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初中“整本书阅读” 教学实践三种课型探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12-25 13:18: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 想要做到 “整本书阅读” 的“真阅读”“深阅读”,就要做好三种课型:  指导课、交流课和探讨课。指导课包括激发兴趣、引领方向、制订阅读方案和计划、阅读的通法传授和专法点拨等内容,以问题卡督促学生课下的阅读并帮助其梳理思路。交流课重在通过了解学生对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的思索和回答引领其完成梳理情节、把握人物的任务,检测学生是否进行了 “真阅读”,旨在评估学生的阅读效益并使其持续保持阅读的热情。师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诊断问题,以教师的问题促进学生的问题的生成,同时促进学生的思考。探讨课通过思辨式阅读进行思维的训练,重在探讨剖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目的是合作探究、深度交流。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阅读教学; 指导课; 交流课; 探讨课
\

目前 “整本书阅读” 是语文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但由于其讲究整体性,与历来的课文教学有很大的不同,阅读量又大,费时费力,因此实施的现状并不乐观。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课业负担重,读书时间少,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缺乏计划性,缺少科学的指导和安排,阅读有效性低。有的学校虽然开展 “整本书阅读” 的教学活动,但只是在有热情劲的时候提出读书口号,布置给学生读整本书的任务,而之后就不再落实, 学生究竟有没有读、读得怎么样,都是个问号。教师忙于教育教学工作,很难抽出时间去深入研究整本书阅读,也就没有有效可行的课型范例指导教学。

笔者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按照 “整本书阅读” 教学实践的阶段顺序探究出三种课型, 首先是基础性质的 “整本书阅读” 指导课,旨在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把学生后面的阅读之路铺平垫稳。其次是重点检测学生是否进行 “真阅读” 的交流课,由于当前中学生生于网络盛行的时代,阅读的媒介众多,浏览的时候大多是囫囵吞枣的伪阅读,并不能算作是真正的阅读,这就使 “真阅读” 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没有真真正正地阅读,只是纯消遣娱乐式的阅读肯定是做不到深入的。最后是促使学生进行“深阅读” 的探讨课,所谓的 “深阅读” 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真阅读” 上。指导课目的就是要实现与文本、作者、教师、同伴的对话交流,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才能做到理解性阅读、探究性阅读,甚至批判性阅读,促进学生对作品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高度。

一、“整本书阅读” 的指导课

对于学生而言,一下从单篇文本、短幅文本到整本书肯定会无所适从,这就需要教师在 “整本书阅读” 的指导课上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这一课型包括激发兴趣、引领方向、制订阅读方案和计划、阅读的通法传授和专法点拨等内容,还可以将为学生阅读所设计的问题卡展示给学生,以便督促学生课下的阅读并帮助其梳理思路。教师可根据具体的阅读书目来选取其中需要设计的教学内容, 不必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具体有实效。这一课型的教学目标表现在四个方面。

( 一)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好书推荐为旨

作为 “整本书阅读” 教学的起始课,教师可以设计好书推荐环节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第一个阶段,即是要发挥教师的介绍推荐作用,通过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 《老人与海》为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这一目标: 通过具有 “海洋” 这一相同意象的文学经典 《鲁滨逊漂流记》进行导入,鲁滨逊凭借一人、一座孤岛成功地熬过了漫长的 28 年; 而在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笔下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与大海的较量远少于鲁滨逊的 28 年之久,他面对的也仅仅是他竭力想捕获的大海中一条比他的船还要长 2 英尺的大马林鱼,老人与鱼将会经历一番怎样的搏斗呢? 老人与这条大鱼胜负如何?

( 二) 指导学生的阅读方向: 以引导纠偏为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干预,否则学生将会读得浅显随意,纯为娱乐消遣, 就是 “伪阅读” “浅阅读”,但不当的干预又会影响学生自己对作品的感知。因此,作为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干预,把握好度,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干预变成学生感知文本的障碍。“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更何况现在有各种观念、资源、网络信息对中学生的干扰,对于同一作品学生定会产生五花八门的理解。因此,需要教师及时纠偏,可采用关键词的点拨、主问题的引领等方法。

第一,关键词的点拨。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适当给予学生关键词的点拨,可以实现教师对学生认识与理解作品的宏观指导,还可以将学生的思想引领到一定高度上,让其能进行高质量的整本书阅读。海明威在他的小说 《午后之死》中提到 “冰山原则” ——— “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一个作家因为不了解而省略某些东西, 他的作品只会出现漏洞。”[1]教师的关键就在于通过对八分之一的作品的阅读而挖掘出剩余八分之七的价值内涵中对学生有教育价值的存在。因此,基于文本内涵与教学价值的考虑,我们提炼出理解 《老人与海》的关键词: 生命英雄主义的热烈、悲凉与平和; 人性的温情与自然的冷酷。

第二,主问题的引领。作为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去提纲挈领,尤其在整本书阅读中要实现让学生快速拎清作品的纲领,设计主问题去引导学生的阅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就像是给予探索道路的学生一张地图一样。“问题的设置依赖于教师的深度阅读与思考,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文本价值观。”[2] 这些问题要具有生发性、整合性、启迪性。如 《老人与海》中提出三个问题: 一是人的失败该如何衡量,老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 二是鱼是老人的敌人吗; 三是有什么力量支撑着老人第 84 天依旧出海? 为解决每一个主问题,我们又设置若干子问题,如上述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老人始终不放弃与鱼的斗争; 在捕获大马林鱼后为什么会出现鲨鱼; 为什么老人杀鱼时会产生矛盾心理; 为什么老人最后有 “被打垮反而轻松” 的感觉?

( 三) 传授学生科学恰当的阅读方法

多读固然重要,但关键是学生要学会怎么读, 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作家作品应该采用何种恰当科学的阅读方法,即一书用一法,而不是千篇一律,不懂因地制宜。学生想要通过 “整本书阅读” 有所收获,就要知道面对自己选取的这个作品怎样读更好。因此,教师要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传授,但要注意适当点拨,重点是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具体的实践尝试来比较、揣摩、归纳、体会,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学会如何使用这些阅读方法。下面就选取读书笔记、思维导图和问题带读三种读书方法作简单介绍。

第一,读书笔记。古人云: 不动笔墨不看书。在阅读时,学生可以随时把阅读时的心得、感悟、发现、问题等写下。如在阅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章时,保尔的圣经课总是得满分,背书背得滚瓜烂熟,但最终保尔与神甫势不两立,这是为什么? 学生在阅读时可将心中的问题写出。神甫面对保尔的质疑而选择体罚保尔,保尔选择把一撮烟末撒进了做复活节蛋糕用的面团里。读到此,学生会感受到面对如此粗暴的老师,保尔的报复似乎情有可原。学生在阅读时,便可将这些感受写下。普罗霍尔因保尔未关水龙头导致水溢满房间而打保尔,文中这样写 “雨点般的拳头立刻落在保尔头上……”,在这里即是运用比喻的修辞,表现出普罗霍尔的心狠手辣、毫不留情。这种分析对学生整体的把握理解尤为重要。

第二,思维导图。列思维导图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全书概貌,将厚书读薄,进行综合分析、深度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导图是帮助学生阅读和掌握文章脉络的好助手,但不是用了思维导图就一定可以理清思路结构,还需要观察检测学生读书的过程及阅读后的感悟,督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完善其思维导图,这样才可以促进其对作品的理解层层深入,提高阅读能力。

第三,问题带读。高质量的阅读必须伴随着积极的思考,因此以问题切入作品为学生领读, 以解决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这就可以实现学生对整本书的高质量阅读。“整本书阅读” 教学的关键点便是问题设计。在确立这些主问题之前要对于作品内容进行精心的筛选整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时才会更有方向,从而使阅读更具针对性,避免出现 “伪阅读” 的情况。

( 四) 确立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案

第一,群文式阅读。群文阅读的 “群” 有多个维度,可以点带面促进阅读,如同一作品的群文阅读,学习 《再塑生命的人》一文时让学生阅读其全书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同一作者的群文阅读,如学习朱自清的 《春》时可推荐《朱自清散文集》,让学生感知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不同风格; 也有同一主题的阅读, 如 《老人与海》 与《鲁滨逊漂流记》都是讲述人与自然斗争的主题。第二,混合式阅读。“整本书阅读” 教学可以将不同的学习方式、检测方法和阅读空间搭配混合使用。首先,可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整本书阅读” 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既可以在课堂上静静地阅读,也可以在课下争论着阅读; 既可以在课堂上认真地讨论,又可以在课下静静地书写。同时,要注重课外的监督和引领。其次, “整本书阅读” 教学需采用精读、泛读混合的方式,具体要根据所阅读书目的内容需要而定。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精读与泛读交替转换,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把握作品内涵。最后,还可进行阅读任务应试与非应试的混合,即可以在考试检测中设置整本书阅读的问题,活学活用,检测学生的阅读真实度和深浅度,还可以通过阅读过程中的探讨、辩论、交流、评析进行学生阅读的过程性评价,或者要求学生呈现出非应试性的文字样式的阅读结果来反观学生的阅读有效性。学生的阅读必有其价值,也需要有一定的价值呈现状态,这就可以采用应试与非应试相混合,既不过度干预,又能让学生意识到 “整本书阅读” 的价值,有利于保持教学的持续性,又给学生留下自己的自主空间。

二、“真阅读” 的交流课

交流课重在通过了解学生对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的思索和回答,检测学生是否进行了 “真阅读”,旨在评估学生的阅读效益并使学生持续保持阅读的热情。学生在全书阅读与反复阅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所给出的关键主问题的引领完成梳理情节、把握人物的任务。在这一课上进行问题的解答反馈,师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诊断问题, 以教师的问题促进学生问题的生成,同时促进学生的思考,学生想要回答出问题,就必须实实在在地进行 “真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也会慢慢打开,获得阅读的成就感和精神上的愉悦。

( 一) 问题的反馈与诊断
以 《老人与海》一书为例,学生对教师提出的 “老人是成功还是失败” 这一问题进行回答, 即是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反馈。如一种观点是: 老人没有成功。因为老人的战利品只剩下残骸,这与其出海的初衷是相悖的,老人一无所获,故而老人是失败的。从某种层面来说,老人有些固执, 若他在上船时带足装备,或者看到那只过大的鱼量力而行,也许他最终会满载而归。另一种观点认为老人成功了。老人虽然没有获得完整的大马林鱼,但是其精神信念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坚定, 老人一次次向自己的限度挑战,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恰若作者所言: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 但不能被打败。老人在捕鱼这一过程中还收获了人间的温情,小男孩诺曼林在老人回来后照顾老人,还答应与老人一起出海。持有以上两种观点的学生最后经过讨论趋于认为 “老人的失败是成功的另一种体现”,在物质上,老人是失败的,因为其捕获的大马林鱼被夺走了; 但在精神上,老人是成功的,那最后剩下的鱼骨,也是老人顽强不屈的精神的支柱。

但还有一种观点———老人无法以成功或者失败而论。其理由牵涉第三个问题 “鱼是老人的敌人吗”,学生认为鱼就是另外一个老人,他们二者都有顽强、坚毅、勇敢、坚强不屈的品质,有着“硬汉” 的风度,老人与鱼的斗争实质上是与自己的斗争,书中也提到老人称鱼为自己的兄弟,他们是命运共同体,鱼最后只剩下骨骼与老人最后拖着骨骼回家是一致的。老人的历程就是面对生活奋斗的历程,这一过程的意义远远大于结果。

( 二) 以问题促思考
是问题就会引发争议,有争论不是坏事,课堂上越热闹越有效,因此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一个论断,而是让学生去思考解决,不越俎代庖。教师千万不要怕学生问题不断,要善于利用这些问题去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学生在上面问题讨论结果的基础上,有学生仍然坚持老人的结局有失败的成分,尽管海明威将这种失败描写得很优雅,但这种失败的存在体现出老人是一个狂妄自大者,是由于老人过分自我与过分英雄而导致的。那么关于老人是否是一个狂妄自大者这一问题又使阅读向更深层次发展。

三、“深阅读” 的探讨课

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书目大多选取文学经典著作,这些作品承载的育人功能及丰厚的文化内涵将会对学生的人生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如果学生做不到真正的 “深阅读”,就无法实现对作品的透彻理解。因此,这一课型旨在促使学生进行 “深阅读”,内容重在探讨剖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目的是合作探究、深度交流。“真阅读” 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又经过与教师、同学、文本甚至作者的对话交流与碰撞,更加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在这个阶段,学生将会依据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下意识地产生对作品的疑问,这便开启了 “深阅读” 阶段的探讨之旅。学生可以通过唇枪舌剑的辩论或是慷慨激昂的演讲来展现自己的思想,也可以通过妙笔生花的文字或者是观点鲜明的论文来表明自己的立场,任何形式都可以。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如果学生没有真正的 “深阅读” 是无法实现的。

( 一) 思辨式阅读进行思维的训练
思辨式阅读可以培养学生拥有宏阔复杂的思维方式。在读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读和自悟,在读完后注重收集整理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 在交流中让学生互助合作答疑解惑,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注重思维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思辨式的阅读才能真正将作品读懂读透,而不是浅尝辄止。

如学生在阅读 《老人与海》的过程中,提出了如下问题: 为什么老人会多次梦见狮子,为什么书名不叫 《老人与鱼》,大马林鱼、鲨鱼、大海、狮子分别象征了什么, 《老人与海》与 《愚公移山》中老人与愚公面对自然的斗争有什么差异,老人的胜利是不是类似于阿 Q 的精神胜利法, 老人的英雄主义是其狂妄自大的体现吗? 学生的问题既有对全书的宏观把握,又有对全书细节的综合理解,亦有对比阅读的开阔思路。可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整合,大致归为两类: 一是意象类,如前三个问题; 二是比较辨析类: 如后三个问题。

( 二) 多样化活动推进思考的深入
师生可以围绕整本书多样化的活动来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阅读后期可以开展读整本书经验交流、焦点问题探究访谈、重要章节评析、阅读成果汇报等活动,学生可以写书评、做辩论、写随笔,也可以通过做书签、写读书感受、专题报告、创作论文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思考。关于上述学生提出 《老人与海》与 《愚公移山》的对比, 让其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差异并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分享。
\

“整本书阅读” 教学不靠热,而靠做,不是徒有其表也不能盲目跟风。在实际教学中依据 “整本书阅读” 的课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阅读,在探究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思想,这样学生的思维世界才能更加广阔!

[参 考 文 献]
[1]吴然. 硬汉海明威: 作品与人生的演绎[M]. 北京: 昆仑出版社,2005: 110 - 111.
[2]余党绪. 整本书阅读: 读经典、学思辨、练读写———《鲁滨逊漂流记》“思辨读写”实践[J]. 语文学习,2017( 6) : 27- 32.

《初中“整本书阅读” 教学实践三种课型探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scipaper.net/uploadfile/2018/1225/20181225011918247.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241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