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互联网 + 混合式高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19 14:17: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探寻高校教学的新模式,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一直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针对高校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探索引入游戏及时反馈的理念,以移动互联网教学平台为基础,构建基于游戏特征的即时反馈、个性化、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并进一步与“6度混合”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同步实现实时教务管理,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个性化;混合式教学;六度混合;实时教务管理

本文引用格式:王海舰等.互联网+混合式高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66):101-104+107.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rnet Plus Hybrid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Hai-jian,ZHOU Qing-hua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Guangxi,China)

Abstract:It has always been the goal of educators to explore a new mode of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chieve good teaching results.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dea of introducing game feedback in time.On the basis of mobile internet teaching platform,it constructs a real-time feedback,personalized and hybri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game characteristics,and further combines it with the teaching method of"six-degree mixing",and realize real-tim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imultaneously,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practice has achieved the desir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Internet plus;personalization;blended teaching;six degrees mixed;real-tim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都是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高校也一直在推动教学模式改革,近年来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教学模式成为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热点,并进行了大量有益尝试。然而这些新模式没能撼动传统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核心地位,也没有在我国高校获得普遍应用。尽管传统单边讲授模式存在着学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参与度低、互动交流少、没能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缓慢、缺乏教学过程数据等诸多问题,但是全面采用新模式对传统模式的进行颠覆性改变,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均面临新模式带来的巨大挑战和可能付出的较大的潜在代价。同时高校师生在教学改革方面的压力普遍偏低,部分老师缺少提升教学质量的迫切愿望,大多数学生也没有追求更高成绩的内生动力,因此操作复杂性高的教学模式改革仅限于小范围试点,还往往流于形式。

本文通过对高校教学过程中施教方、受教方、教学管理方三个方面痛点的分析,立足传统教学模式,旨在不增加老师工作量和负担、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实时把握教学全局的前提下寻求教学效果的提升路径。

一 传统教学模式的三方痛点分析

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是与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三方,即施教方、受教方、教学管理方的密切配合与良性互动。然而由于三方的诉求存在差异,导致教学效果与目标要求相去甚远,其中痛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施教方痛点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面临的核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旷课时有发生。由于学生人数多,老师点名比较浪费时间,课代表点名又存在包庇现象;旷课人数多时,对学生和老师均有不利影响。

②部分学生听课不认真。课堂上全程抓住学生注意力极为困难,但是部分走神学生会传染邻近同学,影响教学效果。

③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生成绩较差已经成为常态,大部分学生没有争取优秀成绩的动力,挂科现象普遍,影响老师的教学热情。

④评教结果失真。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碍于教师“面子”,评教结果差别极小,失去了评教的意义,另外对老师评优、绩效、职称等也没有实际影响。

(二)受教方痛点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存在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部分课程内容乏味、老师授课吸引力不足。面对枯燥的授课过程,坚持认真听讲45分钟成为一个巨大挑战。

②教学进度无弹性。老师按照统一的进度授课,无视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爱好与学习习惯的差异,造成有的同学觉得进度太慢,有的同学则跟不上节奏。

③注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因此,听讲、作业、复习、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重心,既难以掌握课程知识的实质,又缺乏对于知识应用的理解。造成知识“无用”的错觉,进一步强化了学习的“无味”。

(三)教学管理方

高校教务在教学管理的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无法实时掌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常在期末,以及教学出现问题之后才被发现和处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的效果不佳。

②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有效传递。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水平重要考量,虽然极为重视,但缺乏有效地传递给老师和学生途径。

③评教数据失真,评教结果不理想,难以把控教学质量。

④教改项目的效果体现无无数据支撑。由于教学过程数据的缺失,教改课题难以取得量化的结果。如何将上述痛点转化为高校教学改革实践的现实需求,进一步丰富老师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管理把控全局的力度。进一步探索高校教学改革模式,并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打造体现上述创新理念的教学支撑平台是一项迫切任务。

二 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一)即时反馈教学设计


尽管学生普遍学习动力不足,却热衷于互联网游戏,究其原因在于在游戏过程中,每一次动作、每一次努力都能很快看到结果,并知晓对错,获得即时反馈,同时还可以获得晋级的即时心理满足;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来自虚拟空间的游戏参与者所构成的社会群体的赞誉所带来的成就感。而学习过程则无法达到相似的效果,学生只有在考试之后,甚至走向社会很久以后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所在,但那不足以支撑大部分学生学习阶段持续地付出努力。

学习与游戏的区别体现在目标、规则、反馈、参与、过程与结果等诸多方面,如下表2.1所示。


\
 

基于游戏即时反馈特征的教学模式,借鉴网络游戏目标清晰、即时反馈、不断升级的设计原理,通过移动互联教学平台空间里的积分、等级、排名、特权等即时回报大幅提升学生日常学习的动力。如下图2.1所示。

\
 
移动互联教学平台为支撑,学生可以完成课内听讲与练习,课外拓展阅读、视频授课、项目实践、作业、答疑、互助、辩论赛等任务。每项学习任务完成,老师与学生给予评分,评分再转化为课程积分,积分达到相应等级则自动晋级,由最初的学渣逐步升级为学弱、学民、学霸和学神。同时,平台空间实时进行班、系、学院、校级的积分排名,依据排名可以获得相应的特权或奖励,而课程结束时,最终积分可以转换为平时成绩。这样就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即时反馈,引导其持续做出努力。

(二)个性化教学设计

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在于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统一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同学们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和方法各异,文理兼招的班级差异尤其明显,导致部分同学感觉内容简单,进度缓慢,而另一部分同学则感觉难度过大,跟不上进度。因此,只有少数学生能较好地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个性化教学设计通过构建专业学习知识图谱,如图2.2所示,供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图谱以单个知识点作为基本学习单元,以关系链相连接;若干相关知识点通过关系链构成课程知识块,若干相关知识块通过关系链构成知识簇,形成专业的相关知识体系。学生自主学习时以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链作为学习路径,学习某个知识点时需要先掌握与其有关的前导知识点,环环相扣。

\

 
是国际教育界的共识[1]。混合式学习从倡导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的混合,延伸为学习理论、资源、环境和方式的混合[2],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3],正在促进传统课堂的改革。

“六度混合”的教学模式,是指课上学习与课下学习混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混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混合、同步学习与异步学习混合、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混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混合。如下图2.3所示:



\

 

知识点和关系链是构建知识图谱的两个关键。每个知识点可能包括名称、简介、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与方法、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前导知识、后继知识等部分。可以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呈现。关系链主要包括前导关系、后继关系、知识块关系和知识簇关系等。高校专业知识图谱不仅可供高校师生学习和使用,还能促进专业教学和学习。

(三)混合式教学设计

混合式学习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已经“六度混合”的教学模式以移动互联教学平台为支撑,授课方式仍然采用老师讲授为主导,学生听讲的模式。教学过程中根据知识点要求,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及时进行相关的课堂练习,移动终端和教学投影及时显示练习结果,实现考勤和敦促学习的双重目的。通过教学辅助平台学生课上完成的任务包括听讲、练习、拓展阅读、课堂辩论赛等,课下完成的任务包括作业、视频授课、团队实践、答疑、评教、互帮互助等。实现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的混合。

“六度混合”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任务大部分独自完成,其中团队实践、辩论赛与互帮互助等由小组完成,从而实现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的混合。学生完成听课练习、作业等任务为同步、被动学习,而完成视频授课、团队实践、答疑、学习知识图谱等任务则为异步、主动学习。以此实现同步与异步学习的混合、被动与主动学习的混合。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以积分形式体现,并转化为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合并而成总评成绩,从而实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混合。

(四)全局实时教务管理设计

高校的教务管理通常只能实现面向结果的目标管理和阶段性、突击性的教学检查,比如课程结束时的学生评教和老师评优,中期教学检查、教学督导随机听课等。这其中隐含的问题有非实时、片面性、偶然性等。

通过收集、整理混合式教学所产生的大数据可以实现全局性、实时性的教务管理。教学数据可以分为当日数据和本学期历史数据。当日数据中,课堂练习的未答率反映了学生出勤率,答对率反映了学生听课质量,作业提交率和平均分反映学生作业情况等。本学期历史数据中,课堂练习、作业、拓展阅读等的次数可以反映老师教学工作量,学生的平均积分反映学生总体学习情况,学生评教的平均分反映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等相关情况。

院系级教务管理通过移动互联教学辅助平台的教学大数据分析服务全系老师,平台预警管理机制对任课老师教学过程实时监控,出现问题时,系统自动报警,实现教学过程的事中控制。教务管理具体到个人,还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地掌控学校教学工作全局动态情况,系统的管理结构层次如下图2.4所示。

\
 

用的课程分别提升了14分和12分。在对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同学上同一门课程的对比分析中,没有使用教学支撑平台的两次授课,学生考试平均分分别为69分和72分,及格率分别为76%和91%,使用了教学支撑平台后该课程的考试平均分提高为76分,及格率提升为95%。结果对比如图3.1-3.3所示。



\

 

三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

在上述理念和方法创新的基础上,作者开发了基于游戏特征的、个性化、混合式移动互联网终端教学支撑平台,并于2016年下半年将其应用于三门专业课的教学实践。在对同一批学生进行的跟踪调查中,使用了教学支撑平台的两门课程学生考试的平均分比没有使

四 结论

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痛点分析,针对施教方、受教方、教学管理方三个方面诉求提出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平台的游戏特征的即时反馈、个性化、混合式教学方法设计,同时付诸教学实践,结果分析显示,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提升了老师和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并为全局实时的教务管理提供支持,同时渐进式改革避免了颠覆式改革可能存在的不可预知的不良后果。教学改革与实践是一个长期过程,本文进行的教学改革尝试可以作为其他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一个借鉴。

参考文献

[1]迈克尔霍恩,希瑟斯特克著,聂风华,徐铁英译.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30-55.
[2]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25.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4(04):10-15.
[4]饶彬,金黎希,王怡.翻转课堂研究若干问题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7):49-51.
[5]Julian Löhe,陈颖.关于反思实践性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经验[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8,3(2):31-47.
[6]吴明竞,王发云.“互联网+”时代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47):48-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2764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