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核心素养背景下部编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策略初探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12-26 16:20: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 核心素养为当代各国际组织和政府所普遍重视,体现了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教育更需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重点学习的一种文学样式,古诗词教学意义之一即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格。古诗词教学应在朗读中深化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融情设境,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 注重个性化阅读,丰富情感体验。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古诗词教学; 语文教学
\

核心素养为当代各国际组织和政府所普遍重视,体现了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教育更需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修身立德与自我完善的素养追求蕴含了核心素养在责任、语言、审美等方面的要求,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必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一、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 一) 教学目标: 重知识积累,轻语文素养提升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重点学习的一种文学样式,古诗词教学意义之一即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格。但由于年代久远且表达含蓄,古诗词常常成为学生可远望而不可近攀的一座高峰。为消除学生的陌生感、畏难感以及提高学生在古诗词鉴赏题目中的得分率,教师往往将积累古诗词知识作为古诗词阅读的主要教学目标,殊不知,这些在学生看来枯燥无味的古诗词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程标准》 ( 2011 年版) 指出: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目前,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积累,而忽视了古诗词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道德精神及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要求。过于注重古诗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在感悟和情感体验中语文素养的提升,必然导致学生机械地应试古诗词题目,而不能够在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基础上陶冶情操和培养人格。

( 二) 教学方法: 重单一讲读,轻多样诵读
“以为学生鲜能自览,必为之讲解始能明晓” 的讲读法一直作为主流教学方法存在于古诗文课堂。教师对诗词进行翻译,学生忙碌做笔记,在学生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对诗词情感、艺术手法进行赏析讲解,整个课堂缺乏融合学生自己读书体验的读书声,有的只是教师的讲解和固定化的答案记忆。诵读是学生理解诗词、感悟诗词的重要方法,特级教师于漪说: “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诵读,即在初步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诗词,并在朗读中逐渐加深理解最终能够背诵的一种读书方法。孔子反复诵读 《周易》,以至韦编三绝; 东汉学者王充游走于洛阳的集市,广泛读书,终成一代 “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的伟大学者。苏轼有句名言: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反复诵读学习古诗文,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思想内容,且学生能够在诵读中加深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和体悟,进而在融会贯通之中理解诗词深层意蕴。另外,反复诵读也有助于提升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素养,潜移默化中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的口语表达。

( 三) 教学过程: 重模式化阅读,轻个性化阅读体验
语文学科的显著特点是感知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尤其是古诗词,更具有感染力。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古诗词教学存在着不考虑学生个性化特点的单一化教学过程,主要体现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固定化和单一性,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基于学情的具体化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摆脱古诗词的传统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具体问题,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古诗词教学离不开情感,古诗词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语言文学的剖析、再现,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在情感熏陶中提升其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过程。学生从古诗词学习中获得的个性化情感体验是学生理解诗词、鉴赏诗词的重要表现。古诗词风格多样、情感丰富,教师必须避免千篇一律的古诗词教学模式,而要以学情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获得个性化解读。这也是呼唤个性化培养理念的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教学方向。

( 四) 教学效果: 重知识积累,轻语感和兴趣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 ( 2011 版) 中指出: 让学生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王尚文先生也曾说:  “语感是语言能力的 ‘纲’,其他都是 ‘目’,纲举目张。否则,纲既不举,目亦不张。”由此可见,语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未能把语文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过分重视知识层面的 “传道授业解惑”,过分重视分数的增长,唯知识至上,忽略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古诗词教学策略初探

( 一) 在朗读中深化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古诗词作为汉语文本中最具有 “歌” 性的文体,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音韵美。朗读作为阅读的一种基本活动,不仅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也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朗读包含着读者的情感体验和对诗词内容的感悟,朗读诗词的本身就是美感体验的过程,所以,诗词学习离不开朗读。语言感受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语感教学具体化的方法之一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 2011 版) 指出,初中生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切身体察,并在长期的阅读指导中提升其语言感受能力,进而提高其古诗词鉴赏能力。古诗词教学,应以读贯穿教学的全流程,“读” 大体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字正腔圆; 再读,读出节奏和韵律; 读出情感、读出诗意。

【案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节选)

教学过程:
( 一) 诵读诗歌,明确节奏
1.自由诵读
要求: ①字音准确,节奏明晰; ②自由诵读一分钟;
2.学生示范朗读 ( ppt 标出节奏)
3.教师泛读

( 二) 抓住意象,品味抒情
1.诗歌中哪个词直接体现出诗人的心情?
2.请联系杨花、子规、明月的意象特点,品析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自己试着朗读此诗。

正所谓 “歌而咏之,神气出矣”,诗以达意,声以传情,有了声音,凝固的语言才有了生命。范老师这节课通过自由诵读、学生范读、齐声诵读,学生很快感受到了这首诗 2 - 2 - 3 的节奏和韵律并抓住了诗歌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愁” 字。这节课是朗读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的一个很成功的课例。

( 二) 融情设境,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
美学家王朝文指出: “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 才能够引起强烈的感动。” “情能移境,境能移情”,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该学会创设情境,情境对激发学生求知欲起着决定因素,能够使学生深入体会诗词带来的审美体验。

最普遍的便是运用语言渲染或语言描写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激发学生想象,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导入: 半圆形中有一点,代表发光的物体,这就是 “月”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竹影摇曳,月自空明,流光徘徊中,让我们随王昌龄左迁龙标,寄殷殷牵挂,品幽幽情思,共同感悟李白的千里情,明月心。导入语言优美,加上古典背景音乐的渲染, 使得学生在课堂之初便能快速进入情境,初步体会到李白寄予明月的殷殷情思。

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在课堂上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加强对诗文的感受,不仅会增加学生对诗文意境的理解,而且会在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培养高尚品德。如在 《观沧海》教学中,带领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景色时,教师以图片形式直接呈现树木枝繁叶茂、百草繁盛和大海洪波涌动、一望无际的景色,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沧海的生机勃勃、雄伟壮阔。

依据课文内容及学生有疑问的地方,通过巧妙设疑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营造思辨的课堂氛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思维。

【案例】《次北固山下》教学过程 ( 节选)

教学过程:
师: 从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中你读出了什么哲理?
生 1: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师: 准确地理解诗句意思是我们读出深意的前提,懂得结合课下注释,你做得很好。那么,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读出了什么哲理没有?
生 1: 更新换代。
使: 再换一下表达,能否想出其他词汇? 生 1: 新陈代谢。
师: 你读出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很好, 准确来说,“日” 与 “夜”、 “春” 与 “旧年” 属于什么事物?
生 1: ( 想不出来) 。
生 2: 时间。
其他学生: 季节。
师: 也就是从这两句诗中我们读出了时序交替的理趣。诗人往往重视炼字,杜甫甚至有 “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说法,这两句诗中你最欣赏哪个字? 说一下理由。
生 3: 我最喜欢 “生” 字, “生” 字是个动词,读起来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
师: 你从词性入手,联系画面的动静,赏析得很好。
生 4: 我觉得 “生” 字是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师: 诗句追求对偶,与此相对应,还有哪个字也运用了拟人手法? 生 4: “入” 字。
师: 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呢? 生 5: 给人以动态感。
师: 让人感觉到新生事物 “海日” 与 “江春” 有一种生机感,结合诗人此时羁旅在外的境地,诗人没有消沉悲伤,而是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 三) 注重个性化阅读,丰富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 ( 2011 版) 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学生和教材是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个情感源点。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陶冶情操, 丰富情感。这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

【案例】《望岳》教案 ( 节选)

教学过程: ( 三) 品味诗情
( 诗人在春天举目而望)
1.诗人 “望” 到了哪些景物呢? 国、山河、草木、花、鸟、烽火。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国破、草木深:
①国的含义,国破的含义。
②草木深。“深” 写出了草木的什么特点?
③一破一深,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
荒芜、荒凉、萧条、破败、杂草丛生;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唐朝的都城,长安本来是……
诗人白居易这样描述长安城: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白居易 《登观音台望城》
④你读出了昔日长安的什么特点?
人口密集、布局整齐、交通发达、壮观。
⑤作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繁盛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国际大都会,长安为何此时却满目萧然呢?

———安史之乱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 《述怀》
①此时,诗人春望,面对如此残破的都城, 杜甫的内心是怎样的呢?
忧伤、痛惜、心痛、无奈、愤恨。
过渡: 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感伤诗人笔下的花、鸟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花溅泪、鸟惊心:
翻译: 花因感伤世事而落泪,鸟因感叹人世间的离别而忧伤。
诗人感伤时事,看见花开就想落泪; 诗人怅恨离别,听到鸟鸣反而使心受到惊动。
②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感伤。
③因何而感伤? 因感叹时事、担忧国家而悲伤。
④小结: 诗人借花鸟表达忧伤之情,这正是运用了移情于景的手法。

过渡: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忧伤的诗人,他的家庭又经历了什么呢?
烽火连三月:
①学生回答
②被俘的杜甫还这样写道: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这句话什么意思? 哪位同学来说说?
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换作今天的我们, 一周不给家里打电话,爸妈肯定就如坐针毡了, 何况杜甫已与亲人失去联系多久? 更何况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战火四起、兵荒马乱。此时,杜甫的妻子带着两个小男孩和两个小女孩,流落他乡,生死未卜。你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思念、牵挂、担惊受怕、牵肠挂肚。
③我们背诵过校本教材 《中华经典诗词》中杜甫的一首诗,表现杜甫对妻子和儿女的断肠的思念之情——— 《月夜》。
过渡: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杜甫在长安远看春天,我们在诗中近看杜甫。

3.从最后一联,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第四联:
①教师可读一遍;
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③描写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焦急、忧虑。
④因何? 忧国、亲人、悲己 ( 补充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⑤我们可以看出,最后一联是对全文的总结, 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连簪子都插不上的诗人形象,而这正是由于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情感。
过渡: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朗读用声音表达出这种情感。

( 四) 再读诗歌 读出情韵
1.( 配乐)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出声朗读, 和着老师放的音乐,体会一下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情感。一会儿我们找同学来读。
2.点读: 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 抑扬顿挫、情感真挚、语气深沉、热血男儿的满腔悲愤、深沉中浸润着对国家的深深爱恋、一个…… 字,读得直入人心)
3.范读:
4.齐读:

《春望》是杜甫写作的一首著名爱国诗篇,全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真挚,朗读起来沉郁悲怆、深入人心。在 “品味诗情” 这个环节,郭老师有意引导学生感受这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感,去仰望这位千百年来深入百姓屹立于唐诗之巅的伟大诗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她在课前全面搜集关于这首诗歌和杜甫的大量资料,精心设计教案, 并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后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有了情感的共鸣和沟通。

郭老师在这里主要运用了 “以诗讲诗” 和“以读悟诗” 的教法,借助诗人的其他诗歌,加深学生对安史之乱时代背景的了解及诗人爱国情感的体会。如: 在背景介绍时适当穿插杜甫 《述怀》中描写叛军的两句诗歌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进一步帮助学生再现叛军洗劫后长安荒芜、萧条、杂草丛生的景象。同时,郭老师以朗读贯穿课堂,组织多样的朗读方式,以读带讲,以读悟诗,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 从而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更在诵读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核心素养背景下部编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策略初探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scipaper.net/uploadfile/2018/1226/20181226042046543.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24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