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实践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31 10:45: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在“互联网+”对学校教与学方式产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学校如何有效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结合学校实际,从软硬件建设的投入、教师观念的转变、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加大与学科教学融合力度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力;对策

在教育信息化成为国家战略的形势下,在“互联网+”对学校教与学方式产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根据国家、省、市的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作为“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福州市智慧校园试点学校”的福州高级中学,一贯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加大软硬件建设的投入、加强师训提高师能、优化管理科学应用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实践探索,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推动了学校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加大软硬件建设的投入,合理配置信息化软硬件资源

作为省首批一级达标中学、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学校的福州高级中学,高度重视校园建设尤其是信息化的建设,制定了与学校整体目标相一致的系统规划,体现了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在信息技术装备上不断加大投入,阶段性成果明显。

\

 
学校改造中心机房、建设网络中心,提升校园网络,逐步实现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完善了视频安全监控系统,完成建设全新的数字化校园广播系统以及鹤龄图书馆的信息化。班级教室、实验室、专用教室全部安装多媒体设备,全面升级为智能交互式平板,智慧教室、未来及创客教室、录播及专递教室等一批专用教室正投入使用。

学校建有四间标准的计算机教室,为每位教师配备计算机。学校构建、运行一个全新的校园信息网,开发了基础元数据库的综合管理平台,使用办公OA系统,实现申购、报修等工作的自动化、无纸化,在人事、教务、图书、办公等都有管理平台,购买了学科网、CNKI等一批数字资源。学校不断完善、更新信息技术装备,引导、鼓励教师与学生熟悉、掌握这些信息技术装备的操作和使用,推进师生教育教学的共同发展。

二、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再认识

要真正提升中学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必须学习、接受科学的教育观念,尽快摒弃和改变原有的陈旧观念。

1.成立“提升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学校制定了《福州高级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案》,成立了“提升工程”实施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制定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的相关保障制度,凸显教育信息化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

2.积极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部署,全面实现“班班通、人人通”。学校利用周三下午全校教工大会,对全体教师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专项动员,利用福高教工微信群、QQ群等进行深入的指导、交流。

3.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营造信息化氛围,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如教务处、教科室制作并开设《微课制作》《如何编辑PDF文件》《如何使用易学习网进行成绩的分析和评价》等系列微课、讲座,不断推动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观念更新,进而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培训模式,学校先后多次组织部分教师到其他地区、其他学校参观学习,聘请专家、讲师到校内培训,努力提升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综合素质[1]。

近年来,学校先后派出几十人次参加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高峰研讨会和应用成果展示等众多教育信息化活动。“走出去”的同时,学校还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化培训。邀请专业培训讲师开设了关于seewo交互式白板使用的系列讲座,邀请中国知网专业教师为学校全体教师进行《利用数据库为教科研工作服务中》培训讲座,帮助教师提高白板使用、论文写作与课题研究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同时,着力探索、构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培养教师核心素养的学习新模式,让教师通过奥鹏、高级教师远程培训等平台去掌握、消化和巩固知识,使教育培训从封闭走向开放。

四、多措并举,加大与学科教学融合力度,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在“互联网+”教育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逐步深入[2]。学校鼓励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既大大方便了教师教学工作,还有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的提高,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与负担,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效果。

1.提高认识高度,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学校层面要继续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科教学与信息融合提供物质条件;同时,学校教师要充分掌握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紧跟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此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线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类教育信息技术,如即时通信工具QQ、微信;演示文稿工具PPT、希沃白板课件制作工具;画图软件PS、几何画板、百度脑图等;动画制作工具FLASH;微课制作工具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等。教师在熟悉这些软件、工具的前提下,就能在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融合中“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2.借助观摩周活动,推进学科教学与信息融合。学校以一年一度的市级教学观摩周活动,推进学科教学与信息融合,向全市乃至全省展示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成果,充分发挥“省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应有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学校先后举办了主题为“依托名校传承,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课堂策略”“聚焦学科关键能力,充益学校文化内涵”等市级教学观摩周活动。教学中,多媒体展示平台、智慧课堂反馈系统、几何画板、seewo交互式白板等的运用,设置精准的课堂目标,搭建师生便捷的交互渠道,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基于交互式白板与学生一起构建思维导图、概念图,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就能不断深化学科教学与信息融合的实践研究。

3.借助大数据帮助教师发现学科教学的优势与不足,为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依据,进而改善学校教学及管理。学校大型考试使用PowerMark网上辅助阅卷系统,单元测试使用极课大数据阅卷系统,系统能够实时统计客观题选择率,各小题的平均分、区分度、难度、到达度、超均率、及格以及优秀率等数据,能快速分析学校、班级、个人在知识点、知识块上的薄弱环节、优秀环节。教师可基于这些数据进一步分析和诊断教学,分析得出本学科本阶段学生存在的薄弱知识点,教师或学生可依托学校购买的学科网在线组卷系统,调出相应习题进行进一步的巩固训练。而极课阅卷保留了纸上阅卷的优点,快速采集、数据分析,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自动形成错题本,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平台,实现精准教学。

\

 
4.以赛课、晒课等为契机,积极组织引导学校教师参与应用教育信息技术与核心素养培养相融合的教育教学研究。通过开设公开课,形成课堂实录、微课、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等可见性成果,积极进行展示、投稿、参赛。近三年来,学校教师在福州市中小学优秀“微课”评选活动、福建省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教师“微课堂”网络评选活动、福建省“新理念、新资源、新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优联评论文类与课件类、“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等获奖二十多人次,充分调动了学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5.以课题为引领,着眼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借助《依托传统名校文化传承,构建高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实践研究》《依托智慧校园建设,助力学科素养培养体系》《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研究》《新高考下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育实践研究》等各级课题研究。基于新媒体课堂教学,探索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学习和协作化学习策略;通过大数据评价学生个性化思考学习和协作化学习效率,提升学习的有效性;构建基于大数据的课堂教学管理机制或管理方法,等等。以课题为引领,以研促教,教学相长,以建设“互联网+智慧福高”校园为契机,探索研究利用“互联网+”服务于师生教与学的智慧课堂的打造,促进教师、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6.依托“提升工程”,聚焦核心素养,打造“互联网+智慧福高”。目前,学校正依托“提升工程”,聚焦核心素养,着力打造“互联网+智慧福高”。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网络技术为教师的备课、协同备课作支撑;探究合乎学校发展规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策略;构建以“互联网+”等技术为主的高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评价体系;“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新策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让学生通过微课、翻转课堂、QQ、微信等平台去掌握知识碎片或者知识点,然后再回到课堂与教师互动,消化和巩固知识,使教育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学校通过“互联网+智慧福高”打造与建设,把过程性评价和考试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探索过程性管理和常态化实施新模式;研究大数据,科学把脉教学,为教学减负增效,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要求;同时,大力营造数字化智能教学环境,聚焦核心素养,多措并举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3],也为新高考的改革助力。

参考文献:

[1]马香莲.“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新解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6(6):41.
[2]桑国元,董艳.论“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演进及其提升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6(11):108.
[3]王少丽.探究“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4):2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2735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