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协同育人工作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8 14:02: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是两支关键力量,应做到既各司其职又相辅相成。尽管他们在各自擅长的工作领域里发挥着教书与育人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大多是各自为营。为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思考发挥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协同育人的方式方法,进行优势互补,进而促使二者合力、协调发展,以形成人才培养育人合力。

关键词:研究生辅导员;导师;协同育人

本文引用格式:李阳,等.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协同育人工作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53):1-3.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高效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辅导员和导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主体,拥有协同育人的共同责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又各有分工。导师,作为专业教育的主体往往忽视了研究生的德育工作;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常常被赋予更多德育工作的职责,两者协同育人优势并没有很好体现。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挖掘辅导员与导师协同育人的方式方法,进行双方优势的互补,搭建彼此的沟通渠道,形成教育合力是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分析和探索的。

一 隐性育人的研究生导师与显性育人的研究生辅导员职责的优劣势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思想。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各自的工作领域有属于自己的工作职责,对二者进行育人方面的优劣势分析,以达到双方优势互补的目的。

(一)研究生导师工作领域

(1)研究生导师的职责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以下简称《立德树人职责意见》)中指出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包含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道德规范、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和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这些都属于隐性且无章可循的。

(2)导师育人的优势分析

        首先,导师对研究生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威信力。在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下,导师是研究生首要责任人,研究生会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探索与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学习导师的科研技能,感受导师的人格魅力,在与导师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增强了对导师的信服力。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频率远远高于研究生与辅导员接触的频率,因为一位导师仅仅面对几名研究生,而一名辅导员则要面对几十甚至几百名研究生,这些都无形中促使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其次,多数导师在专业学术领域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在现实情况下,越是科研成绩突出的导师越是受到学生的崇敬,学生会因为对导师学术水平的敬佩及他们对科研事业的投入而对导师人格魅力产生自然认同感。在研究生思想与学习状况方面,导师又是最了解研究生的人,是对研究生思想和行为进行全程跟踪与指导的最佳人选,可及时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导师在研究生的心目中具有着难以言喻的威信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导师已经不仅仅是学业上的导师,更是研究生的精神导师,甚至是人生导师。[1]


\


 
(3)导师育人的劣势分析

       研究生导师易忽视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于对研究生生活的细枝末节的关注,导师可能相对于会将更多的关注力放在研究生的学术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导师是自身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在研究生学术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导师的专业地位和专业知识是无人能取代的,而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及其他方面的指导,多数导师仅凭个人阅历对学生给以指导,而对研究生的党团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更是采取不关注、不参与的漠视态度。对于研究生而言,更多的是对导师学术能力及个人魅力的钦佩,谈论的话题大多是学术及科研相关内容,很少会谈及个人生活情况,可能会一定程度影响导师对学生个人情况的了解与帮助。

(二)研究生辅导员工作领域

(1)研究生辅导员的职责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明确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九个方面,而这些都属于显性且有章可循的。

(2)研究生辅导员育人的优势分析

         研究生辅导员在研究生群体中主要发挥“政治引路人”的作用。首先,研究生辅导员普遍具有较强的政治理论素质,具有大局观念,善于沟通,能够将自身素质转化为教育引导学生的手段,积极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其次,辅导员熟悉学生事物管理,接受学校机关以及学院党委的双重领导,熟悉校院两级的规章制度,往往从党团、班级等集体组织出发开展专项思想引领工作,能够及时把握校院两级方针政策,有效针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次,辅导员多接触党建工作、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物管理等业务专项培训,从而使辅导员具备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素质,同时,相较于导师,研究生更愿意对辅导员敞开心扉。

(3)研究生辅导员育人的劣势分析

       研究生辅导员在研究生毕业资格、学籍方面并不具有实质决策权,尽管在毕业答辩前会由研究生辅导员给予思想鉴定,但形式趋于模式化。[1]此外,研究生辅导员学科背景与研究生不相匹配或学历低于研究生,在沟通时研究生无法在学术成长获取相应的指引,久而久之就使双方话题减少,从而影响了二者之间沟通交流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师的威信。

二 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协同育人的可行性分析

         在当前研究生培养机制下,无论是辅导员负责制,还是导师负责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努力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抓住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这两支一线工作中的关键力量,在明确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后,将有助于双方进行优劣势上的互补,从而最大化发挥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协同育人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3]

(一)专业上存在优势互补

      研究生辅导员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优势,在自己熟悉的党团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学生事物管理等方面对研究生开展专项思想引领,弥补一些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只重视业务知识学习,轻视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的情况;而导师亦可大胆探索“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渗透至专业课中,寻找教育共同点和突破点,协同育人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理论性与科学性。

(二)沟通上存在优势互补

      导师在专业上对研究生的影响力远远大于辅导员,导师对自己学生的熟悉程度亦明显超过辅导员,跨越辅导员与研究生接触少、沟通少这条鸿沟,研究生辅导员可以与导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以便弥补辅导员与研究生沟通不畅,信息掌握不全面的缺陷。研究生辅导员再发挥自身年龄与研究生相近,精力充沛,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自身优势,两者协同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更佳。

(三)工作方式上存在优势互补

       导师与研究生辅导员,一个主战场在第一课堂,另一个在第二课堂,两者作为相辅相成的教育主体在研究生的成长与成才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职能互补,相得益彰。此外,育人本是导师的职责。《若干意见》即规定,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立德树人职责意见》)的总要求指出,要“落实导师是研究生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因此,思考如何落实好导师“首要责任人”的主体作用,发挥导师与研究生辅员协同育人优势将更具可行性。

三 全方位多角度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人才培养的育人合力

      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可以从多个角度,多层面着手,以达到人才培养的育人合力。

(一)建立健全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各职能部门要有高度统一的认识。在学校层面,针对研究生培养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通常独立的特点,很多高校已经采取部门间负责人互相兼任的方式,使“协同育人”理念成为共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落实。当前,可以加强两个工作部门的相互支持与配合,例如由研究生工作部与学生工作部共同研究制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案,将立德树人职责深入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以保障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细化方案细节,明确具体的职责分工。研究生工作部的工作内容除了要包含招生、培养计划、中期考核、毕业鉴定等研究生培养环节外,还要制定完整的德育测评体系,并要求所有的研究生只有德育水平达标,才具有取得毕业证书的资格。[4]高校不但要加强研究生的德育水平,还要加大对导师德育水平的考核力度,将导师的德育水平与科研水平并重,制定完善的导师德育测评机制,对导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对于德育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导师,实行“一票否决”;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德育工作先进导师”的评选及宣传,对于德育工作尽职尽责,得到学生普遍认可的导师,给予褒奖的同时要及时宣传,以达到示范效应。在院系层面,可以用由分管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同时担任研究生党总支书记,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解决了院党委副书记一手抓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手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繁重的问题,又解决了主管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副院长无从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尴尬局面。[4]

\

 
(二)建立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队伍建设融合机制

        以往的队伍融合是由负责研究生培养的部门和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之间进行工作交流、调研轮岗,亦或设置一些需要双方协同育人的课题共同研究等等。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拉近了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队伍之间的距离,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效果不是十分明显。除此之外,可以从制度上支持新晋硕士生导师担任兼职研究生辅导员至少2年(时间太短,效果不明显),由他们亲身体验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内容,并将此作为青年教师工作考核内容之一以及青年干部必修科目之一;另选聘一些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题组、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研究生担任德育助理。他们是研究生群体里的缩影,导师可以从他们的言行中了解到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研究生诸多信息。通过上述方式,一来可以让新晋导师从思想上认识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二来切实拓宽了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5]

(三)以点带面,努力拓宽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

       由于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的工作职责不同,导致二者对于研究生的关注的点也有所不同,因此,打破辅导员与导师各自为营的局面就显得势在必行。具体而言,可由研究生辅导员选取导师和辅导员工作内容中共同涉及的几个点,以点带面,拓宽辅导员与导师的工作交集面,协同导师在不同层面观测研究生,使其知情并履行参与、审核、建议、决定和督促的权力,从而达到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最大效果。

       (1)发挥辅导员就业主导作用与导师专业教育中的主体优势,协同推进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当前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工作仍是辅导员负责制,因此,辅导员可以发挥主管就业工作的主导作用,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将掌握的就业形势、研究生就业状况、就业相关数据、用人单位信息等资料提供给导师,帮助导师总结、梳理所培养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同时,辅导员与用人单位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可以为导师提供科研方面校企合作的信息,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研究生创造更多企业实习的机会。通过这些举措促使导师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导师的招生与研究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是相互联动的。此外,在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辅导员与导师亦可协同推进。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多数属于专业领域,因此导师可以发挥在专业领域的主体优势,敏锐洞察行业信息并通过往届校友资源为研究生的职业生涯和就业提供全面专业的指导;而辅导员通常担任大学生生涯教育的任课教师,可以结合这方面的理论知识,运用生涯规划的工具使研究生生涯教育的内容更加完善,两者协同推进。

       (2)协同共建科创竞赛团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大环境下,构建既能发挥导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引导研究生自主参与创新创业与科技活动相融合的培养模式显得至关重要。为了让更多的研究生加入到科创活动中来,在学院层面,可以搭建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实践平台具体可以由研究生辅导员负责),并组建具有优势互补的研究生导师团队,研究生辅导员可以协助导师组建科创团队,再逐渐从以导师为中心的团队过度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经过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协同共建,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最终实现研究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6]

        (3)发挥协同育人合力,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咨询也日益得到导师的重视,导师有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实需求,辅导员接受过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培训,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对于心理问题学生有一定觉察的敏锐性并能做出初步的判断,两者相互信任、目标一致,发挥协同育人的精神,达到《若干意见》里所提出的:帮助研究生解决好情绪调节、环境适应、人格发展、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择业就业等方面的困惑,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7]

       (4)依靠党团建设,发挥组织协调育人合力党团建设方面,辅导员作为党团建设的组织者可以搭建各种活动平台并邀请品德高尚、业务精专的导师与研究生进行交流与探讨,与导师共同发挥组织育人合力,如研究生党支部可以联合教工党支部与导师们共同开展以建设制造强国为主题的党日活动,由导师作为党课主讲人引导广大研究生党员将个人抱负转化为建造创新型国家的不竭动力;由研究生会组织学术道德规范的讲座邀请导师现身说法;在党员发展过程中,研究生辅导员应征求并充分听取导师对学生的意见。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应共同考察学生,导师方面重点考察学生在实验室及科研团队中的作用,了解学生在学习科研中是否表现出刻苦钻研、奉献、科研创新、团队合作等党员应当具备的良好品质,辅导员方面可侧重考察研究生在班级、团支部的综合表现是否符合党员的标准等。

         (5)搭建信息沟通与交流平台协同共处研究生事务信息沟通与交流不畅是横亘于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之间协同育人的最大障碍。在研究生辅导员为主导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应主动邀请导师参与到研究生的德育工作中,例如,辅导员可与导师共同面对问题研究生,一同商讨对其教育与引导的方法。由于平时导师们的教学与科研任务繁重,因此,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沟通方式,线上主要通过邮箱、手机微信、QQ等网络平台等与导师建立起长期联系;线下可以通过与个别导师沟通、召开工作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定期向导师反馈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在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中,也要给予导师最大的决策权,导师具有一票否决权,目的在于考察研究生参与科研的情况。

四 结论

      综上所述,要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可以先从顶层设计、队伍融合入手,再以点带面,在研究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科创竞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党团建设、研究生事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协同育人,使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双方密切配合,同向发力,既实现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无缝衔接,又实现了育人能力的优势互补,使研究生在学习、科研、思想政治教育等多方面最大程度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小丽,郑浩,胡艳丽.研究生培养中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研究,2013(1):88-91.
[2]张金鲜刘燕萍.构建高校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共同体[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73-276.
[3]汪育文,薛艳.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机制探析[J].高校辅导员,2012(3):11-14.
[4]张印兰.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的困境及机制探析[J].科教文汇,2013(237):34-35.
[5]楚永全,周立志.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98-99.
[6]刘文光,贺红林.基于团队指导的创新创业型研究生培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30-33.
[7]赵小芳.导师与辅导员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育人合力的实践路径浅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6):147-149,1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1140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