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近”:七年级上册《春》教材解读及处理的新视角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23 15:03: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跳出纯粹文本意义的解读,注意从对文本写作思维的附带觉知入手来对教材进行研究,我们将发现统编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春》,其“近”字别有机杼。它正是朱自清写作《春》的一个重要立足点,可以成为我们教材解读与处理的一个独特视角。

关键词:《春》;教材处;独特视角

本文引用格式:罗小娟,卢淑芬.“近”:七年级上册《春》教材解读及处理的新视角[J].教育现代化,2019,6(67):144-145.

在语文教学中,准确而富有个性的教材解读,是创造性地进行教材处理的必要前提。它关系到教学创新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语文教学的成效。

一概况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春》,是朱自清的一篇具有示范意义的经典散文。它以灵动之笔把春天的动态生长之美生动地勾勒出来。在“盼望着,盼望着”急切的心情之下,作者抓住一个字“近”,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帮助学生品出它独具的灵性,体验其动人的魅力?研读过许多关于《春》的教材解读和教学实录,发现大家都一致地抓住“盼望着”理解作者盼春的殷切,领悟其写作价值。而对于“近”字,却忽视或误读了。比如,《教师教学用书》的“课文研讨”就只简单地提及:“短短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1]。”就连朱自清研究专家吴周文先生[2]和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孙绍振先生[3]在解读《春》时也都不曾提及“近”字。在教学领域,于漪老师对于《春》的教学可以说是最具影响力的,她的教学实录讲到“近”时有这样一个片段[4]:“作者是用了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而在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显然,对于“近”,于漪老师只关注到了其点名时间的表层意义。那么它到底有没有其他价值?我们该如何解读?

二意义

作者的写作,总有其基于写作学的考虑。要想解读好文本,就不能一味地在文本意义上滑行,而应该在具有决定性力量的写作思维的纬度上展开。事实上,文本的意义,也必须通过对文本写作思维的附带觉知才可能生成[5]。如果我们能够跳出纯粹文本意义的解读,注意从附带觉知入手来对《春》的文本进行研究,便会发现这个“近”字其实别有机杼。它正是朱自清写作《春》的一个重要立足点,也是我们解读教材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孙绍振先生说到《春》采用分门别类的写法却没有平铺直叙的感觉,原因是朱自清将自己对春天的丰富感受,将盼春的急迫之情,将那个“贴近童心的自我”全部融入对春的描写之中。是移情手法的妙用使笔下的“春”变得鲜活生动,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但《春》所能带给读者的并不仅仅在于情感美和显而易见的语言美,更有着构思的灵动之美。而这个构思立意点,除了一个“盼望”之“情”,更有一个“近了”之“景”。

\

 
“近”,即“接近”。用另一个词来替代,那就是“临”,即“来临”、“来到”[6]。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解释,那便是文末的“生长着”。也即,作者描绘的是“近了”的春天,是动态地“生长着”的春天。这个“近”正是朱自清散文《春》构思立意的立足点、其灵感思维的生发点。朱自清正是抓住一个“近”字,来描绘出一幅幅灵气四溢的春天动态生长图。

因此,当我们敏锐地关注到“近”的价值,尝试着从“春天动态生长着”这个角度去把握教材。抓住一个“近”字,从“情”之近和“景”之近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寻觅春一步步来临时的足迹,领略其令人惊喜的动态生长之态,必将使学生获得耳目一新的感受。

艺术家都非常注意观察和表现的角度。在这里,朱自清便是从独特的感受出发,找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表现视角,使他的童真之情获得一种别具匠心的流动形式。但学生能否顺利地把握教材的这个表现视角?七年级学生要初步领略作者笔下的几幅春景图以及热爱春天的情感是不难的,但要深入把握春天的动态生长之美的确有不小难度。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四个活泼的小短句,写出了春天来临时孩童般的欢快之情。对于这个这个“欢快”,初一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它“源自两个‘盼望着’的叠用”,但对于“更来自于对春天脚步‘近了'的发现”确实需要更多的引导。因此,我们可以把重点设置为朗读、想象,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而将揣摩作者如何表现春天的动态生长之美设置为教学难点。本着以学为主的理念,采用“选点突破”的方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并设置有难度的、开放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挑战欲与好奇心。疏通文脉后,即引导学生关注“近”字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7]。

重点引导学生从“情”之近和“景”之近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使“近”这个概念,逐渐变得明确而具象化。然后抓住关键词,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采用“读、感、悟、赏”学习法寻觅春一步步来临时的足迹,品情、品言、悟笔法:
看,春天已经来了,它正在一步一步地靠近我们!当作者看到春天的来临,那种渴盼之情立刻幻变而成满腔的欣喜。也即,正是“盼望着”与“近了”的交集,才构建了散文的整体思路,也才生成满纸的殷切与喜悦。可见,“近”,既是可听可视的动态之景,更是可感可触的欢欣之情。

接下来,作者总写初春的来临。一个“刚睡醒”、一个“欣欣然”、三个“起来了”对春天临近时那种看得见、触得着的动态做出了准确的描绘。作者构思立意、选词造句时,都在着意表现“近”了的“生长”之态与由此带来欣喜之情。

第三段关于春草的描写最具童心、童趣。小草从土里“钻”出来,这个字“钻”出了什么意味?恐怕既不是我们通常所解读的“不畏艰难”与“强大的力量”,也不像教师用书解读的“不经意间,春草已经悄然而出”这么简单。文本解读不能一味地凭着主观任意推测,必须充分把握文本自身的内在规定性。研究一下这个“钻”的语境,会发现,其上下文有“偷偷地”、“嫩嫩的”,以及“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显然是一些小孩子的情态与活动。据此,读者自然而然就会想象出这么一幅画面:小草那么稚嫩、那么调皮、那么欢欣,好像和你在捉迷藏呢,一会儿从这里钻出来,一会儿又从那儿钻出来。那么这一“钻”就钻出了无限的童真。而“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则鲜明地写出了动态的春“近”之景:你看,园子里,绿了;田野里,也绿了;更远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随着自己发现春天近了,越来越近了,作者内心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不禁想象着像孩子一样欢快地融入春天,终于咏叹再三地陶醉于“轻悄悄的”风、“软绵绵的”草的怀抱。

有人认为,如果说春“近”了,那只有前面这三段才能准确对应,后面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分明是春天已然浩浩荡荡地“进”来了。这便更是误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向来以“真”为其艺术核心。但这个“真”,属于艺术的真实,它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其次,散文不同于普通写实的记叙文,其特质在于真实地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生命感悟。因此,《春》具体对应的是什么时候的春?其笔下的景物到底哪些是“近”哪些不是?这些恐怕不是欣赏散文所必须关注的。其实,朱自清笔下的“近”,只是他诗化的感受,所写皆为移情所致之景。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意识到下面各段所写同样是“生长着”的“近”了的春天。春花一段里的花从早春的桃花、杏花到稍晚一点的梨花,写出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的春天“生长着”的热闹劲儿。这岂不是“春”一步一步地来得更“近”了?而末尾将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更是明晰地提示着春天在不断“生长着”。

三结语

通观全文,朱自清正是在以“贴近童心的自我”观察体验的基础上,选择了“近”这个可视可感的表现角度来构架《春》的总体思维过程,并由此提炼出贮满诗意的主题意蕴与灵动活泼的表达方式。让我们领略到散文大家构思立意的敏捷才思与深厚功力,同时,也以最生动的方式给我们提供了散文写作的范本。因此,在教学处理时,我们必须将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读写迁移。

\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等.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吴周文.春的赞歌——读朱自清的散文《春》[J].语文学习,1979,(02):24-25+22.
[3]孙绍振.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M].北京:中华书局,2015.
[4]于漪.于漪《春》教学实录[EB/OL].2012,(09).
[5]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罗琦,周丽萍.新编现代汉语词典[Z].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7]褚媛媛.如何解读教材中问题串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12):248-2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27713.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