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评课稿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25 15:50: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是在新课标指导下开展的一节公开课,本文从情境创设、概念生成、和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等方面对本节课所贯彻落实的新课标理念进行探究,旨在通过评课进一步提高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地理新课标;教学情境;概念学习;地理实践力

本文引用格式:杨海霞.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评课稿[J].教育现代化,2019,6(66):211-213.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 Evaluation version

YANG Hai-xia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China)

Abstract: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 is an open less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concept implemented in this class from the aspects of situation creation concept gene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geographical literacy,and the purpose i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through course evaluation,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New geography curriculum;Teaching situation;concept learning;Geographic practicability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即要通过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必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凝练和提升,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贯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目前教育工作者正在积极探索的重大课题。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是在新课标要求指导下开展的一节公开课,根据新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2]。从课堂内容角度,本节课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运用各种学习资料、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地理素养;从教师个人素养角度,教师运用巧妙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的逻辑思维以及亲切自信的教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一亮点

本节课亮点颇多,不胜枚举,仅挑选最能体现新课标理念并且对课堂教学有所启发的四个方面作如下总结:

(一)情境的创设——目标情境化,情境学科化

其一,在情境的选择上,叶老师选取的是新闻视频,视频的内容是“2018年10月11日凌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境内发生山体滑坡”事件。一方面,在形式上,视频导入比文字、图片更加形象直观,可以达到吸引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叶老师选取的新闻内容同时兼具生活性和学术性,既贴近现实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又有值得挖掘的学习内容,能够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料。

地理课堂教学所选取的教学情境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的特征。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教学生学会做书本上的练习题,而是帮助学生提高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的能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常是复杂的、结构不良的问题,所以课堂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设真实、典型的情境,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3]。现代教师的角色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真实、典型的教学情境,既要贴近日常生活,又要兼具学科特性,建立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真实情境。

\

 
其二,在情境的运用上,叶老师不仅仅把新闻视频作为导入,还将它转化成文字呈现给学生,继续挖掘新闻视频中有价值的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料。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后,叶老师将视频内容转化成文字材料,根据文字资料设置问题链:金沙江堰塞湖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山体滑坡—山体滑坡的危害。

地理课堂教学所选取的教学情境应具有完整性的特征。新课标中提到“避免将情境仅作为“导入”的做法”。新课标倡导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以情境为依托,将相关学习内容整合到完整的情境中,设置问题链,层层递进,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如果仅仅是为了导入而导入,导入环节之后,导入的情境就弃之不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回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不但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没有帮助,反而会扰乱学生的注意力。

(二)概念的生成——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叶老师从导入的情境出发,提出什么是滑坡的概念,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之后给出四幅图片,通过观察图片,层层设问:滑坡发生的位置—容易发生滑坡的斜坡的特点—发生滑坡的物质。通过问题引导,抽象概括其本质,循循善诱,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启发学生自己归纳,最终生成概念的内涵: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对于地理概念的学习,传统处理方式是教师把概念直接呈现给学生,然后再给学生解释概念的内涵,这种教学方式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动脑参与的机会,不利于对概念的理解。概念生成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其自身的经验,对外界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自发地形成对新概念的意义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4]。这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本位,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学习过程的起点,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

(三)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模拟实验和角色扮演

地理实践力是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学生在考察、实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5]。过去“知识本位”的课堂教学活动“重知识,轻实践”,忽略了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目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问题备受关注,一线地理教师、地理教学专家等都在研究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问题。

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泥石流模拟实验和角色扮演两个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1.泥石流模拟实验

作为一节公开课,课堂时间有限,不适宜在课堂上耗费大量的时间做实验,叶老师选取一段实验视频——实验探索泥石流的形成与坡度、水流等的关系,让学生观察、填表、分析、归纳,最后总结出泥石流的形成原因。虽然学生没有亲自动手实验,但在观察视频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间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通常认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一般在课堂外进行,比如野外实习——观察岩石的性质,但是这种方式比较耗费时间,同时也涉及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本节课叶老师提供了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一种新的思路,即提供给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的视频,帮助学生获取直观的感受。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问题:野外地理实践实施比较困难,但是它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可以减少其开展的次数,比如一学期允许开展三次,因为次数有限,所以要求所选择的课题必须要有实践价值,并且开着实践活动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计划。其他简单实践类的课题可以通过看实验视频的方式,或者还可以由地理教师个人去野外实地采样,将样品带到课堂中,供学生观察学习。

2.角色扮演

在“探讨防灾、救灾的措施”活动中,叶老师设计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学生分成政府、群众、地质工程师三组,讨论避灾、防灾的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法是指教师在教学创设一个事实情境,让学生扮演情境中所涉及的人物,站在角色角度体验角色感情,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6]。

(四)综合思维的培养

叶老师结合课堂内容的需要,给学生提供导致当地发生滑坡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的资料,学生通过分析资料,总结导致滑坡发生的各方面的因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师生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导致滑坡发生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指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学科特性,分别对应四大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是指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方式和能力[7]。思维是个复杂又抽象的概念,可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在课堂中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板书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板书多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产物,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过学生思考生成的。

二 建议

本次公开课有众多经验丰富的老师和专家到场,听了各位老师和专家的精彩点评,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本节课提出以下想法和建议。

(一)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常见的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防灾救灾的措施。教学重点是自然灾害的成因,本节在“防灾救灾”这个知识点上设计的探究活动过多,但防灾救灾不是教学重点,所以在课堂上这部分的探究活动在可以减少安排,作为课下作业更加合适,因为探究式的作业比传统的书面作业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维持学生课下学习动机的作用。

如何准确定位教学重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课标要求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以本节为例,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常见的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防灾救灾的措施”,根据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关注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是指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了解”是指知道。显然,“说明”比“了解”所需要的认知水平更高,因此前者在课堂教学中所花费的时间更多,它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二)积极评价,及时反馈

本节课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设置了许多提问环节,但是部分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没有给予评价和总结,这样会导致学生产生疑惑,不利于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在课堂提问环节,当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应给予积极、具体的反馈:一方面,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另一方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过程更加完整,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巩固。

\

 
三 总结与提升

本节课贯彻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以真实情境为依托,以问题式教学为指导,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本次听评课,笔者对教学情境的选择和运用、问题链的设置、地理概念教学和核心素养的落实培养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将此记录下来希望对各位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J].中国农村教育,2014(06):7-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陈国明.学生问题解决评估框架的构建与启示――以PSIA2012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5(1):25-31.
[4]姜胜,杨春芳.基于问题引导的生成性学习进阶——以“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19):28-31.
[5]王民,黄劲松,蔚东英.“地理实践力”水平划分标准与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9):19.
[6]李丹.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实践活动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7]陈梦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策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2779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