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教学引导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15 10:19: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具有现实需要,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引导与实践。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通过在学校和学院层面制定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创建校园互通的创新创业平台,在教师层面实现课内兴趣引导与课外应用实践的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初步形成一套可行的经验做法。可为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学;兴趣;引导;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李义勇,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教学引导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70):46-47,57.

一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现实需要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热点。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面临重重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前期应试教育的升学压力使人性中的好奇心被长期抑制。爱因斯坦曾在总结创造经验时,对他所称的“神圣的好奇心”倍加推崇。因此,高校应采取针对性强化措施,促使大学生的“满足好奇心的”兴趣得到释放,弥补大学生前期创新素养的不足,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活力[1]。据2015年6月麦克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届略有上升,但创新创业人数占总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仍然很低,可见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认可度不高[2]。大学生的兴趣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引导,并通过亲身实践促使兴趣转化为实际行动,让大学生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比例。

二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教学引导与实践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从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以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引导与实践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具体工作,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

 
(一)学校学院层面的引导与实践

对于高校特别是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的大学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高级人才是立校之本、固校之基、特色之道[2]。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有着九十余载的悠久办学历史,其沿革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典故,富有开办创新创业教育的先天特质,校训即是“扶助农工、注重实践”。学校特别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支持各二级学院不断开展教学改革以发掘大学生的创新兴趣和鼓励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所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现行培养方案就体现了鲜明的创新创业特色,例如在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设计了“创新创业教育类通识选修课”和“创新模块专业选修课”,系列课程包括《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科研与科学创新》、《科学研究实训》、《创新工程实践》、《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实训》、《创业管理-易班实用的创业真知(在线)》等。课外设立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并制定执行《课外创新学分实施细则》管理制度。在最后的毕业环节,承认“创新项目”和“创业项目”,其效果等同于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可见,学校和学院都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

(二)教师层面的引导与实践

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从书本上学习知识,也不满足于传统课堂上的“灌输式”教育,他们更愿意跟随兴趣去体验与实践,发挥主体作用。一次学术报告使之得到充分验证。根据校科研处的要求,每个月各二级学院要安排教师轮流给本院师生做一场学术报告,恰好这次轮到笔者。考虑到有低年级的大学生参加,笔者决定讲授一个简单有趣的科研案例“虫草菌净化水产养殖废水初步研究”。它结合笔者的本硕博专业背景,将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交叉融合,取材于大家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材料“冬虫夏草”和“养鱼废水”,不仅实验设计构思自然巧妙,而且研究结果非常理想,充满了创新的趣味和魅力,引发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兴趣。会后竟然有不少学生向周围老师打听笔者的联系方式,表示愿意跟随笔者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可见,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十分注重基于兴趣的创新创业引导与实践。可喜的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大教师已经形成了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教学理念。

在课堂内,广大教师经常性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案例教学。这些案例大多既富有新奇色彩、又与每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且具有创业前景,可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热情。例如在《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课程中讲授污水自动化监测内容时,结合校友创立公司的经验启示,引导对此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从构建平台、维护托管的角度,自己组建公司,开展创新创业。在《环境修复技术》课程中讲授河涌的生物修复技术时,结合张齐生院士“献身竹子”的生平事迹为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长期坚持在某一个领域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好更大的贡献。总之,广大教师试图努力做到的是,适时地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应试学习为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因为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只是识记一些死东西是没有用的,最终一定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才是硬道理[3]。

在课堂外,依托于专任教师的横纵向科研课题、教研项目和国家省市区各类竞赛项目,组织一批有创新创业热情的学生,挑选和赋能骨干成员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利用空闲时间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按照高中低年级学生搭配原则,保障时间连续性和工作连贯性。在此过程中,学生改变了传统按部就班的学习惯性和惰性,拓展了知识理解、知识研究和知识转化的整体能力,也增强了学习过程的获得感。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学生会在晚上下课之后,仍自发地聚集到学院的开放实验室,开展一些实验,甚至做到十一二点钟,还不知疲倦。生理学家贝尔纳说:

“作出新发现时感到快乐,肯定是人类心灵所能感受的最鲜明而真实的感情”;特丽萨·M·艾曼贝尔也认为,符合自身兴趣的工作任务,“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满足”[5]。高校教育的本质性创新关键在于教育目标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不再遵循应试教育的死记硬背模式,而立足于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并实现最大化应用,同时结合学科未来发展的新形势,进行专业创新创造[4]。上述课外活动正是践行了这一理念,也被证明是一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教学效果

通过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立足于学科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把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大化应用,反过来诱使学生去掌握未曾学习过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实现了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双提升,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据统计,近三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获得项目资助15项,包括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号201811347020,18B563,201711347015)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号201811347076,pdjhb0249)等,累计资助经费13万余元。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共获奖10项,国家奖3项(例如第三届全国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省奖3项(例如“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省级银奖),校级奖4项。更重要的是,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可行的经验做法:从顶层设计上,在学校和学院层面,制定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创建校园互通的创新创业平台。从任务落实上,在教师层面,课堂上通过讲授身边的新奇有趣的创新创业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课堂外通过把真正有创新创业热情的学生,以团队形式组织起来,按照高中低年级学生搭配,保障时间连续性和工作连贯性,并为学生提供实验场所和实时指导,帮助学生融入校园创业创大平台。将学校、学院和教师统一衔接起来,将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有实验场地、有团队组织、有指导教师、有领导支撑机构,真正把创新创业活动正规化、常态化。

\

 
四 结束语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具有现实需要。通过学校学院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教师层面的任务落实,实现学校、学院和教师的统一衔接,最大程度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综合能力。从已有教学效果和教师体验来看,这种方式是有效可行的。希望我们的探索和实践能够为方兴未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可以预见,基于大学生兴趣开展的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必将迎合新时代各主体的需求,迎来更多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王云翠.前期应试教育视角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J].智库时代,2018,148(32):99+101.
[2]王长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激发大学生“双创”兴趣探析[J].文教资料,2017(5):161-163.
[3]秦波,亢红波.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研究[J].科技视界,2017(31):23-24.
[4]龙雪梅,陈国华.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思维引导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4):145-147.
[5]林金辉.论大学生的兴趣与创新精神[J].教学研究,2002,25(3):189-1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2814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