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以“问题打桩法”推动高校思政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7 15:10: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高校思政课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是个系统工程。“问题打桩法”以把握教材为基础,以设置问题为框架,将教材的严谨性与教学的生动性有效结合起来。该教学方法通过把握教材体系转为教学体系的关点:“活”“聊”“问”三方面,在资料多维化、团队多元化、问卷多样化的基础上,用资料解释教材、用“问题”化解教材、用“对话”重构教材,让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既能引导学生建构整体框架,又能对教学内容层层剥茧,达到有效推动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问题打桩法”

本文引用格式:周荣方.以“问题打桩法”推动高校思政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教育现代化,2019,6(52):79-80.

         打桩,本意指把桩打进地里,使建筑物基础坚固。“问题打桩法”即以对教材内容提出的“问题”为“桩”,为学生构建坚实的知识大厦。具体来说,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基础、问答为链接的教学方式,把“提问与回答”环节立体化构建,找到书本与现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结合点,并最终推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一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点分析

(一)活


       正如毛泽东曾说,党报需“傍着活事件来讨论”,其关键点在于抓住适当的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话题,只有这方面做好了,报纸组织的讨论才有可能服务于组织者的设想。[1]此处的“活”,指案例鲜活、思维灵活。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如何做到“活”?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关注时事热点、身边小事、学术前沿等内容,在组织教学案例的过程中,要注意坚持:时效性、适用性以及与教学理论结合的灵活性和启迪性。

(二)聊

        聊比读更加“口头化”,聊比说更具有“互动性”。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因此将教材中的书面语,转为“口头语”,以“聊”的方式与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共建,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提高师生交流的针对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三)问

         即通过对教学案例提问、对教材提问、对生活提问等方式,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到“八个相统一”,其中提及“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作为高校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题教学,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课题问题的设置就尤为重要。科学的“问”,能够加强师生交流,通过师生不断对疑问进行解答与深挖的过程,充实、细化理论内容,体现其时代性、实践性、实用性、生活化的特征,以此为内容充实、完善课堂教学。

\

 
       “活”事件成为鲜活教学案例的方式有二,一是通过对事件提出问题,二是用事件的发展情况解决理论问题;“聊”强调“交流”,课堂中师生交流主要形式为“你问我答”。因此以上三点其核心为“问”。如何实现“问”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中的作用?首先找对问题,把桩做结实。

二“问题”的立体构建

       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并非简单几个问题就能够轻松实现。“打桩”的第一步,需要一个结实的“桩”。问题之所以能够成“桩”,由其是否涉及基础性理论、内容建构是否扎实、问题覆盖知识点是否广泛等方面决定,要实现“问题成桩”,则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一)资料多维化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教学案例是教学资料的组成部分,是用于课堂教学对理论内容的辅助解读,这是教材内容生活化的基础,教学资料的时代性、贴近性、典型性等特点对课堂教学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资料搜集方面应做到点、线、面立体结合,构成多维资料库,从多角度解读理论。一门课程的教学资料应具备:1、有效关注点,即融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建设性为一体;2、“可连接性”,即连接知识点、关注点、热点难点;3、“多维性”,即所用教学资料应足以架构出课程整体内容,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使教材理论“有情有义、有棱有角”。

(二)团队多元化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构成“教”与“学”的特定关系,只有教,没有学,难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有教与学相互配合,并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进行。[2]当前媒体融合迅速发展,网络信息共享、信息传播渠道多样、网络技术普及化等因素,使教学对象呈现多元化特征,但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并为多元化,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因此教育环境复杂化需教学团队多元化建设。即容纳多专业、多学科、多部门、多高校、多职业的多元化教学团队,通过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的融合,发掘各课程、各行业与思政课程之间的“问题点”。

(三)问卷多样化

        在多元化教育环境中,面对多元化受众,传统的调查问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的获取,传统的问卷存在内容吸引力不强、量化数据难以呈现社会现象等问题,而教学信息中的非结构性数据需通过查文、审图、看视频等方式获得,因此,若将问卷调查纳入非结构性数据的采集中,运用得当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此,笔者在推进“问题打桩法”过程中,首创“隔空对话问卷法”,即先由小范围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高校的学生,以教师为链接,互相提问回答,教师筛选有效问题与答案,将其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调查问卷,在将此调查问卷推送到大范围的学生中去,由于其问题与答案均由学生设置,增加了问卷的趣味性,提升参与度,有利于搜集有效教学信息。

三“问题打桩法”的有效推进

        “打桩”阶段是将教材体系转为教学体系的关键阶段,需要通过设置问题、分析问题、师生共建等方式实现。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在实际运作中,分为三个步骤来夯实基础。

(一)用资料解释教材

        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的材料。主要有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3]因此对教材的把握决定着教师的基本教学效果,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并非否定教材体系,而是对教材体系更为深入的把握,因此,首先要做熟知教材。针对教材本身框架以及重点、难点进行案例解读。此阶段是对教材的基础解读,其目的在于一则使教师熟悉教材内容,具有从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二则对教材进行基础性扩充,使教材内容成为“理论+新案例”模式。

(二)用“问题”化解教材

      在“理论+新案例”的基础上,要提升教学效果,需要重视对教学素材的选择及使用进行打磨,突出其针对性、广泛性、联系性与典型性,根据理论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组织教学素材的使用顺序,并据此分析教学素材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关联处”,将其变为“问题”。以这种方式对教材内容先分解、后整合。其目的一则在于化解教材“书面化”,使其具有“烟火气”,二则在于督促教师在备课中用融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方式理解教材内容。

(三)用“对话”重构教案

         在化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已有问题进行扩充与完善,按照“环环相扣”的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对话非局限于“对答”,在此环节应根据问题设计“问”“聊”“论”“讲”四个环节。问:师生共同提问,共建问答环节;聊:针对某一教学资料寻找学生兴奋点,引导学生参与对话,主动对话,激发学生提问热情;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论”的能力很重要,在本环节前所有工作都在为“论点”与“论据”做准备,引导学生在教材与资料的分析中,学会立论与辩论,是学生加强自主学习,推动教材体系转化为知识体系的有效方式;“讲”课堂授课,既为“授”,则不可缺少“讲”的环节,教师的“讲”应具备:归纳性、启发性、知识性、建设性,不是简单的对教材进行复述,而是对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归纳概括。

\

 
参考文献

[1]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95.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6.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1134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