可以全方位实施监督。

(二)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建设

与普通学生相比,受助生的心理更自卑和敏感,日常需多观察并开导,让他们接受并坦然面对实情,激发他们改变命运的勇气和对未来的渴望。与此同时,他们可以通过主动等形式学习各类心理知识,以提高他们抗压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积极利用班干部、寝室成员对受助生进行动态追踪形成个人档案,采取谈心、引导、答疑解惑等形式营造充满关怀的氛围,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来自学校、班级的温暖。

(三)广泛开展活动丰富课余生活

积极响应国家和学校号召,通过活动作为载体,定期举行各类型主题活动或实践,提升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丰富贫困生的课余生活,提高社交等个人能力,也使受助学生真切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和各界对他们的关注和关爱。

(四)利用榜样激励示范

每学年,我校的优秀受助生通过公开演讲,自强之星、励志奖学金、学院奖学金评选,巡回演讲学习等各类活动来展示他们优秀品质和综合素质,让全校学生从他们身上汲取正能量,从而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同时,我校经常组织往届毕业群体中的优秀受助学生回校进行交流,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让大家感受到在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的帮助下,积极进取和勇气的可贵。

(五)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同步

随着国家和社会更深入的扶贫政策,各高校受助生的比例逐年增加,这一现象也就要求家长需高度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全方位德育工作。资助政策的目的在于不让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去读书学习的机会,但是家庭教育也是学生学习生涯的一部分,在教育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要主动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形成合力,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四 结语

高校资助作为一项重要举措,有着资助育人的功效,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诚信、感恩意识培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理念,改进教育方式,从而才能使这份意义深远的育人体系落入实处,使资助育人的功效最大化,也让国家的资助政策充满信心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邱晓玲.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诚信教育的创新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10):15-16.
[2]戴贵芬.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中的感恩教育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08):14-16.
[3]陈颖.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下的学生诚信问题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05):174-176.
[4]尹丽艳.我国高校受助贫困生感恩伦理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2868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