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的几点看法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7 10:52: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与教学组成上有很大区别,在过去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是普通教育的次一级选择,但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度的增加,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愈发强劲。自设立以来,职业教育培养了很多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人才,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体系,从1978年到2018年的40年间,职业教育已经累计为国家输
送了2亿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现状;法制化;终身化;前景

本文引用格式:王红卫.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的几点看法[J].教育现代化,2019,6(50):179-180.

       职业教育是“教育”通往“职业”的桥梁,是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可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及衔接专科和本科的高等职业教育。相较国外成熟市场而言,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早在2008年就发布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这份规划提出,我国将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规划同时提出,到2020年底前,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成1200个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课程研发、高技能人才成果交流等活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围绕十大振兴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来布局。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国家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体系,预计到2020年它的结构规模会更加的合理。整体做到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相当的局面,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总体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1]。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3.5亿人次。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培养目标模糊


       由于我们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形势下,学校的办学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市场这个实际,不考虑市场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有的只是为了办学而办学,忽视了职业学校“职业性”的特点,只注重文化而轻视专业,只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走向社会缺少应有的适应性,即使勉强就业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人才市场的调研,缺乏对人才规格要求的了解。因而出现育人与用人严重脱节,导致育人单位培养的人才用人单位用不上,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育人单位没培养,这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根本点就是没有面向市场需求[2],没有把就业作为导向。

\

 
(二)伴随着“普高热”引发的生源竞争

       高新技术产业带来的职业岗位变化等现状,职业学校招生难、就业难等问题日趋严重,职业教育正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巨大挑战。宁要学历不要技能,宁上三本不读职教。因此,破除旧观念,理性选择职业教育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受用人机制和升学机制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着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社会应当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以利于毕业生的创业、就业、择业,让学子们可以放心把自己的前途抱负寄予职业教育。同时,现代社会经济和技术日新月异,职业结构经常变化,失业、转岗和职业流动日趋频繁,要适应职业生活,就必须终身学习,不能企望接受一个阶段的职业教育就一劳永逸[3]。

(三)专业设置与实际需要相脱离

       有些学校不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就业需要来设置专业,组织教学内容,而是有什么条件就开办什么专业,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程,培养的毕业生不被市场所接受。

(四)专业教师缺少实际工作经验,教育教学模式落后

        就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基本上还是普教模式,专业教师基本是学校毕业分配到学校,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不了解工程现场的真实情况和技术知识需求。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等方面仍然受着传统教育思想的制约,还存在着专业设置过窄、人文教育薄弱、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教师缺乏个性、学生缺乏活力等。专业设置过窄不利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人文教育薄弱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教学内容陈旧不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教学方法过死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格式化导致学生死读书,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4]。

二 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树立双证并举理念,有机融合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


          受普通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多年来也有重理论知识的倾向,使得教学对职业技能的培训效果不明显,毕业生在就业时不具备职业竞争力,导致许多学生与家长认为职业教育毫无作用,继而导致社会整体对职业教育产生偏见。因此,为解决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的问题,中职教师应增强职业技能教学,寻求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的双重进步。

         此外,中职教育者在优化校内教育时,可加大职业资格证书类的培训,使本校学生在甫一接受职业教育时,就能明确本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并用业内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标准来要求自己。通过鼓励中职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在毕业时可拿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的双证书,中职毕业生的整体职业竞争力将大幅提升。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保证职业教育教学性与实践性

         在中职教育中加强师资培养,建设现代化教学队伍,是改善职业学校教学水平低下的关键举措。过去,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教育人才的吸引强度不大,导致中职教师在教学能力或专业能力上对比普通学校稍有逊色,因而加强师资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中职学校可使用多校联合的方法建设专业的师资培养基地,根据社会整体发展态势与当地特色,综合确定在职教师的进修内容。其次,中职学校应加大对优质教师的吸引力度,通过增长薪资与福利吸引优秀教师来校就业,并打造开放式的师资培养体制,为新入职的教师提供学习机会,通过老教师带领新教师的方式对其进行一对一培训,帮助新教师快速适应中职教育生活。同时,校方也可适当放宽优秀教师的任教条件,允许部分教师兼职任教,并提供相应的便利,如集中安排任课时间等。最后,师资建设要具备系统性与合理性,中职学校要为每一次培训活动制定目标,并设计相应的考核机制,确保全体教师有序参与并学有所得[5]。

(三)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加强开放式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现如今,终身教育制度初见成效,教育行业的规范性有所提高,许多职业教育学校也因此得到了正面发展。为实现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明确地区分开来,继而在教育界站稳脚跟,中职学校在办学思想上必须要明确,并加强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此时,校方可在课程安排上增加各职业所需的操作训练或是岗位适应能力训练等,在保证中职学生获取充足基础理论储备的同时,通过在校期间的训练完成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实用型教学。

(四)优化教育管理体系,建立统一协调职业教育管理机制

        中职教育者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职业教育体制的多样化发展,若是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中心归口不同,加上立法相对滞后,势必会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为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协同统一,实现职业教育领域的统一化领导,建立具有权威性与统筹性的技术管理机构,并使各部分在这一实力雄厚的机构的领导下,认真把握线性的职业教育考工标准,实行专业技术资格标准管理,配以适当的宣传发动社会力量对中职教育加以帮助,中职学习必须要实行“无训不上岗,无证不就业”的就业制度,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协调发展。

\

 
三 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作用,是新时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坚定力量,其教育体系及教学质量的优化是现代化教育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职业教育若想突破陈规,转变为国人认可的高质量教育,就必须从专业技能训练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以不落后于普通教育的水平培养人才,使完成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为推动社会发展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尹玉辉.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现状与趋势分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9(02):79-82+86.
[2]陈军.浅析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以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考察活动为例[J].职业,2018(21):22-23.
[3]刘淑云,祁占勇.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展望[J].职教论坛,2018(07):66-74.
[4]邱浩然,朱丽敏,葛玉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03):68-71+82.
[5]邢丽娜.改革开放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4(19):202-205+2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1129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