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变化趋势分析——基于广州大学城相隔十年的两次抽样调查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6 17:00: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相隔十年对广州大学城高校学生进行两次抽样调查,比较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变化趋势: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步增大,就业压力源由外归因转向内归因;结构性就业矛盾助推了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学生近十年来感受到较大的就业压力,这两个大学生群体是实现“稳就业”需重点关注的对象;综合素质和专业供求始终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来源,因此,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核心素养是应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就业压力源

本文引用格式: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变化趋势分析——基于广州大学城相隔十年的两次抽样调查[J].教育现代化,2019,6(53):270-273,289.

一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就业”排在“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之前[1],高校毕业生群体是稳就业关注的重点[2]。《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3]指出2019年研究生报考人数是近十余年增幅最大的一年,报考的首要动机是就业压力大,因就业难加剧,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往届生报考占比在2018年已接近半数。有研究[4]报道: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换工作的现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一年更比一年难,往届生的就业和考研更加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毕业生求职就业存在一些变化趋势,有研究[4]分析了2003-2017年间八次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含专科、本科、研究生),归纳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求职特点。那么,从心理微观层面,作为高校毕业生的主体,承受着就业压力的本科生,在近十年间,就业压力有怎样的动态变化趋势,也需要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近十年来学界在编制就业压力测量工具、压力源分析、群体差异检验、就业压力中介变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从研究内容上看,以往研究多为就业压力的静态特点研究以及群体的横向比较研究,就业压力的动态发展研究和时间上的纵向变迁研究非常缺乏;从研究方法上看,由于缺少就业压力的统一测量工具,绝大部分研究所采用的都是自编的调查问卷,编制标准不统一,问卷的因子结构出入较大,导致数据的对比结果缺乏说服力[5];从研究对象上看,以往的研究抽样标准也不统一,不同地域、不同学历,不同学校以及样本量等因素,导致跨越时空的对比结果也同样不能令人信服。本研究基于对2009年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6]的修订,分别相隔十年对广州大学城高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两次问卷编制的理论依据一致,问卷条目和因子结构基本一致,抽样的地域一致,取样对象都来自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本科高年级学生,两次调查的样本量也基本一致。通过对广州大学城高校毕业生相隔十年的两次抽样调查,分析比较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变化趋势,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1.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2019年修订版);在近十年就业压力研究文献、开放问卷归纳整合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研究者本人2009年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6]。采用Lazarus关于压力的认知交互作用理论(CPT),参考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征集在校毕业生求职期间感受到的就业压力的来源或原因,重新审定原问卷的测量题目,删减不合适的项目,增加新的就业压力项目。修订后的量表由5个维度构成,累积方差解释率54.122.%,量表共30题含5个维度:“应聘素质”、“就业预期”、“求职支持”、“职业定位”、“专业需求”,5点计分,得分越高就业压力越大。经重新修订,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及其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都在0.70以上,且大部分在0.80以上;总量表及其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591~0.797之间(p<0.01);验证性因素分析(CFA)结果显示量表的因子结构模型有较理想的拟合度,总量表与5个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734~0.878之间(p<0.01),总量表及其各维度均与焦虑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309~0.483之间(p<0.01),符合预期的方向和水平。新修订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各项指标达到统计测量学要求,可作为评估大学生就业压力程度的有效测量工具。

        2.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2009年版)[6];共59题含6个维度:职业素质评价,就业竞争环境,自我认识与定位,就业心理预期,缺少求职帮助,专业供求矛盾;5点计分,得分越高就业压力越大。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及其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都在0.70以上,6个因素累积方差解释率为48.239%,有较理想的构想效度,问卷各维度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在0.695-0.902之间(p<0.01),总问卷和各维度与抑郁和焦虑之间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预期的方向和水平,问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

(二)抽样情况

        两次调查从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抽样,涵盖文科、理科、工科等各专业三、四年级学生,以班为单位施测并现场回收问卷。其中,2019年版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共发放1457份问卷,回收1376份,有效问卷1211份,有效率为88%;2009年版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共发放1200份,回收1186份,有效问卷1048份,有效率87.33%。两次抽样的被试基本情况见表1。全部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分析处理。


\


(一)两个样本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的比较:减少了“就业竞争环境”因素

         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寻找共同因子(就业压力来源):2019年版量表共抽取因子5个,累积方差解释率54.122.%,5个维度命名见表2;2009年版问卷共抽取因子6个,累积方差解释率48.239%,6个维度命名见表2。两次抽样的因子结构对比见表2,可见2019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减少了“就业竞争环

(二)两个样本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均值排序的比较:

         总的就业压力增大,且由外在压力逐渐转向内在压力从表3的结果可见,大学生总的就业压力处在中等水平,但有逐步增大的趋势(2009年就业压力均值M=2.760;2019年就业压力均值M=3.071)。两次抽样对比发现,在减少一个外部压力源“就业竞争环境”的情况下,就业压力的来源按均值大小排序进行比较,结果见表3,提示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具有逐渐从外在压力转向内在压力的趋势。


\


(三)两个样本在大学生就业压力群体差异的比较: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学生的就业压力依然凸显;综合素质和专业供求始终是大学生的重要压力来源分别对2009年版和2019年版的数据进行群体差异比较,发现以下变量在就业压力不同来源方面,近十年来没有发生变化,一直体现出显著的差异:

        分别对两个样本在学校、性别、生源地、专业、是否学生干部变量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女生在应聘素质的压力显著高于男生(2019t素质=2.73,p<0.01;2009t素质=5.603,p<0.01);农村学生在应聘素质、求职支持、专业需求这3个维度的压力显著高于城镇学生(2019t素质=4.64,p<0.01;2009t素质=3.00,p<0.01;2019t支持=3.51,p<0.01;2009t支持=4.70,p<0.01;2019 t需求=4.21,p<0.01;2009 t需求=2.41,p<0.05);文科学生在专业需求的压力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2019 t需求=5.11,p<0.01;2009 t求=2.51,p<0.05));非学生干部在应聘素质的压力显著高于学生干部(2019t素质=2.69,p<0.01;2009t素质=5.21,p<0.01;)。分别对两个样本在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各维度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学生在应聘素质、求职支持这2个维度的压力有显著差异(2019F素质=12.07,p<0.01;2009F素质=7.58,p<0.01;2019F支持=19.83,p<0.01;2009F支持=40.10,p<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家庭经济状况中等和良好的学生,尤其体现在应聘素质和求职支持这两个方面。

        结果提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学生的就业压力近十年来一直高于其他大学生群体;此外,综合素质的自我评价和专业供求矛盾常常困扰着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预期,始终是大学生非常重要的就业压力来源。

四讨论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步增大,就业压力源由外归因转向内归因


        “就业压力”是个体面对就业环境和就业事件等刺激,评估其超出自身应对能力,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压力感受强度。从两个样本的统计比较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虽然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但就业压力的发展趋势是在逐步增大,这与岳昌(2017)的研究结论一致。

        两次样本的就业压力来源按均值大小排序比较,结果提示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具有逐渐从外在压力转向内在压力的趋势。2009年样本各维度排序发现,大学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首先来自毕业生人数多、就业形势紧张、竞争激烈,此外专业供求矛盾和缺少求职帮助所引发的压力也紧随其后,这些都属于外源性就业压力源。2019年样本在探索性因素分析阶段,诸如“求职人数多、就业形势紧张、对比竞争激烈”等因素负荷低的条目不予保留;2019年样本各维度排序发现,相比较于2009年样本,就业预期、应聘素质这两个内源性就业压力源排在了前面,说明近十年来,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政策调控,比如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毕业生创新创业、优化毕业生暂缓就业政策等,这些措施缓和了大学生就业环境中的一些矛盾,也促进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更加规范有序,客观上减轻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竞争环境方面的压力,也促使大学生对就业压力来源的归因逐步由外归因转向内归因。在就业求职的道路上,大学生把压力的化解转向内归因,以调整就业心理预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充分利用主客观就业支持渠道应对压力,不失为更加理智的做法,这种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需要指出的是,求职支持这一维度始终排在前列,说明大学生认为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学校名气等社会支持因素对就业结果影响较大,这与岳昌君(2017)对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的分析结论[4]、《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关于考研动机的分析结论[3]相互印证。

(二)结构性就业矛盾助推了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就业总量压力不减”和“结构性矛盾凸显”[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规模日益扩大,至2019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已经达到834万,这一群体的就业人数逐年上升,客观上导致了就业总量上升。受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和职业声望的影响,加之职业教育长期矮化的状态,蓝领行业和制造业生产线一直存在大量缺口,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领域更加狭窄,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过度拥挤在管理、技术、服务等白领行业[4],水涨船高是很浅显的道理,必然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凸显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在2019年修订版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中,诸如“想留在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担心工作不能给自己提供发展平台”、“担心工作的经济待遇差”、“担心专业的发展前景不乐观”等选项的得分均值偏高,也说明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工作待遇、职业声望、职业前景、文化观念紧密相关,大学生更愿意扎堆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房地产和现代服务业的白领行业,因工作不符合期望处于间歇性就业、慢就业、有业不就、啃老现象的也大有人在,事实上远远甚于无业可就的情况,就业心理预期很大程度上推高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结构性就业矛盾助推了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已有研究[4]报道: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年更比一年难,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换工作的现象,往届生考研人数创新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也明显助推了各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转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模式,高校毕业生对于提升自我竞争力的要求越来越高,《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3],因就业压力增大,考研成为更多毕业生的选择,因就业难加剧,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往届生报考占比在2018年接近半数[3],其中,提高就业竞争力,改变学校背景出身,获得更高的学历、学位证书、重新进行专业选择是考研的主要动机,比例超过70%。这恰好验证了两个样本关于就业压力的统计比较: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压力源由外部来源转向内部来源,也充分说明结构性就业矛盾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局面。

(三)实现“稳就业”需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学生

        两个样本统计结果比较提示,高校在实现毕业生“稳就业”并保障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过程中,应掌握大学生不同群体就业压力的来源和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就业辅导和服务,尤其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学生,统计发现这两个大学生群体近十年来一直感受到较大的就业压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学生对于自身的综合素质没有足够的自信,对于求职挫折缺少应对的信心,对于职业定位和工作发展比较迷茫,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担忧,焦虑在求职时没有可利用的人脉和资源,也担心所学专业就业面窄影响找工作。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扶持力度,扩大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求职补助资助范围,在宏观政策层面上很大程度地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就业压力。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来说,如何把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心理症结与就业诉求,在职业规划、心理辅助、求职技巧、综合素质等方面给予这两个群体学生精准辅导,是从个体微观层面上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稳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

(四)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核心素养是应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路径

         两个样本统计发现:近十年来,综合素质和专业供求始终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来源;尤其在结构性就业矛盾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局面下,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生的压力源由外归因转向内归因,说明大学生对于自身是否具备职业发展的核心素养有着很高的期待,这也是大学生受用终身的综合素质,在政府提倡大学生多渠道就业以及创新创业的政策引导下,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核心素养将助力大学生入职后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高校要充分关注综合素质和专业供求状况这两个因素对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影响,在就业指导与服务方面精准发力,能结合文理工等不同专业学科的性质与特点,结合各专业就业方向以及市场供求的趋势,根据不同群体大学生对就业辅导的诉求,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核心素养,化解专业供求矛盾带给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这是帮助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有效路径与方法。

五结论

        相隔十年对广州大学城高校大学生进行两次抽样调查,比较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变化趋势: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步增大,就业压力源由外归因转向内归因;结构性就业矛盾助推了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学生近十年来一直感受到较大的就业压力,这两个大学生群体是实现“稳就业”需重点关注的对象;综合素质和专业供求始终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来源,因此,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核心素养是应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汪建华.稳就业重在强化技能人才供给[EB/OL].(2019-3-14)[2019-3-19].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19-03/14/content_74569848.htm.
[2]王一鸣.高校毕业生群体应是稳就业关注的重点[EB/OL].(2019-3-14)[2019-3-19].http://edu.sina.com.cn/kaoyan/2019-03-14/doc-ihrfqzkc3751376.shtml.
[3]中国教育在线.2019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EB/OL].(2019-1-7)[2019-3-19].https://www.eol.cn/html/ky/2019report/index.html.
[4]岳昌君,周丽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2003-2017年[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4):87-106+187.
[5]刘春雷,马晓亮.大学生就业压力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研究,2008,1(2):12-15.
[6]陈宇红,江光荣.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1-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1126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