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4 14:05: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目前高校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理论基础坚实和实践能力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文对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目标及改革方法等进行研究探讨,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创新;应用;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齐子姝,等.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59):3-5.

一 高校创新应用人才培养现状

近些年我国教育水平不断发展和进步。部分高等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探索并完善以“办学特色与社会需求相融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践教育与行业相融合、个性化培养与质量标准相融合”等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机制。

按照“实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突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努力培养品德高尚、务实进取、专业基础扎实、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应用人才。我国经济强大,人才济济,但由于各个领域发展趋于完善和饱和,随之而来的是发展速度趋缓、就业压力变大等一系列附带问题。由此,必须从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开始,改变固有的教学培养模式,增加大学生对创新、创造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及时间投入。部分高校已尝试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添加相应的教学内容,促进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符合市场要求及社会需要。

创新教育在现今社会中尤为重要和必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导就是国家为了社会更好发展,对人民尤其是正直青春的大学生提出的希望和寄予。知识的应用能力是创新教育一个重要的部分,如果不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轨,就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

\
 
因此,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现今各大高校的重要目标及着力点和落脚点,为社会提供此类人才是用人单位的期盼。基于此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就尤为重要。我国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的理念,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国内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开始关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

周天宠等人[1]在《创新型人才“链式”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中提出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因材施教,以专业学科竞赛以及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园为重点,着力培养创新型教师人才为基础,将学校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形成链式培养模式;韩云山等人[2]在《土木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提出:优化课程,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创新创业提供基础保障,完善创新活动路径,形成完整的专业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孟国忠等人[3]在《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动力机制探究》中提出: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明确供给与需求的相匹配的动力机制,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案例分析问题,完善校企合作培养的系统工程;潘春荣等人[4]在《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的探索和思考》中提出:建设不同特色的创新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想,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研究的能力。

国外很多高校很早也开始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原哈佛大学校长CharlesW·Eliot提出进行实用型教育,高校设置科目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美国S.elamontet等探究集体指导在学生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美国高校自20世纪90年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科学研究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开拓创新。

目前有关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提出了人才培养部分理念,但并未形成完整的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本文将针对构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与研究。

二 高校创新应用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努力探求新形势、新任务,知识经济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形成创新化、智能化、新型化的产品和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的关键任务,因此企业需要大量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模式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更快、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与收益。

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任务,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肩负十分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因此高校关于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学校需要探索的重要方向。

以地方土建类高校为例,为使毕业生能够适应建筑业转型升级,结合地域性建筑工程特点,在教学工作中通过专业基础知识的交叉融合,搭建通识性理论平台;强化双(多)专业课主线,突出地域特色;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与工程实际结合,满足行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应该充分认清就业现状,并以此为出发点、落脚点,全面深入的分析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以此为各高校提供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使其更好更快的开始进行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该模式对于土建类高校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所助益,并且也有利于落实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重大改革项目,为国家教育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应用水平的高等人才,向着教育强国和建设创新型教育模式的方向持续迈进。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建立将理论直接应用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中来,以增强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以及在工作岗位上的创新力与执行力。

\
 
三 高校创新应用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一)转变教学理念

高校必须结合现阶段国内外形势,结合自身办学特点,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将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转变目标,积极探索更好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方式方法,努力为用人单位、社会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奉献力量。

(二)创新学科建设

以创新应用型教育为主导方向,结合本高校传统学科特色,增加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强化学科群优势,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积极向专业化、特色化、全面化、创新化专业特色方向发展,为推动吉林省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绿色建筑发挥重要作用。

(三)协同企业共同培养

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以就业工作为契机,打造精准实习平台,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建立精准化、专业化、全方面的实习培养计划,动员低年级学生利用课余以及假期时间,提前走进用人单位,真实了解企业需求、同时了解专业就业方向与毕业后可选择岗位,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要求高年级的同学在每个学期必须进行一定时长的校外实习,将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彻底的融入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更好的消化、理解并学以致用。同时也在实习过程中继续丰富自己,熟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学到的课堂中并未涉猎的零散知识和工作技巧,并及时整理,多学多思,激发创新能力与实际的应用能力,为就业竞聘做好最充足的准备与足够担当的实力,也在多次的实习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向。各地高校与用人单位共同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改革,共同建设协同创新应用实习、实践基地,探求校企合作的新机制。

(四)建设高水平创新教师队伍

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学习,集中讨论课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日常工作中的新想法、新思路,广泛动员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学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创新型培训,培养教师创新理念,扩大教师视野,及时获取专业前沿知识,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不定期邀请外校名师来校与本校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展示良好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堂案例以及反馈情况,有助于修正课程中的不足,加快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给予学生更完整、更精炼的知识以及更好的思维锻炼。

(五)完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重新制定培养方案、改变各项课程的设计与安排,增加实践实习机会等手段,变传统教学为开放教学,变被动教学为主动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 高校创新应用人才培养有效方法

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有效方法,分别是改革创新法、问卷调研法,课堂案例法、校外体验法。创新改革法是在实际课堂中,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自行实验的一种方法。由老师提出问题,讲解关于该问题的一些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其它的内容由学生自行思考,自行查阅文献、自行确定方案、自行总结过程中遇见的问题以及中间的收获。教师通过课堂上的观察以及学生们的总结情况,对遗漏知识进行补充说明,并且提出过程中的问题与改善措施,以及对操作过程的细节进行补充等等。

问卷调研法,是指通过制作并向广大师生发放问卷的方式,来统计调研学生对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和对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期望以及教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主张,由此不断优化该培养模式。课堂案例法是指由教师提出近期某工程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分组思考、讨论,自行解决整个过程遇见的问题,包括对于陌生知识的查阅,材料的分析与了解,环境的保护等等,教师负责引导协助学生进行整个方案的制作以及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帮助。校外体验法是指通过组织学生在校外的参观与实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使其能掌握和运用到真实的工作中。

(一)以改革创新法为例

1.将教学课堂变为开放课堂,从朝前看变成面对面。学生分组而坐,用讨论式课堂代替聆听式课堂。

2.定期要求学生上交此阶段对于本专业的各类心得体会。开始要求学生观看专业重要期刊,掌握专业重要事件,收集专业工作中经典案例,以文字形式定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举办课堂辩论赛,由教师选择一实际工程中所出现的专业问题,由各组同学进行辩论比拼,最终选出最优方案。
4.举办校级交流会。校内相近专业间,校与校同专业之间进行互访,坐在一起共同交流,共同进步。教师分享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分享在课堂以及实习过程中彼此的心得体会。以促进各高校教育水平进步,扬长避短,增加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及手段。

5.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由三五同学进行组队,共同参与各类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在过程中丰富知识,开发思维,锻炼能力。学校依据成绩的好坏给予相应的学分或成绩奖励,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6.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多多钻研,发表论文和专利者,给予一定的学分或者成绩奖励。将科研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

7.考试机制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教室,一张试卷,可以扩展到室外或者扩展为多人共同完成。以达到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用的效果。使学生更具备成为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能力。

(二)以土建类专业校外体验法为例

1.施工单位进行基本工作体验。从头开始,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本专业所需的工作内容及和其他专业的衔接内容,认真记好各项规范要求和操作的方法。

2.专业设计院进行复杂交叉专业配合体验。要求学生在过程中熟练掌握制图技能,将日常所学与实际设计相结合,以至于在未来能更好的、更人性化的工作,增加就业竞争力。

3.其它专业类单位从事体验。要求学生多听多看,多问多做。能真正有所学,有所对照,有所收获。能在实习体验过程中寻找到思路,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4.其它土建类高校进行参观学习。通过交流,不断完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也能在交流中有所收获。

五 结束语

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加强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并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具有特色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获得所需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较强的从事本专业管理和研究工作的综合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能在就业方面更具竞争力及选择权,能更快、更好的适应企业及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研究,提升产业发展理念,提高社会经济效应,为国家创新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天宠,修春,尹宗明.创新型人才“链式”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8:164-166.
[2]韩云山,程志,乔红彬.土木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8:10-12.
[3]孟国忠,王正.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动力机制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12):257-261.
[4]潘春荣,张飞.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的探索和思考[J].轻工科技,2018(12):133-1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118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