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微课背景下的《生物化学》课程改革综述 ——以“脂类代谢”一章微课设计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19 16:26: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文章论述了微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生物化学》课程中融入微课的必要性,并以《生物化学》课程“脂类代谢”一章为例,详细阐述了微课设计的实施步骤。

关键词:生物化学;微课;课程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殷春雁等.微课背景下的《生物化学》课程改革综述——以“脂类代谢”一章微课设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6):75-76+93.

按照教育部全国高校教育网络培训中心的定义,微课是以10-20分钟的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1]。由于较传统教育模式更具有优势,微课目前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热点之一[2]。

微课与传统教学比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微课可以较大程度满足个性化需求,帮助学生合理有效利用课余时间。第二,微课资源容量小,一般几十兆左右,有利于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打破学习场所、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下载到电脑和手机等终端设备,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第三,微课主题鲜明,内容具体,一个课程一般设置一个主题,帮助学生在短时间获取更多有用信息,具有直观、形象、简明、快捷的特点。

一 国内外微课研究现状

(一)国外微课研究现状


在微课没有形成概念之前,国外很早就已形成微课的雏形,比如英国在2004年7月启动教师电视频道(www.teacher.tv),每个节目视频大约是15分钟[3]。

此后,该种课程类型成为国外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之一。“微课”一词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设计师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4]。此外,“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在网络上对教学影片加以利用完成免费授课给学生带来了方便[5]。比尔·盖茨的观点:“教育的未来”被可汗预见了。

\

 
(二)国内微课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家先后推出一系列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现代化治理水平。同时通过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整合国内外优秀资源,该中心已经成为帮助各个高校建立教育资源共享的专业平台。另外,该中心还一直致力于推动全国范围内各类院校的微课大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教师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推动了高校教师培训方式的改变,逐步实现培训的针对性、便捷性和多样性,最终实现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校教学方式的转变,锻炼学生搜索、整合、分析利用海量信息的能力。

笔者在中国知网的数据库中以微课为关键词进行相关搜索,检索结果是:从2011年至2017年11月截止,共有16042篇文献被检索出。从2011年至2017年,每年的文献数量分别是1、6、131、943、3363、6012、5586篇,可见这六年以来,对微课的研究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焦点。经过进一步分析文献发现大多数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1)对微课不同概念的界定。(2)微课实施的各种案例。(3)微课对现代教学的意义。

通过以上可知,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微课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成果对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很好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开发和应用《生物化学》微课为研究对象,从微课内容的选取、微课的设计及教学效果评价三方面来构建更加系统的微课教学体系。

二将微课融入《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生物化学是一门从微观水平上研究生物现象,从分子角度探讨生命本质,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的学科。该课程属于医学、制药、食品工程、农学、生物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也是生命科学的前沿。由于生物体内分子结构的改变和生物分子化学反应的紊乱均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与糖代谢相关的糖尿病,与脂类代谢相关的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与蛋白质代谢相关的肝硬化腹水、氨中毒等。可见,该课程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分子,例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水、维生素核无机盐等。这些分子是微观的,通过直觉无法感知其存在,因此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抽象。单凭教师课堂上讲授,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生物体内的物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可以通过制作动画视频的形式将这些复杂反应过程直观清晰、形象生动展现给同学。例如基因是如何表达生成蛋白质,如何控制生物体性状的?为何我们每个人长相都不一样?这个话题如果采用传统讲授法,学生不易理解。但是如果将此过程采用微课技术制作为动画形式一一展示,则可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充分理解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将微课上传网络,学生学习不受课时数和学习进度的限制。

目前,生物化学在医学领域的地位更加明显,很多以前只处于实验研究的理论和技术逐渐走入临床,走入医院。例如,自从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精准医学计划”,基因检测和诊断技术在全球逐渐走向临床。在我国,针对优生优育的无创产前诊断已经走入临床,逐渐取代传统的羊水穿刺。针对癌症的基因预警检测也处于飞速发展期。这些在医学领域与生物化学课程密切相关的前沿技术在“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中没有得到体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如果不能看到国家乃至世界的新技术、新发展、新变革,上课只是一味死板地遵循教材,这样的课堂是僵化的,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培养,创新意识不能有效开发。因此,可以采取微课视频的形式将这些前沿领域的理论与技术融入传统教材中,弥补教材的滞后性。

三 生物化学课程“脂类代谢”一章微课设计案例

下面以脂类代谢这一单元为例,从微课内容的选取、微课视频设计、微课视频的制作、微课教学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来阐释。

(一)微课内容的选取

微课制作的第一步是对微课内容的选取,通过表1对脂类代谢这一单元内容的剖析,可知本单元教学重点为血浆脂蛋白的种类与功能、脂肪酸氧化和酮体代谢及意义。这三部分内容与生活及临床联系紧密且内容相对独立,可以制作为三个微课。同时,脂肪的消化与吸收作为本章的起始部分,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可以考虑作为“餐前开胃菜”供学生预习用,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微课设计

根据以上选择好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对视听形象的表现、解说词的撰写进行周密安排。

(三)媒体制作

完成微课程框架设计后,对微课程进行媒体制作。采用Photoshop对图片进行优化处理;Flash进行动画制作;Camtasia Studio进行视频录制;Adobe Premiere进行视频后编辑处理。

(四)教学效果评价

微课程的质量最终要通过教学效果来评价,收集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专家评价的数据,分析微课教学视频的改进方向。

\

\


 
结论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生化理论抽象微观,代谢过程错综复杂,是医学基础课程中一门极难的课程。如何改变传统“填鸭式”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目前,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其中微课作为一种更加有的放矢的教育资源是当下研究的热点。通过微课程的开发,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教学活动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抽象晦涩的知识进行转化,提高学生对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其次,教学互动更加灵活,学生课前观看视频,教师课中引导,学生课后随时随地观看视频复习并配合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不需要担心遗漏教学重点或跟不上教师节奏,实现在轻松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明昕.微课与翻转课堂浅谈[J].大学教育,2013,23:29-30.
[2]李雪莹.《冬虫夏草的鉴定》微课设计的几点心得[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36-238.
[3]徐翀.微课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2):37-39.
[4]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5]《卫生职业教育》2014年1-24期总目次[J].卫生职业教育,2014(24):161-192.
[6]杨志尚.微课背景下高校英语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47):220-2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2765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