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的修订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7 13:47:0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以广州大学城1211名大学生为被试,重新修订了研究者本人2009年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修
订后的量表由5个维度构成,与原问卷相比,新修订的就业压力量表有着更理想的因子结构和良好的信效度,各项指标达到统计测量学要求。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可作为评估大学生就业压力程度的有效测量工具。

关键词:大学生;压力;就业压力;量表

本文引用格式: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的修订[J].教育现代化,2019,6(42):162-165.

一 引言

        党的十九大特别关注高校毕业生群体,强调“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1]。研究者近年来结合就业形势,开展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各类实证研究[2,3],其中不少研究聚焦于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相关影响因素[3,4],可见大学生就业压力是高校就业工作始终关注的现实问题。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首先依赖于一个有效的测量工具,本文作者于2009年编制了“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5],由59题组成,共6个维度:职业素质评价、就业竞争环境、自我认识与定位、就业心理预期、缺少求职帮助、专业供求矛盾,问卷的信、效度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2009年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作为测量大学生就业压力水平的工具,多年来得到使用者的认可[6,7]。部分问卷采纳者来函探讨研究中使用问卷的体验,同时反馈原问卷不够简洁,有些项目语义累赘,问卷总题项偏多(共59题),各分问卷所含项目不均衡(题项最多的分问卷有16道题,题项最少的分问卷只有5道题)。此外,原问卷题项反映的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实压力源,随着近些年多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的落实,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来源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部分题项有必要进行更改或删减,以提高测量问卷的信效度。

        查阅中国期刊网,研究者们或者采用他人编制的就业压力问卷(或称为量表)[6][7],或者自编问卷[8][9],依据引起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生活事件来编制测量题目,测量大学生对客观存在的就业压力来源的主观压力强度。问卷是重要的研究工具,是否对大学生就业压力有良好的预测,关键在于就业压力因子的准确构建与检验,但纵观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普遍存在样本量不足(几十到几百个样本不等),抽样的代表性不高(不同类型高校的抽样不均衡),就业压力各因子概念模糊,各维度之间彼此重叠等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就业压力问卷的信效度,进而影响后续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对2009年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5]进行修订,在原问卷基础上,采纳使用该问卷的反馈意见,参考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就业状况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国家“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所制定的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的政策(教育部,2019),重新修订问卷,命名为“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以期提高大学生就业压力测量的信度和效度,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测量工具。

二研究方法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修订的理论依据以及概念界定


       目前压力研究领域采用的理论主要是压力交互作用理论[4,10],又以Richard S.Lazarus压力认知—现象学—交互作用理论(CPT)影响最大[4],Lazarus(1984)解释压力(也称“应激”Stress)为“压力是个体对某种压力源是否构成压力以及自己应对压力源能力的评估后,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压力感受[11]”。现有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量表)的编制绝大部分是采纳CPT理论[4,5,8],该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及其个体评估之间的心理作用机制,能够比较客观地呈现个体面对具体事件时压力感受的强度和心理状态。

         据此,本研究对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的修订遵循以下理论和编制思路:采用CPT理论,对就业压力界定的操作性定义为:个体面对就业环境和就业事件等刺激,评估其超出自身应对能力,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压力感受强度。依据近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文献,参考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征集在校毕业生求职期间感受到的就业压力的来源或原因,重新审定原问卷的测量题目,删减不合适的项目,增加新的就业压力项目;通过大样本测量大学生对就业压力事件的压力反应强度,探寻就业压力影响因子并准确命名。为保证问卷构想维度的合理性,不测量与就业压力无关的其他校园压力,只测量就业压力相关事件刺激下的压力反应强度。按照心理测量学的问卷编制程序,检验量表的信效度以及构想维度。

\

 
(二)量表理论纬度的构建

         随机选择广州大学城某所大学四年级的就业指导课堂,文理科各一个班发放就业压力开放式问卷,要求被试按照脑中出现的顺序列出求职期间引发的就业压力事件或原因,回收答卷共收集到406条项目。留下15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请他们说出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及其原因,以使研究者对被试报告的就业压力项目有更清晰和准确的把握。

        对征集到的406条项目进行分析,删除语义不清、个性化的条目,合并同类项目,发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有规律地集中在5个方面:应聘综合素质、就业心理预期、求职辅助与渠道、自我认知与定位、专业供求矛盾。整理归类条目并与原问卷比对,结合工作经验以及研究文献,确定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理论维度为5个,就业压力的测量题目由此产生。

(三)量表项目的编写

         基于5个理论维度所归类的项目,并参考岳昌君等人对中国高校毕业生2003—2017年的就业趋势分析[12],选择有代表性、有共性的条目合并修改、删除其他校园压力条目、仅保留大学生就业压力条目,请就业指导教研室2名专家评价这些项目是否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来源,项目的语义表达是否清晰准确,最后确定44题进行预测。问卷采用5点计分,请被试回答对就业压力事件感受到了多大程度的压力,从“无压力”到“压力很大”,得分越高,表明就业压力越大。

(四)量表的预测与修订

        量表的预测被试来自广州大学城四所高校的四年级学生,随机抽取四所高校各一个班,在专业课堂上随堂作答,现场回收。共发放问卷225份,回收有效问卷218份,回收有效率为96.9%。被试情况见表1。

\

          对预测项目进行区分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查项目在量表高低两组得分的平均分差异显著性水平,44题都达到非常显著的区分度(p<0.001),说明44题具有较高的鉴别度,能区分就业压力程度不同的被试。预测同时使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自尊量表(SES)[13]作为预测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CES-D着重评价抑郁情感或心境,适合于一般人群,SES是个体对自我优点和价值的情感性评价。统计显示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抑郁、自尊的相关符合预期的方向和水平(r=0.405,p<.001;r=-0.408,p<.001)。据此,保留44题构成正式测量的量表。

(五)正式测量

       选取四年级大学本科毕业生为合适样本,从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抽样,被试分布在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涵盖文科、理科、工科、师范、医学、艺术等29个专业,以班级为单位,利用秋季学期的课堂,以班为单位统一测量并现场回收。共发放1457份问卷,回收1376份,其中有效问卷1211份,有效率为88%。被试的基本情况见表2。


\


        同时采纳状态焦虑量表(S-AI)[13]作为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正式测量的效标。S-AI用于评定最近某一特定时间或情景的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和感受,可用来评价应激情况下的状态焦虑,重测信度0.88,结构效度满意。根据以往研究[14]以及问卷预测的结果,大学生就业压力处于中等水平,压力影响的主要是焦虑情绪,由于S-AI测量的状态焦虑符合就业压力下的情绪体验,因此采用S-AI作为量表的效标,以检验修订后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对心理健康的预测水平。预计就业压力与焦虑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为进一步验证量表的信度,从中抽取一个本科毕业班67人,相隔两周进行前后两次测量(后测仅要求被试填答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44题),得到有效样本55个,用于检验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的重测信度。全部数据采用 SPSS20.0 和 Mplus7.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修订后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的结构


        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寻找量表的共同因子。对44个条目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及方差极大正交旋转,生成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8个,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6.463%。KMO指数为0.965,Bartlett球形检验的x2值为22717.142(自由度为946),p<0.001,说明量表非常适合做因素分析。根据因素负荷矩阵,删除在所有因子负荷均低(小于0.35)以及在两个因子上都大于0.35小于0.40的条目,共淘汰8个项目,对余下的36个项目再次运用主成分分析,结合“碎石图”、参考文献资料,依据量表修订的理论依据以及概念界定,删除其他校园压力或不特指就业压力的条目,经反复尝试,删除在所有因子上负荷均低于0.45的条目,最后保留30个题目,抽取5个公共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4.122.%,5个因子的因素负荷矩阵见表3,5个维度的题项数在9到4题之间,相比原问卷,各维度的题项数比较均衡。提炼概括5个维度的内涵,命名为“应聘素质”、“就业预期”、“求职支持”、“职业定位”、“专业需求”。


\


(二)修订后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的信度

       对修订后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及其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ɑ系数)、分半信度(Split-half)、重测信度进行检验,结果见表4。总量表及其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都在0.70以上,且大部分在0.80以上,较好地符合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重测信度的相关系数值较高且达到极其显著水平(p<0.01),说明前后两次测量的关联强度大;以上三种信度的统计结果显示量表有较高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


(三)修订后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的效度

1.量表的内容效度


       以各项目与总量表的相关、各维度与总量表的相关作为量表内容效度的指标。统计显示30个项目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482~0.656之间(p<0.01);5个维度与总量表的相关见表5,相关系数在0.734~0.878之间(p<0.01),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的统计结果说明修订后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


2.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

       统计结果见表6,总量表及其各维度均与焦虑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309~0.483之间(p<0.01),且相关极其显著,符合预期的方向和水平,说明修订后的就业压力量表能有效预测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3.量表的结构效度

         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CFA)检验量表的构想维度,结果见表7,验证结果显示量表的因子结构模型有较理想的拟合度,说明修订后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具有理想的结构效度。

四讨论分析

        修订2009年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5],目的是为了使这一研究工具能更有效地测量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水平,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后续研究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由于就业市场的政策调整,原问卷的部分题目也应随之删改或微调,同时,原问卷题目过多、各维度之间题目不均衡、少部分题目并不特指就业压力事件等瑕疵都会影响测量的信效度。通过本次量表修订,和原问卷相比,修订后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有更加理想的统计学验证,信效度检验非常符合问卷测量的各项指标。

         本研究在近十年就业压力研究文献、原问卷使用反馈、开放问卷归纳整合的基础上,重构了大学生就业压力的5个维度,并通过大样本测量验证了量表的5维结构模型,累积方差解释率54.122.%。提炼概括量表5个维度涵盖的项目内容和意义,赋予各维度概念化的命名(能聚焦各维度就业压力事件的主旨内涵且简洁易懂、一目了然),5个维度(5个分量表)命名为:“应聘素质”、“就业预期”、“求职支持”、“职业定位”、“专业需求”,共同构成重新修订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共30题)。其中,分量表“应聘素质”共9题,涵盖毕业生对应聘综合素质的自我评价,包括综合能力、工作经验、面试经历、应聘技巧、职业形象等;分量表“就业预期”共5题,反映了毕业生对工作预期与现实差距的内在忧虑,包括求职支出、就业地点、工作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平台等;分量表“求职支持”共7题,是指毕业生对求职时可依赖的主客观条件和社会支持渠道的诉求,包括学历层次、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学校名气、技能证书等;分量表“职业定位”共5题,体现了毕业生对职业认知与发展定位等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性问题非常关注,包括职业兴趣、职业角色、职业声望、职业收获、职业发展等;分量表“专业需求”共4题,说明毕业生对专业的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就业前景比较敏感,包括专业供求矛盾、专业对口率、面试择业机会、就业发展前景等。

        与原问卷6个维度相比,新修订的就业压力量表减少了“就业竞争环境”这一维度,说明国家对就业市场的政策性调整缓和了大学生就业环境中的矛盾,也促进高校就业指导更加规范有序,客观上减轻了大学生在就业竞争方面的压力。这与近年来学者们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相关研究结论一致[4,9,12]。

五结论
 
        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经重新修订获得统计测量学的良好验证,量表共30题含5个维度,分别命名为:“应聘素质”、“就业预期”、“求职支持”、“职业定位”、“专业需求”,量表采用5点计分(1~5分),得分越高就业压力越大,量表修订后的信效度、因子结构及其项目分布理想。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可作为评估大学生就业压力程度的有效测量工具,最适合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使用简易、方便测量。

参考文献

[1]杜念峰,张雯.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31-32.
[2]岳昌君,白一平.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5):20-32.
[3]孙世月,赵亮,陆晓玲,雷秀雅,金灿灿.行业特色型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8(6):22-28.
[4]田圣会.大学生就业压力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5]陈宇红,江光荣.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1-35.
[6]祁禄,陈玮瑜.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自我和谐的调查研究[J].教育观察,2018(1):16-20.
[7]聂顺婷,许小花.本专科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就业压力的关系探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120-121.
[8]唐蕾,徐芃,周子乔.基于相互作用理论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研究——以广东地区高校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54-60.
[9]李胜强,李虹,金蕾莅.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71-82.
[10]韦有华,汤盛钦.几种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型及其评价[J].心理科学,1998(5):441-444.
[11]LAZARUS R S,FOLKMAN S.Stress,appraisal and coping[M].New Youk:Springer,1984.
[12]岳昌君,周丽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2003—2017年[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4):87-106+187.
[1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4]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2):25-2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cipaper.net/jiaoyulunwen/1059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豫ICP备2022008342号-1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